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文艺】张卫国/轶事
轶事
作者:张卫国

在家乡,祖父的父亲称之为老公爹,我的老公爹有一个承载和浸染着儒家思想精华的名字:仁和!名若其人,老人是那样仁慈,和善,重孝,勤劳;一生节俭劳碌,一生中庸处事,一生与世无争,一生默默无闻。
上世纪六十年代下期,在我七岁的时候,年迈的老公爹就走完了他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灯下静思,老公爹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却历久弥新,仍是那么鲜活。孩提时代与老公爹朝夕相处的往事历历在目,至今都难以忘却……
在那个年代,我是老公爹四世同堂家庭里唯一曾孙,老人把我看得千斤之重,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总是感觉到老公爹特别疼我;我的童年正处于食品短缺,人们饥饿浮肿的困难时期,老公爹总是说: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让其吃好吃饱,他反复交待祖母遐官娘在淘米煮饭时,在每餐有限的大米中拿出一大部份装进一只小瓷碗,在那只见茴丝难见大米的主食中搭蒸一碗白米饭,唯我独享;老公爹还想方设法从山塘或水田里捞小鱼,抓泥鳅,烤成火焙鱼为我改善伙食增补营养,当时祖母遐官娘养的唯一只黑母鸡下的鸡蛋,也在老公爹的强力主导下,几乎成了我的专利食品。年幼的我体弱多病,郎中把脉:要清热解毒,扶本固基,因而祖母经常逼我喝那温火熬制,又苦又涩的中药汤,每次喝药我总是又哭又闹,眼含泪水,难以下咽,望着我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有几次老公爹背着家人把熬好给我的中药汤偷偷喝掉了,事后还作古正经地说:百药都有毒,小孩子少吃点没关系,长辈们都哭笑不得,我却好感激老公爹。
老公爹一生勤劳宽容,在我童年的感知里,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起早贪黑,每天忙碌,白天或翻整菜园,或提着竹篮在田野间寻摘猪菜,晚上编箬笠,做蓑衣,打草鞋,且手艺高超,亦可作商品销售;家里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老人却乐不知疲;那时我父母都是拿工资的干部,在那个挣工分换口粮的年代,我家称得上是余家大屋家境较为宽裕的殷实户,而我家隔壁的周姓邻居,人多劳少,生活实在困难艰辛,但每当逢年过节,老公爹都要送上大米和猪肉接济周家,并若有其事地对我说:过年过节如吃不上肉,吃不饱年饭,来年的家庭就没有好兆头。而有一天早晨,本家的孟叔婆急急忙忙跑来告诉老公爹:那个姓周的真是个不知好歹的忘眼狗,他把你菜园里那块又好又大的包心白菜偷割到县城月池塘卖掉了,而老公爹却不急不怒,只是轻轻一说:他是困难得没有办法了,随他去吧。然后又荷锄入园,翻土整地,栽上新苗。
从我四岁开始,每年清明节前三后四那段时间,老公爹都要带上我,到家族众多长辈的祖坟前扫墓挂山,他提着竹篮,装上香烛,黄纸,冥钱和少许鱼肉熟食,在方园之内山林之中,来回奔波,在认定的众多家族祖坟前祭拜,每到一处,他都摆好熟食,插上纸质冥钱,然后秉烛,焚香,烧纸,虔城地拜到坟前,口中念念有词,俨然与祖宗前辈对话,事毕老公爹总慎重其事地对我说:清明扫墓挂山是对祖宗的一份孝心;搞清祖辈入土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的;明白家族代代相传的血脉走向。我每次去时总是兴高采烈,回来却精疲力尽,年迈的老公爹都要背着我回家,有时都熟睡在老人背上。
光阴荏苒,岁月轮回,时过境迁,在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儒家经典;凝聚家族亲情;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之中,老公爹中庸而超脱的人生轨迹,确实让我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迪,每当追忆童年与老人相处往事,内心深处充满敬佩与感激之情,心灵再一次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图片:网络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