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故事——寻踪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的公号,如果喜欢,请点上边蓝字陶冶视野加关注。别忘了在点文章下面的好看,深谢帮助转发的朋友




海的故事
作者 陶冶
七、寻踪
乐城闹元宵的火爆与城隍庙的存在是分割不开的,费解的是,乐城一个四面环水的小渔村怎么会有座城隍庙呢?

追溯历史,《易经》中就有城隍之说,汉唐时城隍已成为民间信仰;到了宋代城隍已被纳入国家祀典,元代承袭宋制,广建祠庙;明代信仰城隍极盛,明太祖对城隍特别崇敬,皇家拨款,在都、州、府、县治所在建城隍庙,还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新官到任必需先斋宿城隍庙。清代将明代典制全部承袭,此时城隍已成了全能的神,有求必应,就连举子科考前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以史为凭,按古代典章制度,建城隍庙最低得是县治,莫非乐城小岛曾是县治所在?
《 海南史志网》中有篇《琼东、乐会故县治寻踪》的文章,其中记载:“元朝大德4年(公元1300年),乐会县迁治到现在的乐城岛上。”
“乐城建治草创之初,不设城墙。明朝隆庆6年(公元1573年),由乐会知县张纲操持,用石料筑起城墙,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城墙周长372丈,城内面积约183亩。清代对城墙进行修缮,用红色厚砖取代了石料。”“设有堂宇、门厅、吏舍、县仓等。民国时期,县政府、法院、国民党部都设在县署旧址上。”“城内还有儒学(孔庙)、城隍庙、书院、万寿官、捕衙等建筑设施。”

这篇文章提供了乐城曾为乐会县治的佐证。
其实乐会县始建于初唐,疆域978平方公里,历经了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七个朝代,县治曾多次迁徙,到了元末迁至乐城。迁徙的原因是乐城岛有三大优势:其一,乐城四面环水,与外界联通均靠船只,便于防御贼寇的侵扰;其二,河道联通四方,万泉河交通方便,逆能上琼中,顺可下南海;其三,乐城一带文化昌盛,是富庶的鱼米之乡,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越。
为什么如今说乐会县已鲜为人知呢?海南省的地图上也无从查找。原因是1952年乐会县治从乐城岛迁出,1958年12月乐会县与琼东县及万宁县部分地区合并成立琼海县(1992年改为琼海市),从此存在了1300多年的乐会县沉入了史海。

有人调侃说,乐城的城隍爷真是忠于职守,把个乐会县都给看没了还在那里坚守。而700年的历史古城为什么只有城隍庙保留下来,其他古建筑呢?
在韩小熊先生所著的《中国城池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940年,日本军队入侵海南,把乐会的城墙拆了去修炮楼,拆得乐会城池成了残垣断壁。1958年大炼钢铁,又拆城墙去建高炉”。于是,今天的乐城岛上城隍庙便成了唯一的古城遗迹。
一座县治所在的古城忽地降至村级的落差,谁能不感到失落呢?曾经繁华的市井,曾经士学农商的云集已成为历史钩沉。乐城岛又回归了先祖们的原乡,农耕渔作顺其自然。饱享600多年县治的政治、文化、经济熏陶的乐城人懂得随遇而安,尽管古城只留下了城隍,而他们骨子里抹不去的是当年孔庙与书院里的旺盛香火,这便是乐城闹元宵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

如今乐城岛已被划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沿乐城岛上游的万泉河两岸将建起成片的崭新楼宇,接着迎来的便是来自海内外疗养、度假的八方游客,势必打破这一带的百年沉寂,现代文明与乐城古老文化底蕴的碰撞一定会迸发出新的灿烂,灿烂中是否会给乐城人带来更多的福祉?我们翘首以待。
(待续《海的故事——文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