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293天,“夫”字)

妇唱夫随 云飞儿;陈咏 - 妇唱夫随

第二百九十三天,“夫”字

夫(fū ,fú)字,从二从人。从二,数目字,指男女二人结合在一起,结成一对夫妇。男的称丈夫,女的呼媳妇。二也代表天地,天为父,地为母,指夫妻二人,男人为天,女人为地。二也是古代“上”字,天上地下,天在外,地在里。在外者,先出头;在内者,理内务。故天字出头为夫。

甲骨文夫字,字形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在这个人的头部位置有一小横,这一小横就是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后,头上所戴的冠。

甲骨文书法

《说文解字》:“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身长八尺,已经成年,这时要行冠礼,将头发竖起来,用一根发簪固定,这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

《春秋谷梁传》:“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古语:“束发而就大学”,不论男女,中国人的成年礼都是从头开始的,承载着中国人对于成年人“顶天”立地的美好愿望。一个男子在冠礼之后,就会自觉地去追寻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成为一个大丈夫了。

“夫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是对孟浩然的尊称。《论语》:“夫子”,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如:“子见夫子乎?”您见过我的老师吗?夫字当指示代词“这、那”用。这是个假借字,与夫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大意是:这两个人,是鲁国所依靠的大臣。夫字放句首作语气词用,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说起打仗来,那是要靠勇气的,表示提起议论。放在句末,表示感叹,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事就像这样(流水)啊!

中国人追慕两种理想人格,一是孔子的“君子”人格,二是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这两种人格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像两道交织的光环,又像两座高耸的雪岭,吸引着后人为之趋赴。“君子”侧重指日常人伦中的文质彬彬、谦和有道,“大丈夫”则侧重,指特殊状态下的人格超拔和德性彰显。君子如早春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丈夫如炎炎烈日,辉光无限,撼人心魄。

孟子对大丈夫下了定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认为大丈夫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操守、有原则。只要有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充盈在身,就能称之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无论是为民请命,还是为国捐躯;无论是解民于倒悬,还是救民于水火;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慷慨就义,都必将在所不辞。

从古至今,荆轲刺秦,易水悲歌;苏武牧羊,不失汉心;诸葛谨慎,鞠躬尽瘁;岳飞精忠,一首《满江红》气壮山河;包拯清明,传颂至今;林则徐销烟,四海扬眉……他们都是有气节的“大丈夫”,是几千年挺立的“中国的脊梁”。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才几千年生生不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依然能从血与火中走出一条抗争之路、自强之路。

历史上“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被评价为“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才女李清照,自谓“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都是既具女性之美又有大丈夫气概的典范。所以,大丈夫与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一个人内在品质有关系。无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坚守住这样的正气节操,就会生发无穷的力量,必为他人所敬而不欺。

夫音通父,为夫为父。为人之夫,就意味着要为人之父。今天做妻子的丈夫,明天做孩子的父亲。男人做事要负责任,一开始就要考虑周到,顾及后果。《论语·问宪》:“夫子自道”有三德:“一日:仁,不忧;二日:知,不惑;三曰:勇,不惧。”孔夫子主张,丈夫要讲仁爱,不用担心他会成负心人;有知识,对自己所干的事不迷惑不动摇,碰到问题有办法解决;有勇敢精神,敢做敢当,不惧怕危险。丈夫有三德,妻儿皆可引以自豪了。

夫,二人结夫,男夫女妇。夫音通父,为夫为父。

意项:①读fū,旧指男子,农夫;②丈夫;③读fú,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④文言助词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木子艺术工作室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木子艺术工作室》。音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