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最大能吞下多大的猎物?比自身体重还大,尺寸超出想象!
相关推荐
-
如果人被蟒蛇活吞后,能用刀划开蛇肚子逃生吗?说了你可能不信
说到蟒蛇,有不少人都会觉得这种动物极为可怕.它们是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身体的长度能够达到3-5米.一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低山树林当中,属于杂食性动物.蟒蛇对于自己的猎物,会迅速的不将其咬住,之后用身 ...
-
【图文】遭遇蟒蛇被蛇吞时,一把锋利的匕首能自救?高压气瓶匕首一刀干死
野外生存手册中,打火机和匕首是必不可少的两样救生工具,打火机的功能就不用多说了,火种嘛!但匕首的功能能更加强大,无论防身还是进攻,甚至是遭遇野兽时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件趁手武器! 甚至还能从野外求生手册中 ...
-
4.2米大蟒蛇吞掉羊羔,急坏村民,大蟒蛇能吞下这么大的羊羔吗?
就在近日的一段时间,因为天气炎热,大蟒蛇也出来寻找食物吃,在我们云南省楚雄市水卷曹村,在村子里有一家人饲养了一群羊,但是他家的羊羔总是莫名其妙的丢失,让这位村民心急如焚,一个小羊羔的价值在几百元钱,这 ...
-
有人拍摄到蟒蛇大战鳄鱼,谁能吃掉对方?
蟒蛇和鳄鱼,都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食肉动物.它们在自己生活的领域,都是说一不二的绝对霸主.如果两雄相遇,究竟谁能取胜呢? 前不久,美国的<国家地理>介绍了野外的一次蟒蛇大战鳄鱼,让很多人大饱 ...
-
泰国一条约五米的蟒蛇,吞食一头奶牛,结果是蛇肚被撑破
在蛇类中,蟒蛇的食量很大,能吞食很大的猎物,几乎不会被噎住,可蛇肚偶尔会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猎物,容易撑破蛇肚导致伤亡.近日在泰国北部,就有一名农户发现养殖的奶牛失踪了,寻找几天后,农户看到了惊人一幕:原 ...
-
3米大蟒蛇闯入民宅,咬死16只鸡,可以打死它吗?
一条3米长的大蛇闯入自己家,这样的场景谁能不害怕呢?最近,福建漳州长泰区的一户村民就亲自感受到了这样的恐惧. 8月10日,福建警方接到报警,说有一户民居突然闯进了一条大蛇,在鸡圈里疯狂杀戮.民警马上行 ...
-
北海一养鸡场出现一条100多斤蟒蛇,长4米,蛇身粗约50厘米像吃过猎物
在蛇类中,蟒蛇是一种大型蛇类,在野外主要以羊.鹿.麂.猪等动物为食,但它们也总出现在人类场所,这里人类居住地的老鼠.家禽等也在蟒蛇的食谱上.近日在北海市合浦县一养鸡场中,就出现一条大蟒蛇,从外形看,这 ...
-
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动物?
摘要: 蛇能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十几倍的动物,原因是蛇类头部有与开合有关的骨骼.首先,它的下巴(即下颌)可以向下张得很大,因为蛇头部接连到下巴的几块骨头是可以活动的,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与头部固定不动. 其次 ...
-
蛇到底能吞下多大的猎物?当它吞下“巨蛋”的那一刻,我惊呆了
可能没几个人见到蛇不怕的,但你又不得不认为蛇实在是个神奇的物种,没有脚却能在地上跑的别人快,食指粗细的蛇却能吞下整整一个鸡蛋,对于这种"鲸吞"的能力,它们到底有多大潜力? 蛇到底能 ...
-
世界上最大的乌贼有多大? 体长80米, 比航空母舰还大!
如果当真要讨论海洋里的霸主,其实无论是鲨鱼.虎鲸这类强大的猎食者,还是蓝鲸之类巨无霸,都算不上是海洋里战斗力最强的生物.海洋里战斗力最强的生物,偏偏是不起眼的乌贼,当然不是普通乌贼,而是一种体型非常巨 ...
-
云南女士捡到大型野生菌。世界最大的菌多大?为何能比蓝鲸还大?
云南女士连续两天捡到大型野生菌 云南普洱景东县公安局一工作人员连续两天捡到五朵大型野生牛肝菌.最大一朵野生牛肝菌的重量达到了2.8公斤! 据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他们单位捡到野生牛肝菌了,不过2.8公斤 ...
-
俄罗斯面积大的惊人,比冥王星还大,从东到西火车要7天7夜
俄罗斯面积大的惊人,比冥王星还大,从东到西火车要7天7夜
-
买来“大蒜苗”种盆里,养1年变成大球,开花比脸还大
买来"大蒜苗"种盆里,养1年变成大球,开花比脸还大 到了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卉大量上市,比如今天给大家分享朱顶红这种植物,一般到了秋季以后,有大量的朱顶红种球. 喜欢朱顶红的花友应 ...
-
【大师的菜】真·大猪蹄子,比脸还大的金牌霸王肘,香辣超软糯!
【大师的菜】真&#183;大猪蹄子,比脸还大的金牌霸王肘,香辣超软糯!
-
【每天老照片】--9598--真实的东京大轰炸,威力比原子弹还大,看看大轰炸后的东京市区
二战时期,美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多次轰炸,但是前期日本的损失比较小,主要是距离问题,但是自从尼米兹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岛屿后,这个情况就改变了,很快美军开始筹备使用B-29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1944 ...
-
身长仅19cm,却吞下86cm大蛇鲭,这条叉齿𬶮后来怎么样了?
不管是国内国外,你在看电视.看直播的时候,经常有人表演大胃吃东西,把远超常人食量的食物拼命往肚子里塞,可谓触目惊心,让人目瞪口呆,有的人甚至因此而丧了命. 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的是,大胃暴饮暴食并不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