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

带你了解糜子 1.2万播放 01:30

糜子

糜子(拉丁学名:P. miliaceum var. compactrm,别名:黍),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它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 其秆粗壮,直立;叶鞘松弛,叶舌膜质,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近圆形,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分枝粗或纤细;小穗卵状椭圆形,内稃透明膜质;种脐点状,黑色,花果期7-10月。糜子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

中文学名穄子

拉丁学名P. miliaceum var. compactrm

别称黍、稷、禾祭、糜

二名法稷、黍

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单子叶植物纲

禾本目

亚目禾本目

禾本科

亚科植物门

植物门

黍属

亚属黍属

糜子

分布区域中国主产区集中在中国长城沿线地区

俗称黄米

用途可磨面作糕点,用于酿酒

分类谷类 - 稻米类

功效养胃健胃、补气益气

更多

形态特征

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单生或少数丛生,有时有分枝,节密被髭毛,节下被疣基毛。叶鞘松弛,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长约2毫米的睫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20毫米,两面具疣基的长柔毛或无毛,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常粗糙。

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时下垂,长10-30厘米,分枝粗或纤细,具棱槽,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正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顶端尖或锥尖,通常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通常具11脉,其脉顶端渐汇合呈喙状;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具11-13脉;内稃透明膜质,短小,长1.5-2毫米,顶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长约3毫米,成熟后因品种不同,而有黄、乳白、褐、红和黑等色;第二外稃背部圆形,平滑,具7脉,内稃具2脉;鳞被较发育,长0.4-0.5毫米,宽约0.7毫米,多脉,并由1级脉分出次级脉。胚乳长为谷粒的1/2,种脐点状,黑色。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糜子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在我国的种植期为阳历5月下旬或六月上旬,一般在中秋节之前收割。

分布范围

糜子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新疆偶见有野生状的。另外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也有分布。

栽培区域

东北春糜子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阳地区除外)三省及内蒙古兴安盟通辽市

北方春糜子区

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大部、辽宁朝阳市、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市、北京延庆县、山西晋西北地区、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宁夏盐池同心县及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

华北夏糜子区

包括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大部、山东及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

包括河北西部少数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及甘南自治州、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北春、夏糜子区

包括新疆全区及甘肃西北部酒泉地区

青藏高原春糜子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中西部及四川西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