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体内湿邪毒素
2021.09.29
现在人意识到湿浊才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顽敌。这也是我反复强调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的意义所在。
老百姓都知道治病要除根,那么怎么才能除病根呢?
其实祛除痰湿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认为不治之症的恶病,都能通过这种治疗取得明显效果。道理很简单,痰湿是滋生疾病的温床,祛除痰湿,改变人体的内环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除湿,我也介绍过不少方法。例如薏米红豆汤、炒薏米茶、面包干等。这些都是侧重于食疗的。对一些体内有湿邪但还没形成疾病的朋友使用起来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体内湿邪过重,已经引发了各种顽疾怪病的朋友,就需要使用这篇文章里我介绍的方法了。
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叫做三子养亲汤。就是用炒莱菔籽、炒白芥子、炒苏子打粉冲服。有化痰、理气、除湿、温中、降逆的功效。
简单的三样中药,既清除了体内的湿邪毒素,又疏通了经络调养了气血,还增补了脾胃功能。


厨师家常美食菜谱
民以食为天!
公众号
对于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体质等慢性病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
这三味药在中药店都能买到。
炒莱菔籽150g、炒苏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药店打成细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用开水冲服,这个药没什么异味,稍微有点辛辣。
苏子和莱菔子有温中理气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湿。此方还对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带下病等妇科顽疾有很好的疗效。

三子养亲汤在临床应用上,犹如常山赵子龙的一条长枪,使用起来可以说是一当十,所向披靡。
对于有“代谢综合症”的人,虽然有前面说的虚的问题,但仅仅吃补肾药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体内污垢的“去污剂”,什么是去污剂呢?过去有个名方叫“三子养亲汤”,即是用莱菔子、苏子、白芥子组成的。
这三个“子”其实在我们食物当中也经常能见到,如烤肉时包肉的苏叶,它的籽儿就是苏子;冬天北方要腌芥菜疙瘩,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籽,莱菔子大家熟悉,就是萝卜籽儿。
其中,苏子是降气的,莱菔子是下气祛痰的,白芥子是促痰排出的,而且三个“子”;都是温性的,原方是用来治疗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吃多了,饮食不化,导致痰湿存于体内。
这个方子非常适合“代谢综合症”的人灵活运用,因为“代谢综合症”;本身就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即便你罹患它的时候刚过四十岁,但从代谢机能上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无异,而那些存留在体内不能及时代谢出去的东西,是需要有火力燃烧和推动的。
十个胖子九个虚,相比他们超标的体重,胖子一般都是阳虚的,所以驱除他们体内的痰湿,也就是污垢,一定要选择温性的“去污剂”因为痰湿是阴性的,非温热性的,非阳热性的药物不能运化出去。
现代人总喜欢“排毒”除了萝卜之外,海带、芹菜、梨等,所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水果蔬菜,都可以帮助通便,从而达到排毒的效果,但还是萝卜的作用最直接,生吃可清肺、胃之热,熟吃可去脾、肠之积.
要知道,萝卜如果生吃的话,可以去上焦的热和痰,比如我们春天的时候因为天气燥热流鼻血,或者干咳、嗓子疼,吃生萝卜和梨就比较合适;而如果你明显地感到自己消化不好,或者知道这顿又吃多了,问题一般出在中焦。煮熟的萝卜,也就是熟的莱菔子,解决的就是位于中焦的脾胃问题。

只要你不是体质虚的需要“人参”来托着才有力气,只要你不是十分消瘦,而且总有手脚心热的那种阴虚症状,三子养亲汤确实能够起到改善“代谢综合症”的作用,这也体现了金元四大家中张从正的治病理论: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这个方子虽然全是老百姓打食、消食的东西,却能调动出身体的潜力,使人浑身清爽,原因很简单:它驱除了体内的脏东西。
来源: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END·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体内湿气不除,睡眠很难香甜!这篇除湿要诀,一定要牢记~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每天被闹钟叫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接着继续睡。
即使坚持早睡晚起,第二天依然不解乏,上班打哈欠,上课打瞌睡,成天昏昏欲睡,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没有真实感像是在梦里……
下班或放学回家后,立即躺在床上,浑身无力,甚至连饭都懒得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黄帝内经》认为“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意思就是说,火旺之人睡不着,寒盛之人睡不够。
《丹溪心法》也认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
中医认为,体内湿气太重,困住了脾升清降浊的功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脑失神用,就会出现头脑昏沉、嗜睡多醒、全身困重、疲乏倦怠、脾虚失运、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
中医认为,凡致病具有重着、黏腻、趋下特性的外邪,都称之为湿邪。
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多因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所致,夏天环境中湿气很重,易因湿邪致病;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引起。
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相互纠结,称为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
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的越来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好,动得太少”。
每天肥甘厚腻及寒凉食物吃得太多,脾胃阳气和运化功能受损,则聚湿生痰。
如运动不足,出汗减少,则湿气没有出路,同样会导致湿气积聚。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湿邪之困呢?
一般来说,如有晨起疲乏、舌苔厚腻、刷牙时恶心、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提示体内湿气较重。

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不要直接睡地板,因为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居室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凉拌食品、冷饮、甜食、酒都会助长湿邪,要少吃。
冬瓜、西瓜、丝瓜等,能够通过利尿而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吃一点。
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等食物都有淡渗利湿的功效,可常熬粥后服用。
白扁豆能补中气、健脾,脾得健运,气得运化则湿气自除,夏天宜常吃。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积存的湿气就越多。适当运动能振奋、激发体内阳气,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慢跑、游泳、瑜珈、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有助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夏季拔罐除湿推荐穴位:大椎、风门、脾俞、命门、承山等穴位,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夏季,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祛湿健脾效果的穴位来祛湿,如血海、阴陵泉、丰隆、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每天按摩2~3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度。

伏天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对于出现四肢乏力、困乏、食欲减退的人,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20克、苍术15克、艾叶15克,效果会更好。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如果体内湿气太重,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就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
常见的如香砂平胃颗粒、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二陈汤等方剂均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材料:薏仁15克,怀山药30克,芡实15克,白扁豆15克,生黄芪12克,生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猪排骨洗净血污,怀山药、白扁豆、薏仁米用锅炒至微黄,与芡实、黄芪、白术一起全部进汤煲内,用中火煲2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用:祛湿健脾,益气醒神。
材料:橘皮3克、桂枝6克、石菖蒲6克、苍术4克。
做法:煮水代茶饮。
功效:健脾燥湿,醒脑开窍。
文章由【面诊手诊舌诊脉诊】编辑整理
体内湿气重?送你三个祛湿气的巧妙小方法,一用就灵!



人不胖,肚子却很大、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头发老是油油的,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雀斑加重等等,这些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最典型表现。
今天,就教大家三个祛湿的小方法,非常简单,不妨试试哦!







在膝窝的中点有一个主要穴道叫委中穴,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的通道,而委中穴是这条通道上的“排污口”。
假如排污口被堵了,湿毒、废气排不出去,就会在人体内淤化成热毒,热毒在体内待久了,就成瘤了。
用力敲打5-10分钟,直到瘀斑、痧点等病理反应物显出。1-2周敲打一次,身体就会经过自我排毒的方法来消除这些毒素和废物。





既然湿气是中医名词,对应的就有中药方可解,用蒲公英根1克、薏苡仁1克、赤小豆0.7克、马齿苋0.5克、芡实0.2克、绿茶0.2克、淡竹叶0.2克、槐花0.2克制成蒲公英马齿苋茶饮用即可很好地去健脾除湿气。
这个方子主料是蒲公英、马齿苋、薏苡仁、芡实、赤小豆。
蒲公英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有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
马齿笕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者,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补益脾胃,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





在所有祛湿方法中,运动祛湿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但其实,排汗是最好去除湿气的方法,特别是常在空调里的人,一定要找个机会让身体汗出来,否则湿气太重。
每天适量的运动,对身体非常有益,不仅可以舒缓压力、活络器官,也可以增强水分代谢,平衡荷尔蒙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还可以助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去除体内湿气。
同时,运动时身体微微汗出,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
专家发现,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如果上面三条都试过了,不奏效或者不明显,老朋友自然想到了咱们的老方法——中药艾条施灸。
药灸和纯艾灸的区别: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因为艾条本身就有温通经脉、理气祛湿寒的作用,用它灸,可发挥刺激穴位和燃艾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但高血压患者或容易上火生疮、饥饿状态的人,以及饭后2小时内最好不要灸。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
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