高中作文热点时评 | 洛神水赋

《洛神水赋》“破圈”是传承更是自信

作者:行远《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6日 02版)
“我是看到了神仙吗”“在水中却有飞天的气势”……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持续刷屏,还受到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称赞。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这背后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又有科技和运镜的完美结合,更离不开演员水下26小时的敬业拍摄。
  
除了《洛神水赋》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也让人叹为观止。《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唐印》《医圣传人》《丽人行》等同样精彩。
  其实,这不是河南卫视第一次刷屏。从春节期间的《唐宫夜宴》到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从清明节的“清明时节奇妙游”到今天的“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自己创造了流量。(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如果说一次走红“出圈”是运气与偶然,那么次次“破圈”就是实力与必然了。仔细看节目不难发现,不管是洛阳应天门还是开封清明上河园,不管是中医药文化还是传统武术,不管是美食还是服饰,所有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对河南本省文化、资源和历史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可以说,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国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仅实现了厚重历史与艺术传播的结合,也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了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祭,飞龙在天。祈,国泰民安。颂,宫商角徵。品,粽横一面。水为媒,舞为魂。敬,风华绝代,盛世大唐。”这是“端午奇妙游”预告的文案,这些内容,在历史文化中都有迹可循。我们相信,用创新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更加熠熠生辉,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 “出圈”的是中国风

作者:吕珍珍《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7日 02版)
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圈”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创意之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凭的是形式之美。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配上由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富丽宫室,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
  凭的是底蕴之深。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唐印》中的舞者化身木偶,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傀儡戏的机巧与精妙。《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又以白居易的诗来烘托主人公“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的思念与忧伤。《洛神水赋》中的河神宓妃,则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和情感寄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火了《唐宫夜宴》,又火了《端午奇妙游》。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文化类电视综艺正在赢得观众

作者:杨杰《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6日 02版)
日前,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项揭晓,《典籍里的中国》斩获这一殊荣。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综艺节目或者移植、模仿、套作欧美日韩的综艺栏目,失去中国文化的特色;或者充斥着低俗、媚俗、庸俗内容。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正本清源、固根铸魂不仅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成为电视综艺不断改进与探索的驱动力。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电视综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档又一档“叫好又叫座”的节目牢牢地“圈住”了亿万粉丝,清晰地勾勒出电视综艺节目守正创新、锐意改革之路,而其赢得社会不同观众群体赞誉之声的秘诀又是什么?
  历史积淀的厚度与思想挖掘的深度为电视综艺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传承和涤荡交替进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凝聚与提升。漫长的历史积累沉淀造就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诸多流芳百世的典籍,这成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作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节目组选取优秀典籍中蕴含的深邃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典籍创作、流传过程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故事,揭示出千百年来诸如“为何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的中国智慧。譬如,节目首期就选取了具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地位的《尚书》,揭示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真谛,以及历朝各代对《尚书》保护传承的故事,令观众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高度艺术性的呈现让沉睡已久的典籍焕发出时代生命力。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注重内容思想深度挖掘的同时,艺术呈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创新。例如《国家宝藏》采用“前世+今生”的叙事模式,以鲜活的口吻讲述着一件件“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创作理念紧扣一个“活”字,采用AR等现代科技、“戏剧+影视+访谈”模式、穿越古今的“双向互动”、多维化的舞台设计等诸多艺术手法,努力将积淀深厚的历史性与寓意深刻的思想性以鲜活的艺术形象呈现于观众面前,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例如《天工开物》篇中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心愿与今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交相辉映,(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一粒种子身上凝聚着造福人民的共同梦想与历史担当,观众仿佛置身于“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也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脊梁”的孺子牛精神所深深折服。
  厚重的历史性、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的有机融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在当下”“活在年轻人心中”,成功地“破圈”与“筑圈”,搭建了历史与当下、古人与今人、传承与发展、高雅与通俗、古籍与艺术、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沟通的桥梁,实现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效果。同时,还使“典籍里的中国”走向世界,该节目在海外视频网站的观看点击量高达2.5亿次,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历史积淀的厚度、思想挖掘的深度与艺术呈现的高度,三者的有机统一正是近年电视综艺节目不断赢得口碑、赢得观众的根源。时代呼唤更多更好的电视综艺节目,观众期盼电视综艺这束“白玉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用心打造传统文化IP,《洛神水赋》炸圈

魏英杰
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河南卫视推出的《端午奇妙游》“炸圈”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转发和热议这档节目的视频片断。有网友直言,河南卫视这是“杀疯了”,意即秒杀了端午档同类节目。
  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屡屡出圈,俨然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和寓意值得探讨。
  首先要从节目形式说起。这档端午特别节目采取了网剧+网综的形式,用四个“唐小妹”的故事串起整个节目,既有故事线,又有相对独立的综艺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这改变了过去大型联欢会、综艺节目要用主持人串场,一个个综艺节目分割的特点,(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更好地突出了“端午”主题,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糅合在了一起。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节目制作者的巧思和用心。
  再说节目内容,可谓个个走心。
  尤其是一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堪称惊艳,唯美演绎了《洛神赋》的神韵,令人心醉。舞蹈充分利用了电视载体的优势,通过剪辑和特效合成一部美妙绝伦的舞蹈作品。由于是在水下表演,舞蹈演员正常情况下一次在水下只能待50秒到1分钟,只能拍摄一个镜头,所以舞者和工作人员在水里共泡了26小时才拍摄完成。无论从拍摄难度还是表演难度来说,它都是极高水平的作品。
  

其他如《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丽人行》也都可圈可点,各有精彩之处。这说明,河南卫视和节目制作团队不光用心,而且对质量把关也非常到位。
  只有创作理念、运作机制、拍摄水平都非常成熟的团队,才可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有的人可能有满脑子创意,但得不到机制支持,或者团队其他成员跟不上思路,好创意最终可能沦为平庸之作。而河南卫视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屡屡出圈,俨然成为地方影视综艺制作的一匹黑马,说明其定有过人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更重要的是,《端午奇妙游》的成功让人看到,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竭的灵感来源。《洛神赋》是传统的,但在这基础上打造的《洛神水赋》却是全新的;《兰陵王入阵曲》是古老的,这次表演的大鼓和琵琶等传统乐器却演奏出了新意。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像河南卫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做文章,用心打造传统文化IP,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期待类似《端午奇妙游》这样走心的节目今后能更多一些。

《唐宫夜宴》姊妹篇出圈,《洛神水赋》为什么能?

2021年06月14日 张晨昊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火了,节目《洛神水赋》像是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砯的一声,在青年网民心中溅起了点点水花。自此,中国又多了一台国民级舞蹈,像它的前作《唐宫夜宴》,也像年岁更久些的《雀之灵》《千手观音》。有所不同的是,《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离开了杨丽萍、邰丽华等舞蹈家的光环,仍然凭借着寄寓其中的文化精魂而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再造有密钥的话,这把钥匙就藏在《洛神水赋》和《唐宫夜宴》展示出的舞姿、韵律和视觉效果中。(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尝试着将两台舞蹈中的“文化密码”一一拆解开来,那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
  新技术环境下的青年人正在同步推进着彼此依存但互有特色的两场“新文化运动”:一场以互联网“新文化”为主体,二次元、饭圈、共享、网红、萌等等网络文化众声喧哗;一场以“新”文化为旗帜,神话、典籍、诗词、汉服、礼仪等等传统文化重绽新芽。
  新技术是传统文化再造的驱动力量,与各色技术相结合继而收获新生命是传统文化不可错失的机遇。不只是河南卫视推出的两台舞蹈,央视制作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共青团和哔哩哔哩联合发起的“中国华服日”都是拥抱新技术的典例,精良的服化道、高水准的摄影和后期、全媒体的呈现、多平台的推广一道构筑了“新传统文化”参与度、收视率和关注量的神话。长期沉睡的传统文化能够享有如此这般的影响力,哪怕在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并不容易引人注意的是,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也被冠以“唐宫夜宴前传”,这直接反映了创作团队想要打造文化IP的愿望。事实上,传统文化再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庞杂。
  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形式、种类是难以尽数的,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又何尝不让国人目炫。哪些传统文化具备再创造的价值?答案是,具有被开发为IP潜质的文化。画作如《唐宫夜宴图》、文章如《洛神赋》可以再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新传统文化”必然具有被大众分享或消费的可能,早在邓丽君演唱《水调歌头》《几多愁》时,这一原则就已经显出端倪。今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屡出爆款,以“白蛇”“哪吒”“齐天大圣”等为主人公的电影频上银幕正是传统文化IP化的最好体现。
  必须承认,即便明确了IP化的方向,传统文化也必须寻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一种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但“特定”不是一成不变,要是河南卫视在“端午奇妙游”上请专人来朗诵《洛神赋》,恐怕不会获得《洛神水赋》这样广泛的影响力。转变并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艺术叙事是再造的刚需。
  当然,一切对传统文化的再造都不能背离文化的精魂,所有的创造都要建立在继承的前提下。(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一种平衡,平衡传统与时代,平衡历史与青年,平衡理念与手段。相较于时代感极强的“新传统文化”形式,其背后恒常不变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没有千年不易的中华审美,《洛神水赋》的柔美、灵动、轻盈、淡雅不会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

“创新+匠心”让传统文化火出圈

针未尖
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后,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再次让网友擦亮双眼。特别是开场水下舞《祈》,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仿佛再现了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让网友大呼“太美了!”“绝美!”“我是看到神仙了吗?”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火出圈再次证明,在这个物质丰沛、信息芜杂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生存之地。毕竟,无论社会多么现代、文化多么多元,人们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滋养;只要传统文化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它就能再度绽放出崭新魅力,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首先要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它共有《祈》《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唐印》《医圣传人》《粽横一面》《丽人行》7个节目,采用歌舞形式展现,却用奇思妙想将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缅怀屈原、饮雄黄酒等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于其中,具有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让观众既能学习传统文化,又可追思先贤。特别是开场舞《祈》取材自曹植《洛神赋》,舞者通过水下舞蹈,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呈现出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迴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水随舞动,衣袂翩跹,播出后即“炸”遍全网。
其次,要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晚会总体虽是歌舞形式,却采用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皮影等形式,围绕四位出身不同的唐小妹进宫献艺,引出一段“端午奇妙游”。比如,《龙舟祭》融合了祭祀、舞蹈、杂技、击鼓、奏乐等元素,《唐印》融合了傀儡戏与舞蹈,让人拍案叫绝的《祈》更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水下虚拟效果的叠加,把空间场景做了无限放大。这种在节目样态上的创新,无疑提高了节目的可接受程度,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文字、图片、文物,不再只是静态、平面的,或不再只是单一舞蹈,且让观众觉得不“尬”,让那些古朴的文化穿越历史,穿透荧幕的隔阂,《端午奇妙游》再次做到了。
此外,要归功于其对文化节目的匠心打造。创新从来不简单,《端午奇妙游》也如此。20多天拍摄、7个摄制组、8地取景,就是为了这一台45分钟的晚会。尤其是《祈》,演员在水下泡了足足26个小时,拍摄了上百个水下舞蹈的视频,(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以练习在水下的稳定性,动作衔接的流畅性,眼睛在水中睁开的适应性,还有憋气的时长……可以说拍得异常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水中飞天”终于惊艳出圈,节目组的匠心可见一斑。此外,有网友表示,该台晚会的每一帧古典舞都“美到哭”,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无论是服化道,还是节目选题、舞蹈风格,贯穿始终的是浓浓的中国国风与历史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节目组的匠心所致。
如今,年轻人的文化自豪感在不断增强。在《端午奇妙游》火了之后,有网友纷纷喊话本省卫视“参与内卷”。的确,河南有着“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的盛名,但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也应当立足本土,深深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审美接通,运用创新表达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吸引力。

水下洛神绝美飞天,传统文化“破圈”之路可期

来源:红网 作者:于佳冰 编辑:刘昱 2021-06-17 19:03:21
端午佳节期间,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水下舞蹈《祁》大火了一把。该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洛神为原型,利用水下的拍摄效果,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神仙画面,惊艳演绎水下飞天,让传统文化再次“破圈”。
这其实并不是河南卫视第一次制造出全民叫好的传统文艺作品。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就已经让传统文化穿梭千年成功“出圈”。不仅如此,河南卫视后续也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系列节目。在《端午奇妙游》中,河南卫视采用了“网剧+网综”的创新方式,设计了四位小唐妹的符号化形象,通过交错的故事线讲述了许多端午习俗,也展示了唐朝时期的风韵,引起了一波波的热烈讨论。
为什么河南卫视的传统文艺作品如此“出圈”?经过总结不难发现,这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一个模式——“传统文化+现代演绎”。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基础,辅之以新鲜时尚的表现和演绎手法,将传统文化风韵放大到极致,也将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意义直接传递。通过再现场景,提炼符号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这对上了年轻一代的“刁钻胃口”,使其感受到传统文化惊艳之美,体会到其中的千年传承,也让传统佳节在与时代精神相碰撞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此次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传播效果,也恰好体现了当下传统文化资源转换较难、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的稀缺,以及大多数优秀传统文化作品难以有效传播等问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攒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多如天上繁星,但真正能在新时代依然流行的还是少数。当代年轻人们成长于快节奏时代,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能力强,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难以因其传统的方式和慢节奏吸引年轻一代。渐渐的,传统文化作品成了“风干牛肉”,虽然飘香四溢,但是有些“生硬难嚼”,部分创作者对其“制作方法”懵懵懂懂,更不想大费周章地去细细制作,受众拿到了“嚼得腮帮子疼”,还没品出香味就已经咽下。(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很明显,这样的传播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他们能鉴定古风和现代风的区别,至于其文化内涵,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创新一直以来都是老生常态的话题,传统文化的创新更是其中难攻的碉堡。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传播好,弘扬好,才能让年轻人更好地跟上文化自信的脚步,让中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其内容和审美的传播上,更需要从中汲取其蕴含的深厚内涵进行创作,结合新时代的特色和热点,活用创新形式,活化历史,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时代精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河南卫视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传统文化创新的可能性,也发现了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破圈”的新道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模式,并不能没有思考的加以套用,更不能故步自封,要慎防审美疲劳和生搬硬套。相信在人们活跃的思想和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破圈”之路必是未来可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