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乡景三章

落絮蒙蒙立夏天,楼前槐树影初圆。在这麦田碧绿、万物并秀的孟夏时节,笔者张、邢兄弟二人,结伴来到玉田县西南中腰的杨家板桥镇。在这一方热土上,在淳朴民情的浏览采风中,流连忘返徜徉于板桥的那水、那桥、那树的美丽乡景中......

第一章  板桥的水

杨家板桥镇地处蓟州、玉田、宝坻三县交界处,故有“鸡鸣晓三县”之说。旧时,全域被蓟运河、双城河、兰泉河、荣辉河、辽运河分割成林南仓洼、八间房洼等几个封闭洼地,如今境内仍然沟渠众多,干渠总长度占全县的33.8%,13条干渠和155.52公里支斗农毛渠,发达的渠系使得地上水资源丰富成为玉田的“水乡”。

杨家板桥镇全域地势低洼,河道蜿蜒曲折,纵横田间,过去沥水无法排出,有的地方连续12年积水成湖,历史上“十年九涝”, 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也因为排水矛盾不断出现群体斗殴事件。“春天盐碱白茫茫,秋季大水似海洋,九年碌碡不翻身,扶老携幼去逃荒”,是常挂在七八十岁老人嘴边的“顺口溜”。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院内都有几块石头,建房时喜欢把房基垫高,都是那个因水成灾的困苦年代的写照吧!

1947年,全县尚未完全解放,刚刚掌握政权的中共玉田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开挖了从杨家板桥到县域南端的杨柳新河,废除了兰泉河、荣辉河、辽运河的薄弱河道,建成了小河口、高沽子两座扬水站和排水系统,实施了“深渠河网化”工程,域内水系河渠相通、渠渠相连。世代与水患做斗争的板桥人民更有了底气。1987年5月,小河口站从蓟运河提水,通过杨柳河送入双城河,解决了整个南部洼地的抗旱用水问题。1994-2005年间,县水务部门牵头又实施了蓟运河分流、滞洪区村庄搬迁、河道治理等工程,实施村庄搬迁、河道取直、巩固堤防。即使在蓟运河发生洪水险情的1998、2012年,都能安全度汛。每年雨季,县水务部门、当地政府根据雨情变化,充分利用渠系调洪蓄水,水旱威风不再。一望无际的那片碧绿是小麦、玉米和水稻,闪烁在田间的银链是群众汲水灌溉的沟渠,洼地群众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

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更是逐渐认识到人与水和谐相处是安居乐业的根本前提。镇村干部和百姓群众一起清理沟渠,打造沿河渠景观。他们在全县率先组建中小学生护河志愿者,率先把河道清理与河渠两侧拆违拆障相结合,向沿河渠每户居民、商户发出了《致河渠两侧农商户的一封信》,率先聘用有威望、素质高的群众担任民间河长。2020年该镇河长制综合评比名列全县第一,维护河渠水生态环境的观念家喻户晓。水清了,鱼多了!农闲时,找一处方塘或者一条野河去垂钓,你会收获到鲫鱼、鲢鱼、河虾等天然的美味。杨家板桥昔日的“万里荒凉洼、长草不长粮”的局面一去不返了。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板桥人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与水抗争、与水相伴、以水为傲的历史画面。他们就像生长在水边的芦苇,簇拥挺立,他们就像艺人手中的苇杆,干净质朴。至此,就不得不说板桥镇的芦苇编织了。它因水而生,在板桥人民的手中不断更新创新。如今,杨家板桥镇的苇帘畅销日本和东南亚,由于它的环保和复古渐渐地被国人所接受,成为室内外装饰装修的一个重要被选材料。在喧嚣的城市,挂一方苇帘,闻一缕苇香,品一杯清茶,这个情趣就源于勤劳的苇乡人民。

坦率地说,过去沟渠障碍也造成杨家板桥封闭的交通环境,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于是,人们在河渠水面上建起了便捷交通的众多桥梁。桥因水而建,下面,就随着我们的脚步,去看一看板桥的桥吧。

第二章  板桥的桥

杨家板桥镇因桥得名,桥也是镇上乡景中的亮点之一。这源于杨家板桥镇距玉田县城18公里的西南地势低洼易涝之地。行政片区内不仅多是船窝、时家定府、小辛庄、大辛庄、宋庄这样的“水五村”滞洪区,也有前傅家铺、后傅家铺、程家铺、前八间房、后八间房这样的“下五村”水洼区,还有小河口、杨家套、闸口、高沽子、于家桥这样的河中滩上村亦或临河而居的近河近水村。

全镇区域内河多、水多,桥自然也就多。说到桥,首先要说到叫做“杨家板桥”的这座桥了。这座桥坐落在位于杨家板桥村老村落东西走向的老荣辉河上。本文两名作者之一的张玉杰,其祖母的娘家就是来自杨家板桥村的杨氏门庭。早在50年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初,刚刚六、七岁的他,就随着父亲来到该村给其舅爷爷、舅奶奶拜年。因那美丽的童年,这座桥的庐山真面目,时时浮现在他眼前。

这座桥唤作“板桥”,还真算是名副其实。它是用厚重粗糙的石板搭建而成的,而且在正中央的那块石板上,村里的先人还让石匠用工具打造出来一个长方形的凹槽,然后放进去一块尺寸正好的木板。这也正所谓应验了“板桥”之名的起始缘由了吧?

1947年,人们将荣辉河从上游并入双城河,最终流入蓟运河,有效解除了荣辉河水患,但造成下游老河道废弃不用而逐渐淤积堵塞。这样一来,这座“石板含着木板”的板桥,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和风采,成为老人们坐看朝霞、含饴弄孙的休闲场所了。

但杨家板桥镇的其他桥梁却是后起直追、后来者居上了——

排在全镇桥梁前三名的,目前当属处于杨家套、孟钦庄、闸口三村之东的杨家套水泥平梁桥和处于杨家板桥村东的杨家板桥水泥平梁桥以及横跨杨柳河之上的前傅家铺村水泥拱桥。这三座桥,不仅宽度大、承载力强,而且跨度大、长度长。远远望去,宛如彩虹,蔚为壮观。想来,古文中所说的:“姿若虹霓争秀色,固若磐石竞久长”,也不过如此吧?

俗话说,望山跑死马,隔水路不近。临河建庄、依水而居的人们,多么渴望有一座跨过水面、连接两岸的桥梁呀!为此,近年来,杨家板桥镇在县财政部门、水务部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架桥铺路、拓宽老桥、清淤河道,群众一个个期盼逐步成为现实。两名作者在采风行程中,亲眼得见,不仅该镇刘唐庄村村东的入村桥正在重建施工,而且融接小河口扬水站两条排干渠和香小公路辅助渠三流之水的西小刘庄三座桥梁,其中两座正在新建,一座清淤整修。现场热火朝天、紧张有序,群众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这镇仅2020村就投资400多万元新俢了12个村的村街道路,全面消除了村街未硬化村。水网纵横、广袤平原的低洼之地,建一座好桥,让百姓能顺利出行,修一条好路,让群众出行更便利,打开了板桥镇农产品、手工制品和工业产品外运的快捷通道,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思想开扩了,诗和远方不再是奢望。

杨家板桥的桥上有群众奔小康的急促步伐,桥边有抗击新冠疫情时竖起的鲜红党旗和搭起的值班帐篷,桥下有滋养着这片热土的一渠清水,桥头有诉说过往故事的古树。下面,我们去看一看板桥的树吧。

第三章  板桥的树

杨家板桥镇地势低洼,长年累月逐渐冲击沉淀成土质粘重的沼泽化潮土,人迹罕至,肆意生长的树木早于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明朝初年,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移民充实京城周边,先民们背井离乡,择水而居,白手起家,从此与河流相互依存。时光变迁,人们世代更替,一些老树却存活下来,见证着人与自然的相互磨合又相互依存。

老树,是唯一能够穿越百年、千年的生命,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杨家板桥的老树,同样“熬过了”千百万同伴,历经风雨,孤独走来,见证着板桥人民不断战胜外敌入侵、迎战自然灾害、打造美好生活的历历往事。

抗日战争时期,杨家板桥分属蓟玉宝联合县管辖,也是军分区司令部驻地,是抗日物资和武装队伍的集散地。1941年6月,日军和八路军第十三团在杨家板桥周围展开前哨战,军分区被迫转移。一营营长苏然发现郑庄子日军的必经之地,敌人要走的公路恰好有一座小桥,于是放倒桥头大树,当从林南仓方向开过来的鬼子汽车被大树阻住退路时,炸毁小桥,埋伏在桥边的各种火力一股脑压向敌人,老槐树见证了敌人被全部歼灭的情景,为军分区转移赢得了时间。

后来,老槐树的树根重新生成了茂密的树林,在树下成长起来的史云汉是著名的玉田粮库18名闯将之一,工作上兢兢业业,连续11年被选为红旗手,人称“老模范”,随着玉田粮库事迹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如今的老槐树仍然郁郁葱葱,述说着当年先辈的荣光。

杨柳渠源头的一对老杨树和老柳树,一颗挺拔向上,一棵枝叶繁盛,没人知道它们的年龄,见证了板桥人民那一段治水经历,如今仍像两个忠实的卫兵,守护着一方安宁。前傅家铺村的老树,身边的高速公路上能够一眼望见它的身影,代表着家乡,送走从家乡走向世界、建功立业的人们,也期盼在外的游子回馈故土。还有很多老树,星星点点坐落于田间屋头,这些树木,都是常见的杨树、榆树、槐树,并不名贵,但在嶙峋的枝干之上仍然生机萌发,点缀着我们身边的风景。

老树虽然零零落落散布乡里,它们尽管历经沧桑,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们如今并不孤独。随着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工程和新农村治理力度的不断深化,板桥人民大搞植树造林,美化家园,老树的子子孙孙遍布全域的水边路旁。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大家一起动手,对村街道、闲置宅基、庭院开展植树造林,还对部分地方进行了补种,着力对道路绿化、村庄、庭院绿化进行提升,努力打造可圈可点、各具特色的绿色乡村。村民的庭院美了,村庄绿了,心情舒畅,钱袋子更鼓了。村庄和树,永远相互掩映,为人们遮风挡雨,成为乡民眼中无限的风景。

树是村庄的见证者,代表着一种生机盎然。我们拥抱老树,如同品读祖辈的历史,我们扶起一棵倾斜的小树,仿佛扶起人们生活的希望。是的,有了树,就有希望。每当春季来临,杨家板桥的树,把四季近距离地鲜活地展示给村庄里的人们,年复一年,光秃了一冬的树不断向上,抽枝绽叶,人们也开始谋划新一年的生活。满目的绿色,也促使杨家板桥的产业发展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杨家板桥镇生产的营养钵远销海内外。2018年底,该镇开工运营了占地60亩的营养钵工业小区项目,将分散于全镇各村的营养钵等小企业集中到小区统一管理,实现了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杨家板桥镇人民的生活,如不断成长的树木,满目生机,郁郁葱葱。

走在杨家板桥镇,整洁的河渠之水在阳光下呈现一片生机与亮色,串联着人们的美好生活,那水,那桥,那树,也使杨家板桥人民对美好的未来无限憧憬。正如杨家板桥镇顾家铺村党支部书记孙成所说:风雨之后,依旧阳光明媚,让我们彼此珍重,相约百花胜开的春天。

(0)

相关推荐

  • 史说樊川古镇

    [往期回读] 致儿子 英泰的白海棠 再游朴园 江中和丁中,哪一个更需要搬迁? 丁沟镇以烈士命名的村 丁中的琼花 丁中的茶花 丁中的木绣球 史说樊川古镇 樊川旧地,原属泰州西北隅招贤乡,故初名" ...

  • 安德之桥 安德之所(散文)

    作者:杨晓容 千湖万河的吴江,桥梁何止千座!功能各有不同,有利人渡河,有助人拉纤,有通泄水道,还有风景营造之桥.在四河汇集的平望,有一座集多功能于一身之桥,它从1200年前的唐朝雄起,历经风风雨雨,四 ...

  • 走进钱场镇——“桥河的河,没有桥”

    钱场镇桥河村 桥河村[Qiáohé Cūn] 钱场镇辖区内的村民委员会.位于钱场镇东部.距钱场镇人民政府驻地9.5千米.人口1741人.面积8.25平方千米.以河流名称命名.解放初期属吴岭区:1958 ...

  • 【鹧鸪天•茶香茶乡(三章)】/ 苦艾

    鹧鸪天 · 茶香茶乡(三章) 文 /  苦艾 一 乳燕新归绽萼华,碧岩佛耳杜鹃花. 茗山处处烟云暖,遍野青葱遍地茶. 农家女,裁绿霞,东边俚曲北边夸. 蛱蝶几对丛中戏,手下嫣然捋翠纱. 二 春色溪山染 ...

  •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洲国勋一位景云章主章一枚

    上世纪三十年代伪满洲国勋一位景云章主章一枚,银质,满洲国高等级勋章,少见,近未使用品.

  • 鹧鸪天 苏金伞故里 一一中国著名梨乡胡堂行三章.

    诗梦撷英第203期 空间因你而精彩 入选作品*原创首发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 鹧鸪天  苏金伞故里 一一中国著名梨乡胡堂行三章 [鹧鸪天]苏金伞故里一一 中国梨乡胡堂行 一: 老叟频呼墨客来,深 ...

  • 知见诗社 |《岷江大峡谷行吟(三章)​》——作者:王景,诵读:仝妍

    配图画家:赵树松 ▾  点击收听  ▾ 岷江大峡谷行吟(三章) 作者:王景 诵读:仝妍 其一:大美风光在峰巅  登高敢做冲霄汉,力把人生写云天. 眼底千丈沟壑深,足下万仞峻岭险. 岷水蜿蜒走峡谷,峭崖 ...

  • 知见诗社 |《羌寨游思(三章)​》——作者:王景,诵读:仝妍

    配图画家:邓旭 ▾  点击收听  ▾ 羌寨游思(三章) 作者:王景 诵读:仝妍 (一) 一个民族,越过一条条沟壑,翻过一道道山脊 将驮在马背上的家园,种植在高高的大山里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斗转星移 ...

  • 【明月尚乡】第三章 黄金时代

    有了脱离王岭的地主王家,另立门户的打算之后,三兄弟就努力积累盘缠并勘探路线.终于有一天,三兄弟一起外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到了哪里,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询问. 直到来年春天上坟祭祖的时候. ...

  • 【明月尚乡】第一百零三章 难以启齿

    第一百零三章  难以启齿 王保合虽然做了副村长,可是村长王天孝并不分配给他什么事情,所以一直是一个闲职,村委会里的代表们,大部分都是王天孝的人,自然不会去说什么,即便不是王天孝的人,也还是觉得一个十六 ...

  • 民国时期伪满洲国勋四位景云章一枚

    民国时期伪满洲国勋四位景云章一枚,银质,附绶带及原盒,品相极佳.

  • 民国时期伪满洲国勋六位景云章一枚

    民国时期伪满洲国勋六位景云章一枚,银质,附绶带及原盒,品相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