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编修多县志书的肥城赵完璧
相关推荐
-
明·富平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
知县刘兑宦迹暨家世 文/彭辉 刘兑,字景泽,号钟所,北直隶保定府新安县(今安新县)三台镇人,明隆庆元年(1567)丁卯科中举,明万历八年(1580)任富平知县.在任五年,廉洁自励,勤政爱民,修缮署学. ...
-
“战国之君,惟公一人”——探寻滕文公祠
□文/片 孙南邨 明代文史学家王世贞<滕城>诗首联云:"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滕"就是当年的滕国,后名滕县.滕州,再滕县又滕州的地方.华夏千年 ...
-
泊头旧志知多少
我国地方志编修历史悠久,泊头地方志编修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泊头市境原为交河县域,所以泊头历史上历次修志均由交河县政府组织编纂,成书为<交河县志>.至民国时期,境内共开展4次修志活动. 一 ...
-
老照片 | 《孝义县志》编纂委员会合影
从左到右: 前排:张宏炫.贺钰.王绍汾.曹金初. 石存有.李忠.任张官 后排:张志祥.倪力人.张培森.王绍芝. 郭世杰.张基昌.张建文.王清亮 上图是建国后第一部<孝义县志>的编委会成员合 ...
-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下)
宣城市县方志考录 (1949年以前) 刘道胜 03 今存方志 1. 黎晨修.李默纂:嘉靖<宁国府志>10卷 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
-
拙作获云浮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一等奖
拙作获云浮市地方志 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一等奖 近日,云浮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评选工作结束,拙作<居无赫赫名 去后尝见思--谈谈赵震阳和他的康熙六年〈西宁县志〉>获得一等奖. 获奖报道截 ...
-
新罗第一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登徒子 上井 老红军周仁原名黄祥墟,龙岩县(今新罗区)江山乡铜钵村人,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经郭滴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前夕为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 离乡千里之外,最甜是家 ...
-
【孔庙】浙江上虞文庙:曲折难觅,县志备载(上)
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光绪版<上虞县志>卷三十三<学校志>中所载当地县学的沿革,乃是同级别县志中资料最为丰富者.其总计达二十余页之多,文中多有引用前代史料.对于庙学的记载,文中 ...
-
早在先秦时期托古伪书就已有“儒家托于周公,农家托于神农,道家托于黄帝”的说法。纪昀在主持编修《四库提要》时,对伪书现象感慨道:“夫古书日亡而日少,淳风之书独愈远而愈增,其为术家依托,大概可见矣!”那些
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0-22 02:45作者: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
【文氏新闻】《湖南文氏通谱•临武县潭溪文氏分卷》编修动员大会召开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文氏新闻】《湖南文氏通谱》率先在郴州市临武、宜章两县启动数字化编修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良家 ...
-
家族编修家谱的乱象
编修家谱属实不易,不仅仅是老谱丢失.寻根难找的问题,还有家族修谱乱象层出不穷,让族人对修谱失了心. 随意攀附 家族在修谱时,最忌讳的就是随意攀附.攀附者,多是趋名逐利之徒,攀附所选的人,大多是古代有名 ...
-
家谱编修的文字使用规则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一种特殊的 ...
-
《永乐大典》的编修与佛典
在十五世纪初,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纂辑<文献大成>,次年即成,由于时间仓卒,当时就有人指出"所纂尚多未备"的 ...
-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2021年第一次工作例会主持词(X县)
同志们: 为推动常态化创城工作深入开展,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品牌,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2021年第一次工作例会. 出席今天例会 ...
-
一本县志编写不易,我们来捋捋《光化县志(光绪)》编修始末
2011年底,老河口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出版了一套四本<光化县志点校本>,复制和点校了明清两套县志.时任市委书记王世荣在序言里,对此高度评价:"编史修志,是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老河口 ...
-
宗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家之无谱,犹国之无史"."有族无谱.其族不大,有谱不修.其族不久"这些古话,都是表达了修家谱的重要性.家族宗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