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挣脱“现实偏见”的束缚,实现自我突破?3招搞定

小姑家上周买了辆新车,姑父让小姑去考驾照。有了驾照,小姑以后就可以自己开车上下班,不用挤公交车了。
但小姑一口拒绝了,理由是:“学车程序太复杂了,考试要记那么多东西,我年纪大了反应慢,肯定学不会。”不管家人怎么劝,小姑就是不肯学。
其实,小姑除了考驾照这事不愿做改变,她在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智能手机刚开始兴起时,姑父就让表妹教他学会了使用,而小姑觉得太难学、用不习惯,所以直到现在,她仍在使用按键手机。
小姑单位有学历补贴,姑父让高中学历的小姑,去考一个成人本科学历,但她不愿意,以考试太难,考不过为由拒绝了。虽然小姑不愿考,但每次发工资时,却又总抱怨自己的工资比同事少。
小姑年纪不大,今年也就40岁,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改变,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丧失了不少可能性。
小姑之所以会如此故步自封,其实就是“现状偏见”在作怪。

01
过于依赖“现状”,会阻碍自我进步
“现状偏见”的现象,其实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
当前的工作没有任何升值空间,也学不到东西,但是宁愿继续待着,也不愿意换工作。
用习惯了某个品牌的护肤品,不愿意再更换其他品牌。
网购买到不满意的衣服,宁可凑合穿也不想退货。
这种安于现状,不愿做出改变的现象,其实都是“现状偏见”造成的结果。
现状偏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是指人有一种思维倾向,不喜欢冒险,不愿改变,倾向于维持现状。
换句话说,就是对现状持有一种不愿改变的执念,害怕改变的过程中要额外付出代价,所以即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去挑战和尝试改变现状。
小姑就是这样的人,对现有的状态待有一种执着的偏见,她习惯了当下的生活状态。突然让她去学车,无法预估结果的改变,会让她产生焦虑和压力,所以拒绝。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人长期保持不愿改变的心理状态,很容易步入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维陷阱里。而身边的人和整个大环境都在不停改变、发展,自己长期安于现状,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他人超越取代,被社会淘汰。
毕淑敏说过:“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首先使我们痛苦。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大的焦灼和忧虑。”
总之,人过于依赖“现状”,不愿改变,不敢尝试,就会阻碍个人成长。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现状偏见”呢?

02
导致“现状偏见”的原因
1、想比“得不到”,人更不愿承担改变过程中,要付出的额外代价
刘润老师说,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是“即将失去”。
人大多时候不愿意改变,是因为“得不到”的东西,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等。
由于这种未知的改变,会折损原有的资源,所以人们厌恶改变。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在面对相同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由于害怕为此付出代价,更倾向于避免损失。
这个理论,是理查德·塞勒及前辈卡尼曼等人研究所提出。换句话说,就是人面对不可预测,或是无法掌控的事情时,同样数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要比同样收益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
多伦多和芝加哥大学的两名经济学家来中国的电子厂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将工人分为两组,对其中一组工人说到,本周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多拿80元奖金;而第二组工人被告知,本周有80元奖金,但如果本周任务没有完成,就会扣除这笔奖金。
实验结果现实,第二组的工人完成的情况比第一组好。
本意上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元奖金,第二组工人因害怕“失去”,所以他们努力工作去保住奖金。而第一组工人,或许80元奖金的收益对他们而言,诱惑不大,且他们还需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体力,所以相比第二组,第一组的工人的完成任务情况就差一些。
可见,损失厌恶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对付出额外代价会有排斥心理,宁可保持现状也不愿改变。

2、总是依赖习惯,思想被动,从而盲目接受现状
物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惯性”,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惯性。
比如当人们选择了“这事好难”的思维惯性,就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当这种思想在大脑中“扎根”后,就很难跳出去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人一旦进入某个路径(无论“好”“坏”),就会一直依赖路径发展下去,最后行为和思想都锁定在路径上。
在日常生活中,路径依赖的现象十分常见。
朋友曾工作过的一家公司,一直用着早已过时的员工评价系统,朋友当时在人力资源部时,还特意询问了总监,但总监也不清楚系统的来历。
即便这个评价系统,已不适用公司当下的管理,但没人理会过它存在的问题,就这样所有员工都习惯了,盲目接受也不质疑,一用就是10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管理层方面的疏漏之外,还因为大部分员工,包括管理层在内,如果处理这件事,势必会花费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宁可无视。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思想便会形成依赖,巨大的惯性不断自我强化,从而不愿再对现状做出任何改变,这也是“现状偏见”形成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挣脱“现实偏见”的束缚?

03
如何挣脱“现实偏见”的束缚,实现自我突破
第一、提升“自我清晰度”,正确认识自我
人只有敢于认清自己,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正视自身不足,接受改变,找到突破的办法。
《进化:如何突破心理舒适区》这本书提到一个突破自我的方法——“提升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人在面对特定场合时,对自身好恶、优劣势做出的理性心理判断。
提升自我清晰度,对自身状态越了解,越能看清自己内心的逃避模式,这样有利于减少突破和挑战过程中的挣扎,避免行为的退缩。
比如我朋友姗姗,五年前入职现在的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助理,她根本没想过自己在五年后能晋升为部门经理。
工作一年半后,领导晋升她为主管时,她一度拒绝。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加上主管的工作繁重,经常加班,她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但领导却非常认可她的做事风格,经过一番劝说,姗姗才勉强答应试试看。没想到的是,她越做越得心应手,经过几年磨炼,最后当上了部门经理。
姗姗当时之所以会拒绝,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评判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周围人都看到了她的进步,也认可她的能力,唯独她自己没有意识到。
提升清晰度可以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正处于怎样的阶段,只有突破自我认知,才能更客观地剖析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学会“标杆管理法”,找到通往优秀的方向
不愿意改变现状,有时候是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在面对改变和困难时,总是根据个人意愿进行抉择。
当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人更能发自内心,主动地寻求改变,在目标的牵引下推动自己前进。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不断研究和模仿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对本企业不断进行分析、判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作为原始的企业管理法,同样也适用于个人管理上。以下为“标杆管理法”的四个步骤:
第1步:选择一个好标杆,这个“标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标杆必须是可行的,跳一跳能做得到的。比如将部门的销售冠军作为标杆榜样。
第2步:找到自己与标杆之间的“产出差距”,就是说得弄清楚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标杆的成就相差多少。比如经历、能力、学历、性格方面等等。
第3步:找到自己与标杆之间的“输入差距”,也就是自己没有学到的东西,而标杆已经学过了。输入差距也就是指要学什么。
第4步:找到自己与标杆之间的“渠道差距”,知道了“要学什么”,那么也得知道“去哪学”。比如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亲身实践等渠道学习。
第三、运用类推思维,解决当前“不可能办到”的问题
不善于调用过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也会让人们形成一种“事情难办”的错觉。而运用“类推思维”,将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推思维,由日本管理学家细谷功在《高纬度思考法》一书中提出,是指从多种事物中提取出共同点(抽象化),再以此为基础,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具体化)。
以下为“类推思维”的过程图:

类推思维
运用“类推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看似不同领域的事物,抽象出与目标问题有共性的共同点,然后再应用到目标问题上。
也就是说,从不同领域提炼出理论,将那些与目标具有相同特性的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上。
工作中,有的人任务繁重,领导临时交办的事情也不少,但由于工作方式总是一成不变,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很多工作未能按时完成。
这种状况在职场上经常发生,不利于长期发展,那么该如何解决?
如果学过经济学的二八法则,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二八法则意思是指:20%的人占据了80%的财富。
将二八法则运用在工作上,即是抓住工作内容的重点,找到价值最高的20%,也就是所有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这20%中,从而提高产出效率。
其实员工工作效率低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对工作主次不分,加上时间管理不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这跟二八法则有共同点——时间和核心重点。运用类推法,将二八法则的方法用到解决工作低效的问题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说,类推思维的方法,能让人摆脱现状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可利用跨领域的办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现状偏见
结语
由于思维惯性和害怕付出额外代价,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产生“现状偏见”,在行为和思想上抗拒变化,导致个人成长和发展受限。
但好在“现状偏见”是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策略避免的:
第一、提升“自我清晰度”,正确认识自我。
第二、学会“标杆管理法”,找到通往优秀的方向。
第三、运用类推思维,解决当前“不可能办到”的问题。
利用这三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局限,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从而克服“现状偏见”带来的影响。


关注大脑帮(Brainlearning),与你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