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三十散文篇: 风范长存 《一代名医雷爱光》序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散文篇:
风 范 长 存
——《一代名医雷爱光》序

 郑熙亭

“桃李无言自芬芳。”雷爱光大夫自1949年7月6日(30岁)到沧州重建 “博施医院”,至1966年10月26日(47岁)“文革”中遭迫害致死,离开我们43年了,将近半个世纪,但沧州人民,沧州各界人士,没有忘记他,60岁以上的同代人,无不怀念他,60岁以下的隔代人,也熟悉他的名字,总而言之老少沧州人有口皆碑一句话:“雷院长是个好大夫。”我想,人在世间走一遭,身后留下这样一个公论、一个定评,也就够了。
十年前,最初为雷院长写纪念文章的人是当时的文联主席魏新民,题目叫做《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顾名思义,精神是有了,我看了之后曾经给他写过一段文字:“感人至深,读来如见其人,只是文字太短, 像雷爱光这样的人,值得大书特书,写成一部书,并盼望在有生之年,能 读到它。”
今天,在共和国60周年大喜庆的日子里,我的老乡、河间人陈秀 春——沧州中心医院一个年轻的医务工作者,把他长期积累、四出访问、 查阅档案、增删多遍的书稿清样《一代名医雷爱光》惠我阅读,15万字一大本,我一口气读完,掩卷遐想,五十年前当时事,一齐都到眼前来:破旧不堪的“博施医院”,经过穿皮夹克的新院长重新整建,使得这一簇簇青砖 “洋楼”的神秘所在,变成了村民排队候诊、“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的人民医院。雷爱光的名字和他“初出茅庐”第一业绩,随着1952年的春风吹遍了沧州的城镇和乡村。
《一代名医雷爱光》,以白描笔法,写真纪实,质朴平叙,上溯至清末民初,写了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沿及当代才俊们把老院长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全书以主人公雷爱光为中心,写了他的生平、他的功业、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着重写了再造“博施医院”的新生、桥西“大楼” 的建设、沧州卫校的创办三大基本建设工程和“西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及医疗队下乡巡诊两大举措,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桥西“大楼”(新院址)落成后,全院医护人员总动员,在雷院长带领下,几十付担架抬病人、肩担背扛运设备,新华路和南关口白天两道人流、夜间桅灯火把两条火龙, 三昼夜安全完成大搬迁的场景。最让人难忘的是雷爱光在施工前亲自矫正设计图纸,在竣工后自己动手调整线路、安装设备,谁能想到他这样一个自幼上洋学堂的“高级大夫”竟然兼备电工、水暖工、医疗器械技工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熟练到专业的程度。其实,他不过从高中学过综合基础知识包括理工科知识而已。这一切都体现了雷爱光院长的终生志愿:医疗事业就是他的 一切,而医院就是他的生命。
《一代名医雷爱光》使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名医的风范:“面对垂危的患者,情急之下,他把胳膊一捋,我是O型血,输我的”,“面对昏迷的伤员,他用白纸抹一摊浓液,嗅一嗅,当机立断,上手术”,“他一上手术台,如临大敌,凝神静气,大汗淋漓,只听见器具传递声,偶而递迟或递错,便急得敲击手心”,“他在人工湖边散步,看见儿科女护士在提水,大步走过去,抓过扁担,挑起来就走”,“他夜间查房,早上第一个上班,步入门诊楼,换上白大褂,开门应诊,不管是农家四岁幼儿,还是新进城的甘政委,在他眼里都是病人”,而病人在此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德无得”,他毫无功利之心;“为而不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他从不矫情、做作(作秀),正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种平常心态和自然而然,便是名医风范,雷院长风度,这风度成为桥西大楼一道靓丽的风景!
毋庸讳言,雷爱光在“文革”中所遭遇的不幸是和国家的不幸同时发生的。雷院长是一个珍重完美的人,容不得半点污垢,地委领导都是老人,非常熟悉他的这种性情,从医院党委书记的人选,(例如吴杰、闫凤辉等敦厚老将)可见用心良苦。然而,“文革”这一场浩劫始料不及,像魔障一样说乱就乱,顿时之间组织瘫痪、局面失控,悲剧于是发生了。
八十年代初,我曾和陈秀雅局长与雷夫人刘兆果院长交谈过,他是一位贤明的老人,她说:“事情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多从大处想,也就想开了。”是这样的,大家都是从大处想呵!
“人道”、“博爱”等字眼,出自西方,但并非西方英法等国的专利。早在西方纪元(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就有人本思想。到了孔子时代,则 流行“仁爱”之说,即“仁者爱人”之义。“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实就是博爱的渊源。雷爱光自幼立志作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终生奉献实为仁爱之至者也!他的遗爱愈深,人民怀念愈远,故而风范 长存。
雷院长,死而不亡者寿。
2009.10.1于石家庄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郑永辉哭青轩文存

    郑永辉,字无明,号闰庵.哭青外史.訒墨散人,福建厦门人,闽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有<临江吟稿><哭青轩文存><哭青轩日记>若干卷. 和小青<焚余集>绝 ...

  • 梅光迪

    简介 梅光迪(1890年01月02日--1945年12月27日),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奚滩镇西梅村)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美国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 ...

  • [学生作品]郑雷煜:爱竹说

    爱竹说 西安爱知中学2021届18班  郑雷煜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自此,"梅.兰.竹.菊"被并称四君子.后世多以此喻意人品行之高尚.吾爱竹甚于其他. 竹, ...

  • 琅玕阁|唐弢:俞平伯的散文

    俞平伯<燕郊集>,除收<良友文学丛书>,用冲皮面装订外,另有一种特印本,纸面平装,由平伯自署书名,饰以黑色直条.平伯字本秀丽,近年来更趋平实,用作书面,醇朴可喜.此本内容与丛书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九篇: 项羽亡于倒退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九篇: 项羽亡于倒退  郑熙亭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称得上一位英雄."夫秦失其政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八篇: 中国最大的“有争议人物” ——关于秦始皇的话题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八篇: 中国最大的"有争议人物"  --关于秦始皇的话题  郑熙亭 一 历史是个过程.评价历史人物看结果,看他是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还是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五篇:关于韩非使秦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五篇: 关于韩非使秦  郑熙亭 一 <资治通鉴>卷六·秦始皇14年(前233年,即并六国前12年),载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三四篇:《通鉴》不记经济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三四篇: <通鉴>不记经济   郑熙亭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前246年)载有一段非常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六史论篇: 魏国人才外流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六史论篇: 魏国人才外流  郑熙亭   一 魏.韩.赵三家分晋以后,魏斯升任魏国第一任国君--文侯,他很有些气度和 ...

  •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二史论篇:《资治通鉴之》之一、礼治论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郑熙亭文存之三十二史论篇: <资治通鉴之>之一.礼治论 郑熙亭 事由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苏轼传之乌台诗案 李定发难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九篇: 苏轼传 第六章 乌台诗案    二 李定发难 苏轼<湖州谢上表>呈至中书,丞相王珪看了如芒刺背.转付蔡确道: "绝妙好词,奇文共赏".蔡确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八篇:苏轼传 乌台诗案之元丰之政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八篇: 苏轼传 第六章 乌台诗案    一 元丰之政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典型文字狱.在此以前,文明在中国虽然多灾难,但纯以文字罪人的事还没有发 ...

  •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五篇:苏轼传之洪水孤城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五篇: 苏轼传 第 五章 明月黄楼 二 洪水孤城 熙宁九年(1076)岁尾,苏轼离密州任.他想赶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与子由一家团圆度岁,然后再经由汴京赴任河中府(今山西省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