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个故事,让你从此不再生气

先看【原文】: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这段古文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出自《论语》,有人说出自《易经》,有人说出自《世说新语》;还有人说是今人根据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的话模仿古风所作,又有人说这是曾仕强教授从曲阜听来的。我们姑且搁置争议,出自哪里无从考证,但意味发人深省。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 “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容苍老,它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个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讲话声音越大,以后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凡是那个声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庄子》中也有“夏虫不可以语冰”一语,你不可以和夏天的虫讲什么是冰。

所以遇事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