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给女儿写信时,她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正在经历着什么?| 抗战胜利76周年
相关推荐
-
1937年一乞丐抱着咸菜坛子进清华,见到校长后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有人名垂青史,有人默默无闻.不是后者的功绩比前者小,而是他们习惯了低调和奉献.爆史君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的故事. 清华门口的乞丐 1 ...
-
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抱着咸菜坛子进清华,被当做乞丐拦在门外|赵忠尧|清华大学|梅贻琦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引言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遥想当年硝烟四起的年代,蒋南翔振臂高呼:"偌大的华北,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
-
他才是最不该被遗忘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没有他就没有核
他伪装成疯乞丐将50毫克镭藏进咸菜坛子里才躲过日本人的毒手:他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之父,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却因为他人的过错与诺贝奖擦肩而过.他首次在中国开设核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 ...
-
梁思成先生与中国文物保护思想
"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的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 ...
-
乞丐抱着咸菜坛子进清华,门卫不让进,校长遇见后:快跟我来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内著名的学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标志)以后,当时清华的校长梅贻琦做出决定,让学校的师生搬迁到长 ...
-
83年前,一个乞丐冒死送个泡菜坛子给清华校长,坛中物质轰动全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虽然奋勇还击,奈何国家百年积贫积弱,数个月内,大批国土遭到沦陷,7月份北平和天津相继失守,11月,在淞沪会战失利之后,日本开辟了二 ...
-
80多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的家书曝光,海量珍贵照片展出
在最近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中,一封80多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珍贵家书曝光.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 1929年9月 那是1937年7 ...
-
“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林徽因给女儿写信时,正在经历着什么?
最近,林徽因在卢沟桥事变后写给女儿的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信件全文如下: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第一,我从六月二十六日离开太原到五台山去,家里给我的信就 ...
-
张充和评价林徽因:大家聚会时,只要她来了,就没别人发言的时候
在胡适的眼中林徽因是一代才女,在张幼仪的眼中林徽因是自由的象征,沈从文甚至觉得她"绝顶聪明",卞之琳还大赞她有"诗人的气质",就连总是看她不爽的冰心都称她&qu ...
-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掌掴继母林洙,梁思成的反应出人意料
1955年4月1日,年仅51岁的林徽因病逝,梁思成悲痛不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度抑郁.7年后,梁思成决定再娶小他27岁的林洙,这一年,他61岁. 当梁思成宣布他的决定之后,亲朋好友纷纷站出来反对 ...
-
林徽因给女儿的信上热搜!这封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昨天中午,微博上一条 #林徽因卢沟桥事变后写给女儿的信# 的热搜引起了小编的注意.这封信是林徽因于1937年7月中旬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件原件现在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栋梁--梁思成诞辰一 ...
-
浙江省武术家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示会上的表演(林孝桐)
本网(平台)致力于林氏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在古人墓志铭.族谱谱序.人物事迹和古籍整理等方面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和他姓文史爱好者的支持.帮助和认可,有效地推动了林氏文史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浙江省 ...
-
1948年,林徽因帮老乡的女儿林洙辅导功...
1948年,林徽因帮老乡的女儿林洙辅导功课.林徽因生病,林洙却从未前去看望.林徽因一去世,34岁的林洙就嫁给了61岁的梁思成,而更疯狂的还在后头. 1948年,20岁的林洙跟男朋友程应铨一起来到了北京 ...
-
吴孟超:人生中的第一块巧克力,竟是在李庄时林徽因给的
作者:山佳 吴孟超,2021年5月22日,走完了他人生99年的历程.在他75年的从业生涯中,救治了1.6万名患者,将他们从深深的绝望中解脱出来,妙手回春. 吃过了一个鸡蛋,感觉很美妙,于是很想 ...
-
林徽因留学时拍的十大美照,最后一张最美!
林徽因留学时拍的十大美照,最后一张最美!
-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导语 写这封信时,林徽因才16岁,才女的气息已经露出端倪.当时,她与父亲林长民一起在伦敦游历(1920年),和徐志摩的感情火花也正是在那里擦燃. 林.徐.张三人的感情纠葛,大家早已熟知.但只有读毕此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