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这个吐槽鬼眼里的“复原”

这篇其实写得很早,只是因为没有时效性被拖了许久,觉得如今拿出来比较应景了。

如今似乎为了和古代沾亲带故,“复原”二字越来越廉价了,其草率程度不亚于一个把性骚扰惯犯的人嘴里那句“喜欢你”。而舆论处境之微妙也很相似,因为你要是diss对方,会有大把群众说你“驳了别人的好意”。

好吧,今天就来好好驳一下呗!

“复制”还是“复原”?

相比于“复原”,“复制”仿佛被提到得很少。

从两者语境来说,“复制”对于还原度要求似乎更高,更理性,不如“复原”来得有温度,能做文章。之前在《为了装X,现在<em>写</em><em>真</em>集都包装成服饰复原学术成果了!?》里提到过《西域异服》序言里有过关于两者的讨论,我很认同。

复原可以是研究这种差异的一种有效方法。为避免歧义,我们对复原研究先作一个界定。复原可以埋解为再现原貌。复原研究则是通过对文物本身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对文物原貌的再现。复原的内容可以是原物的质地(或质感)、结构、纹样、色彩和造型等等。复原的根据除了出土物本身,还可参照有关联的其他出土实物、图案和文献。

在此我们把复制研究这一概念与复原研究加以区分。前者是重塑(或再造)原物,后者是再现原貌;前者以获得复制品为目的,后者把复原物看成副产品,或研究结果的一种表述

复原研究结果的表述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可以是复原图、模型或还原程度不一的复制品。

也就是说——

“复制”的结果侧重于“物”,获得的是“复制品”

“复原”的结果侧重于“研究”,获得的是“复原研究”,而“复原物”只是研究成果的其中一种表述。

从上面来说,其实我们大量看到的所谓“复原”,应该属于是“复制”范畴,乃至更狭窄。因为只获得了“物”,甚至只是“物”在摆拍下的精修图而已,并没有任何“研究”被表述出来。

这里应当再加一句,很多人写的最多算作某宝的产品详情页,里面加了点设计师构思企图拉伸附加值的那种,根本算不得“研究”。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给原创作者的一点福利,大家的浏览和点击会产生一些微末分成补贴作者。但具体的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每个人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所能看到的。

多种维度的“复原”

正是因为“复原”是一种研究,所以它其实可以做的事比我们想象中多,门槛看起来(只是看起来)也比想象中低了。

出土文物本身可以承载的信息非常多,这些信息往往又是一个个待“填空”或待“连线”的。仅仅是衣物本身吧,就可以复原结构、复原织造、复原装饰工艺,这些都是可以分开来做的。

而这些复原工作里,又有实现途径的不同。终点摆在那里,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技术达成,也可以用推测中古人的方法达成,必然还存在着一种被历史淹没了的真正的方法。而选择本身,就是研究的课题。

这些东西做出来的东西,因为侧重研究的缘故,外观视觉上可能反而不怎么接近文物。因为,复原研究,不是用肉眼看的,使用脑子!

而如今的所谓“复原”的路子有多邪乎呢?大家都一味在追求肉眼外观,要看起来像某张古画、像某个陶俑,至于内在的结构、实现的手段、历史的线索,统统避而不谈,只管把“复原”的牌子挂上去。

民科“复原”的不可能性

其实,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的民科(此处民科无贬义,纯说明状态)做复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复原”和“复制”对于原件的信息密度和深度要求非常高

我们这阵子缠着咩咩老师教环编绣,我们前期却在解决怎样可以得到更清晰的环编绣文物照片,因为针法的单位都太小了。可换算到服饰上,织物上,细节的、结构的、组织的其实也是需要这个精度的照片。即便表面的图片精度解决了,尺寸我们也自己无误差地换算了,背面怎么办呢?

这些,是专业书籍里不会提到拍到的,你也不能去博物馆把玻璃砸了,把文物拆解了,更何况很多文物是不展出的。它们属于专业中的专业,专业到了我国在这块领域里本身就乏善可陈了

有人说,那我去买盗墓品,自己拿到第一手文物呗!但是,你以为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官方拍照么?在于能不能给你打开看里面么?科学考古本身也是信息啊,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些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于是,有些人手握盗墓品,只是成为了贩卖三流产品的招牌而已。说实话,哪个旗袍商家手里没有十件八件古董旗袍,我也没见几个商家把“复刻”做好,这都还只是驳版而已!要是驳版容易,山寨大牌为什么总是不如大牌呢?

也不要相信那种传谁谁有内部资料,这就跟炒股票一样。如果是真的,人家一定自己先吃饱了才把渣给你吃,也是很多爱好者所诟病的不少专业人士把资料当资历霸着不放;如果是假的,几乎九成九都是这种的,就是为了骗你呀!别忘了几年前“成功学”只是让那些“成功学”讲师成功了。

其他瞎比比

写这篇,也不是给大家泼冷水,而是希望大家用更严谨的态度和更严格的要求去看“复原”这两个字。

我记得很多年前电视购物里有很便宜的金项链,其实打的是擦边球,可能只是“金色”的项链或“含金但成分很少”的项链。用一个高大上的词包装自己,达成一些或名或利的目的,可以理解但是难以苟同。

我觉得吧,做一个“民科”是可以很快乐的。虽然是用爱发电有点亏钱,但“科学”的态度是自己努力去争取的,而“民间”的状态是很自由多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