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韩国明朝遗民的祭祀,大明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我最怕人家给我打感情牌,因为这往往容易让事实失效。

最近古代服饰or古风服饰的小圈子里有一件事比较热(小圈子也真是太不容易出热点事件了),就是有人穿明代服饰去韩国参加了当地自称明朝遗民的小型祭祀。

在韩国留学的历史博士@重忆小窗纱 也去参加了,事后发微博表示韩国当地用于祭祀明代三位皇帝的画像里出现了清代的顺治帝。

原址:http://weibo.com/1557405510/EEUMsnRdW

用错皇帝御真的现象一直长期存在,别说举办祭祀的只是韩国当地居民的家里,规模非常小,只说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吧,明代皇帝的画像、尤其是朱元璋就经常被用错。就连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放着官方画像不用,硬要用民间画像(嗯,逮到机会就要怼这件事!)

△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朱元璋、朱棣画像

但是直接用错清朝和明朝的皇帝,还是在自称明朝遗民的人群里,那就十分尴尬了。在@重忆小窗纱 贴上来的图里,还发现他们将每一张画像里的人物和注释都标错!

(图片黑字是韩文的翻译,绿字是画像里人的真实身份)

真是难以想象多少年了,他们竟然是这么一路错下来的,大明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

然而更尴尬的是,我戳了一下图片,还发现韩国方的祭服穿错,这就更不应该了。毕竟用错画像可能是对别国历史认知不足,但是穿错祭服这就是对自己国家服制不够了解了。

图片不是能看到很多穿戴细节,但是非常明显可以看到他们把“后绶”穿反了。“后绶”就是他们扎在下身前方的红色的十分华丽的方形装饰物。顾名思义啦,它应该是在身后的。

上一次推送《方心曲领:属于古人的复古潮流,可惜搞错啦!》里就提到过,礼仪性的服装往往会保留很多古意的元素,“绶”也是其中一个。早在汉代画像石里,就可以看到一些人物轮廓上会有长长的带子,那应该就是汉绶。

△ 武氏祠画像石

汉绶十分长,用来系玺印,也是官员等级识别标志之一。在当时“绶”已经有了作为古意保留在服饰上的意义在了,可以说是十分古老。到了后来,“绶”渐渐固化为了垂在身后的类似花结的装饰物。

△ 唐三彩文官俑的背面

△ 开化寺壁画

到了明代,“绶”被演化得更为华丽、宽大、繁复,甚至分为了大绶和小绶。绶不仅底纹花色精美,大绶上还用垂带编成花结,而小绶为一对,衬在玉佩下。然后最下方还有丝线编织的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流苏,但是比那个更为复杂。

△ 《明宫冠服仪仗图》里的大绶

△ 《徐显卿宦迹图》里群臣的背面,可见华丽的大绶

明代的“绶”是如此夺目,以致群臣穿戴的时候,背面的“风景”远远超过了正面。不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熟悉的写实性画像往往是正面的,所以“绶”也就不太容易看到了。

(正常的画像里是看不到“绶”的)

(在极个别画像里,通过角度才能看到一点点“绶”的痕迹)

目前韩国采用的礼仪性传统服饰基本是沿革自李朝、大韩帝国时期,也就是说脱胎自明代服饰制度,这方面之前在《朝鲜赐服:明朝用服装再造一个“小中华” | 旁听服饰史》《朝鲜国王山寨明朝皇帝的装扮?这个冷知识有点无耻啊!》里已经说到过了,所以它们也就有了“绶”。

△ 传世实物 后绶

△ 1848年画像里的朝服

而我们的一般认知里,华丽的东西是要戴在前面的,但是韩语里它就叫“后绶”(汉字词)啊,所以越发不懂为什么韩国当地给弄错了!

说到韩国的祭服,它的形制基本与朝服相同,只是多了方心曲领,以及一些部件的用色不同。

△ 祭服的正面和反面

△ 服的正面和反面

明代灭亡后,朝鲜半岛开始了服制的“本土化”,也叫国俗化。我国现存的朝服十分稀少,最有名是孔府旧藏的那几件,但是具体年代不精确,然而韩国却出土过很多套李朝的朝服,其实不乏时间上我国仍然处于明代的时期。(出土这么多,也不知道运气好还是李朝有陪葬朝服的习惯,不过按照我国对明墓的不重视程度,就算出土过也有可能没了)出土与传世的差距见《服饰文物鄙视链:有些东西虽好,但是我不一定看得上啊!》一文

△ 1633年 朝服衣 朝服裳

△ 孔府旧藏 朝服赤罗衣 赤罗袍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李朝的服制已经产生了国俗化趋势。当然,李朝毕竟不是复制出来的大明,只是有大明存在,则李朝始终有着一个参考系,大明没了,国俗化就跟脱缰的野马似的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祭服,短小、局促,后绶依然华丽,但是已经小得像块手帕了。

△ 现在韩国的祭服

△ 朝鲜的祭服与朝服

而原本像裙子一般的裳,也变成了不交叠的长方形布条。

△ 1685年 朝服裳

△ 1746年 朝服裳

留意上面的时间,以及前面与孔府旧藏对比的那件的时间(明亡是1644年),这一百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于朝服裳变得几乎没有遮蔽功能的两条,此次祭祀后来中国网友重新穿戴以后拍摄对比图,穿对了后绶的位置却把裳从前后穿成了左右。

△ 中国网友重新穿戴后的祭服,对了后绶,错了裳

相较于很多人比较在意的长短问题,我觉得更可怕的是已经缩到了胸前的那块红色方形小布片。它看起来是不是像个补子,但是其实它是蔽膝啊!(它与朝服衣同色,所以不太容易看出来,在祭服上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 祭服上的红色蔽膝

(我是不是应该感动一下其实还是有一丢丢斧形的样子在的)

李朝的“蔽膝”和“后绶”缩短也在大明灭亡的一百年里迅速完成了。但是这俩常常被串在一起穿戴,所以高度是一致的。到了末期蔽膝被提高到了胸前了,彻底从蔽“膝”变成了蔽“胸”。

(现在的蔽膝又高又短)

所以,别说他们穿错了,就算穿对了,大明的内心也是无比崩溃的。穿错这件事,不过是陪绑了李朝一起崩溃罢了……

说一些有关也无关的话。

由于此次活动报道方是曾在《祭祀让女性走开?别让传统成为男尊女卑的庇护伞》一文里没有公开怼的一家专门搞儒教礼仪的活动公司,其运营者私德如何我不作赘述,我国的《反家暴法》也已经出台了,只表明一个态度——我坚决反对假借“传统”、“历史”之名义,对女性进行任何形式的侮辱、歧视、欺压的言论和行为!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