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散记】张庆林‖那个年代,当兵的人

那个年代,当兵的人

文/张庆林

上世记80年以前的那个年代,当兵,不说钱,谁也没想到钱.兵,就是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
1969年的冬天,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后,我们县呼啦啦,千多名应征青年民兵报了名。我们村总人口不到两千人,踊跃报名的就有20多人。后来,经过严格政审和体检,最终定下我们4人。
为着入伍当兵,我在定兵前的那段日子里,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费尽了心思。每天下地干活回来,不是跑村民兵连,就是跑公社武装部。一个劲的围着社、队领导,表决心、提要求、打探消息。那时候,我们要求当兵的劲头甭提多大了。说实话,当时,所有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当不上兵不罢休。
现在想想,当时要求当兵的那股劲,怎么那么强烈呢?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老话。报名参军,保卫国家,是党的号召,光荣,就要听。至于当兵后的个人命运前途,经济收入,以及个人复原后的最后归宿,等等问题,没人去想,根本也不会想。
当时,国家、家庭,经济状况都十分困难。举国上下,都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人们讲得是政治,是路线,是阶级斗争,根本不讲钱,不考虑个人经济得失。
那时,当兵是政治,不是为钱,因此,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当了兵的人,就用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铸成了艰苦奋斗、敢打敢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性格和精神。
我们入伍后的第一年,每月6元津贴,但是,我们只花1元钱买牙膏和肥皂,剩下的5元钱,积少成多统统攒起来,寄回家,补贴家里用。
节假日,我们当兵的人,进城逛街,块儿八角照张像,寄回家,解解家人的闷念,舍不得;战友相聚,说说笑笑,东家长李家短,侃上一通,至于买点小吃,喝上二两,舍不得;部队里换装,发了新衣服,战士们把它整整齐齐的叠好,放进包里。至于脱下旧的,换上新的,或者,有新不穿旧,扔掉旧的,舍不的。总之一句话,艰苦奋斗,是当兵人的性格和传统,也是那个时代所赋于我们的秉性。
战士们的生活费,每人每天肆角伍分钱,顿顿饭菜都是高粱米、大米做的二米饭。长午累月,清一色东瓜、白菜、土豆的大锅菜,菜里清汤清水,油水很少。但是,在家吃惯了咸菜、窝头的战友们,吃得香香甜甜,没有丝毫抱怨。
其实,许多战友,家里十分贫寒,缺钱,缺粮,缺劳动力,不去当兵留在家里,帮帮父母,挑起家里沉重的负担,非常需要。多挣工分,多分担家务,多多侍奉年老的长辈,以及年幼无知的弟妹……但是,我和战友们,狠狠心,咬咬牙,听党的活,穿上绿军装当兵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保卫祖国,锻炼自己,为家争光,做党的好儿女,把一颗红心交给党。
记得,我的一个同村老乡,他的父亲在生活最困难的时侯,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个40多岁的寡妇,把他们儿女4个拉扯长大。他是老大,20出头,刚刚能帮母亲维持家里的生计,但是他,毫不犹豫的报名参了军,他的母亲流着眼泪送走了他。
我也是一样,兄妹5人,我是老大,家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因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回家务农。我的家庭是村里的困难户。父亲年过半百,身体长年有病。母亲一人,辛辛苦苦拉扯着我们5人,还要东奔西跑,为父亲治病。当我要参军的时侯,母亲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但是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和我将要分手的时侯,紧紧抓着我,张了张要说而没说的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眼里的泪水,顺着他那满脸的邹纹流了下来。结果,父亲在我当兵一年多的时间里,便去世了。这件事深深的刺疼了我,成为我终身的遗憾。其实,那时当兵的每一个家庭,日子都不好过,都有难念的一本径。但是,当兵的人,当兵的家庭,都有一个宽阔的胸怀:顾大家,弃小家,为了大家,宁可牺牲小家
那时我们当兵的人,想当将军的士兵是有的。但是,能当上将军的士兵有几个?那个年代的军队干部,大多是从士兵中提拨起来的,就象过去战争年代那样,绝大部分干部,是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提拔起来的,从军官学校里输送的干部很少。不象现在的部队干部,几乎全部是军事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那时当兵的,绝大多数人的理想、抱负、前途,就是当好兵,要求政治进步,要求受嘉奖,要求立功,要求入党,要求做时代的英模,要求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张大大的喜报。我们从不想,也不会想,当兵几年,当上穿四个兜的衣服当军官,或者,带着一笔丰厚的部队津贴,回家盖房,娶媳生儿育女。也不会想,退伍复员,当地政府给予安置一份工作,有个好的生活归宿。而是,大部分士兵,哪里来,哪里去,当兵前干什么,退伍后还是干什么。继续凭一双手,务农劳动争工分,本本分分做农民,修房盖屋,娶妻生子,孝敬老人,服务于社会。
那时当兵的,由于国家一穷二白,集中力量搞建设,待遇很低。当兵四年,月津贴八元;当兵四年,复原费不足百元,够干啥的?但是党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叫干啥,就干啥;叫干几年,就干几年,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是走是留,给多给少,听党的。
说心里话,当兵的,在部队里,在最艰苦的地方,执行着最劳累、最繁重的工作任务,而享用着最低的生活待遇,辛辛苦苦干几年,谁不想得到一笔丰厚的津贴待遇呢?但是,在国家艰苦奋斗的年代,在全国人民,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年代,战士没有必要想那问题。而想的,是复原后,怎样从零开始,靠双手重新创造一条生活的新路。当兵时,不想当兵为挣钱;复原后,也没想向国家伸手要钱,要工作。
那个年代,当兵的人,是用信仰铸成的人。当兵是一种应尽的义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党和国家对当兵人的期待和要求,是最大的光荣。因为那个年代的兵,从小就受到了向解放军叔叔学习致敬的教育;从小,就满眼里是战争年代战斗英雄的电影;从小,耳朵里就灌满了战斗英雄不怕牺牲的故事;从小,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从小到大,骨子里、心灵里,无不被勇敢、付出、斗争、理想等革命精神,光荣传统所感化,所左右,所指引,所前行。因此,心里想的,实际做的,满脑子里是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竭尽毕生精力,做党的人,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
那个年代,我们当兵的人,也正是基于上述的信念和理想,所以在部队里,不管执行什么任务,或军工,或军农,或凿山洞揹石头,或垦荒地种粮食,或修桥开山筑公路等等,不论在哪里,不论干什么,不论多累多难,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牺牲自己,冲锋在前。用咱当兵的人,那首歌词的话说,就是头枕着边关明月,身穿着雨雪风霜,……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赢得荣光。
在那个年代里,我们当兵的人,之所以只想工作,不想钱,是党的阳光雨露滋润沐浴的结晶,是社会主义风起云涌的建设大潮陶冶造就的果实,是部队在长期艰苦的,乃至残酷的战斗、工作生活中,铸成的无私无畏,敢打胜仗、勇于牺牲奉献的军魂。
我们当兵的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只要军魂在,我们的军队,就会固若金汤,无往而不胜,就会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复兴、崛起之大业,建树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和骄傲。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张庆林,中共党員,退伍军人,服役期间,从事新闻工作。后毕业于山师聊城分院中文糸,毕业后,任教于夏津一中语文课,后从政三十多年。曾在中国火炬、山东教育、辽宁日报、盘锦日报以及都市头条、锒都文学发表作品多篇。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