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陆致极4:黑箱里的东方文明

20120603国学堂-梁冬对话陆致极第四讲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画外音:陆致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伊利诺大学语言学系博士,旅居海外学者,著有《计算语言学导论》、《中国命理学史论》、《又一种“基因”的探索》等著作。

01

宋朝以后的命理学发展

在过去几期陆致极老师一起来分享了中国命理史的研究。在上一期讲了从先秦到宋的命理历史发展过程,接下来开始分享宋朝以后的中国命理学是如何发展的。

陆致极老师宋以后就是刚才谈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徐子平,对整个命理模型、模式做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就是说年月日时,以日为核心来研究这结构;从另一个方面采取的是正五行,而不用纳音五行。当然徐子平本人也是个传说中人物,后来就出现了一本书叫《渊海子平》。

梁冬同学问那时候的算命有哪些的命理模型?就是有哪些的门派、方法。陆老师说简单地讲:唐代称为古法模型,是个古法时代;从宋代以后,宋明称为今法时代,今法时代形成了一个模型。实际上是把物生命化把人物化两个方面。当时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论命方式。从《三命通会》开始,命理学就出现了很多分支了,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丰富原有模型

比如明代有个叫张神峰写了一本书叫《神峰通考》,其认为八字本身一定要有病,也就是八字本身是不能平衡。如果八字是平衡了,那么加上去,不就不平衡了!张神峰认为八字一定要有病,然后得有药。比如说八字里有药,或者时间里有药。那么有病有药才是好命。如果无病无药,神峰不认为是好命。

清初还有个人叫陈素庵,写过一本《命理约言》,他就反驳张神峰说好像一定要有病才是好,那无病为什么不好,如果天生就是综合的、平衡的,有什么不好。后来在命理学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主张,通过不同的实践提出不同的方法。可以说从明代以后,整个清代直到民国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的方法

代表著作就有个清代进士沈孝瞻,写了一本命理学的笔记,然后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了,叫《子平真诠》。这本书谈格局,怎么从格局角度去分析八字结构

画外音:沈孝瞻,清代乾隆年间进士,书房派八字理论家,主要着重于命理学的理论研究。《子平真诠》由沈孝瞻所著,解释了《渊海子平》的核心理论,使原始命学不再因为论述简明而引起歧义。全书行文毫不婉转委曲,句句直指要害,论述精辟有力,使命学避免玄学和不可知论的桎梏,走向了更加有核心有重点有条理的分析方法。

陆致极老师说还有一本很著名的叫《滴天髓》,这本书主要是从比较高的境界,据说这本书是刘伯温所写。这本书又把八字命理的研究方法拓宽了,就是讲了许多特殊形象、特殊组合怎么去认识。所以说从明代到整个清代,八字命理学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往往很多是文人去参与的,当时也称有书房派,同时也有江湖派。当时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可以相互补充

02

八字命理和奇门遁甲术的关系介绍

梁冬同学知道现在命理学主要是四柱八字,还听说有种东西叫奇门遁甲,在现代命理学的体系里,是什么样的角色。陆致极老师说奇门遁甲在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早,在中国古代有不同数术方法,奇门遁甲是很早期的,主要是指方位,指空间(和时间)的一个情况,跟八字没有太多的联系

画外音:奇门遁甲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数术,是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很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起源于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传说黄帝获得上天所赠天篆文册龙甲神章,制造了指南车,打败了蚩尤,并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后经周朝姜太公、黄石老人,至汉代张良将其精简之后,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奇门遁甲

陆致极老师说因为中国的数术其实有很多,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兴盛了,就研究下去了,有些就慢慢消失了。八字命理,在陆老师看来,跟其他数术有不同的地方,如果说把其他数术称为,那么八字命理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八字命理不是个经验规则,而是在经验规则之上的一个推理系统八字命理是根据理论推理,然后再来指导分析,所以陆老师觉得在中国数术中,八字命理学是一个高峰。八字命理学既是后起的也是比较成熟的

因为八字命理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成熟的时候,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正是在鼎盛时期以后所产生的,当然它也有鼎盛时期一些基本观念。在这八字命理的运转当中,它特别强调的是平衡

陆致极老师认为:周易的核心是强调“变易”,变是万物之源,是新兴力量战胜腐朽势力,而八字命理所强调的是“制衡”,是如何保持运动中的平衡状态,这个保持稳定追求平衡的重要特征,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过其鼎盛时期后的时代要求和现实的反映

03

八字命理学说的分分合合

刚才陆老师讲到的话题,就是八字命理发展到民国时候,就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可以说百花齐放。陆致极老师说如果往往事物的发展分分合合的,宋元时期一直到明代,八字命理学是一个合的过程,就是说八字命理形成;而到了清代,又是个分的过程,就是各走各的学派;各种学派到了民国时期实际上又一个合过程

因为古书的年代比较就久远了,现在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民国时代出现了三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徐乐吾先生,一个是袁树珊,还有一个是韦千里。其中这三人中可能徐乐吾先生对命理学的贡献最大。还有一个叫潘子端的人就把荣格心理学八字命理学交融起来。

荣格就是提出集体无意识,而且荣格他作为一个佛洛依德的学生,发展了精神分析法。他把精神分析法东方哲学,包括禅宗的很多东西进行了交流,发展出了他的全新的人格分析方法。后来他的学术思想又重新传回了中国。虽然他是一个受东方影响很大的人,又传回了中国。而潘子端这位命理师,又把中国命理学跟心理学联系在一起。

现在海外的命理学研究主流方向是什么,台湾有一位梁湘润先生,今年83岁,写过几十本书。梁先生自己也有一个主张,蛮有意思的,他认为命理学的发展有其一个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所谓大周期大概要三百年,其实在明代的《三命通会》上面可以看到所引的书不下几百本,但是今天都看不到了。所以说好多研究的成果,或者研究的东西,在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了。

所以历史总是重新的若干次发明车轮,就是又在重复。所以他说现在能够通过三百年这大周期的其实寥寥无几。除了刚才讲的《三命通会》的万民英,就是《渊海子平》,还有《神峰通考》,还有《滴天髓》,还有《子平真诠》,大概也就这么五、六本书

04

八字命理学和姓名学的关系

陆致极老师说因为自己是搞语言学的,语言学无非就有文字、音韵、训诂。搞语言学或许更多地从科学角度或学术角度来看这问题。因为文字本身约定俗成的,而文字本身又是演变的。

所以对于姓名学,陆老师很难认同。因为姓名学依据的就是姓名的几个,按照其字的笔数来看有利无利。然而汉字的文字本身是在演变的,请问到底是用的金文计算笔数,或用更早的甲骨文字,还是用楷书,或是用现在的印刷体等等。陆老师不排斥,如果把阴阳五行扩大,所有周围的任何现象都可以从阴阳五行去解释、去对应,但有些还是牵强附会了。这是陆老师的个人观点,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只是略知一二后,发现跟自己学习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的发展觉得不一定能够符合

梁冬同学觉得这事情很有趣,刚才就是很粗略地跟随着陆老师把中国命理学的发展从上古一直走下来,很粗浅快速地就过。但梁同学觉得陆老师作为一个学者,他一定在研究过程中是有一些感受,到底这东西科学还是不科学;到底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汲取的,值得研究的;什么东西现在看过来就已经是很不靠谱的等等。在最后一节里面和大家继续探讨

05

中国命理学的经验和智慧--天人合一

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其实在中国命理学的发展里面,可以说是一直都来自于《黄帝内经》的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之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演变、流变有那么多门派,有些东西昙花一现,有些东西又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智慧呢?

陆致极老师研究中国命理学,其实自己带有个目的的,就是自己想了解中国传统智慧到底有哪些特征。比如说命理学所体现的传统思维,其思维方式首先是天人合一。它是把天作为一个大宇宙,人作为一个小宇宙,然后来讨论人跟天的关系。

天人合一就是说是一个大宇宙,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之间,要按照宇宙的自然规律去认识它。“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经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一般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哲学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比如说到了春天应该怎么办;到夏天了应该怎么办;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达到所谓天和人作为一个同处的,一个共同节奏的,这样一个同频共振

所以天人合一,其实在命理学中实际上体现的比较明确。在论命过程中,实际上把人物化了,就是作为一个生物,自然界中的一个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生存,才能过得更好。同时又把自然的物生命化了,就是物在什么样条件下才能表达其情绪。通过天人合一去寻找一个自然规律解释人生,或者来分析人生的过程,所以天人合一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06

中国命理学的经验和智慧--整体意识,取象比类

其次,中国在看待事物时,跟西方不一样,就是说中国人强调整体,而不是说强调个体,就是要从整体方面去认识它,而且特别强调的是功能,而不是一个结构。因为西方认识事物时,就说要看得见,要望得见,要能够感觉到,但是感觉不到的可以借助工具。但是现在中医里讲的“气”只能去感受,但可能看不见,摸不着的,常说的杀腾腾,喜气洋洋,怒气冲冲。

陆致极老师说看不见不等于说没有,中国人的角度是怎么去研究的,研究的对象太复杂了,等于说是个黑箱,是通过输入比如说输入出生的时间,输出就是其生命活动的过程。通过输入输出去猜测黑箱里流程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从功能上猜测它。所以命理学说到底就是去寻找出生时间,跟其实际人生轨迹之间的一个对应关系,也就是主要从功能出发的,是从整体上出发的,并不是说用了望远镜或者用个显微镜,就能够观察得到,就可以把它看得见摸得着的。因为这系统太大了,是一个大大黑箱。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接下来讲的是用“取象比类”方法,作为一,然后去对应现实的关系,所以不是用一种纯粹的概念,或者说纯粹的逻辑,因为西方科学抽象化了,往往是要求符合形式逻辑,符合一种概念的推理,但是中国往往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进行解释

看中国古代的庄子、孟子、韩非子等等都是讲故事,有一只鸟怎么样了,一条鱼怎么样了,一只雀怎么样了,然后人世间怎么样了。但再看看西方哲学书都是一大本,很大一本,一般难看下去的,从这个概念到那个概念,个性特征,一层一层推导

刚才讲了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使用汉字,都是象形会意字,所以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形象思维,中国人往往用象来进行推理。汉字就是一种形象,而人脑有左右之分,一半是管逻辑的,一半是管形象的,有逻辑同时又有形象,或许可以使中国人更聪明一些,大脑的两个部分都能进行刺激和发展

07

中国命理学的经验和智慧--多视角方法

接下来可以讲这黑箱问题,在八字命理研究中体现出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在明朝以后清朝的命理学发展,实际上是开辟了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这黑箱。比如可以分析日主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去分析八字结构中的主要部分,主流部分非主流部分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同流派、不同学派,实际上就是不同视角,但往往人们看不到区别。那是因为中国文字其概念往往是用同个术语来表达,所以往往研究中国八字命理的人,包括陆老师自己也花了好多年的功夫,都好像不得其要领,老是在字面概念上不停地转,在这些术语里面转。

之所以陆老师要写这本《又一种“基因”的探索》的书,就是因为发现如果把命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讲清楚了,那也就是把各个视角的产生,和其主要内容讲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八字命理学现在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多视角的方法,这方法跟西方人讲的不一样,西方有个叫“库恩”的提出“科学的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由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著,作者从科学的角度探讨常规科学于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范式理论、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本书是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乃至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潮流,开创科学哲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所以,有人将其列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五本科学哲学著作之一。他认为科学是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然后到某一天突变了,突变成为革命

比如说牛顿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关系,牛顿有牛顿力学体系,在牛顿体系中,时间是绝对的,空间是绝对的,物质是绝对的等等;但是到了爱因斯坦这,就做了一个大的变化,时间和空间速度有关,因此说时间也可以变化的。那么在西方的科学发展中,有了个paradigm(范式),这个范式就是说所谓革命就是建立一个新的观察点,把旧的观念抛弃树立一个新的观察点新的观念,或者说把旧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观察点,然后慢慢慢慢发展。从而发现这观察点,这范式已经不适用了,就把其摧毁,用新的事实,新的积累,树立一个新的观察点,或者说新的范式。通过这种方法他就认为是科学的;实际上就是积累、突破、突变,然后积累。

但在中国实际上同样的,往往用同样的术语,在谈自己不同的东西。可以看到儒家,比如《易经》到今天为止,给其注解的人不下几千家,那每个人实际上到后来都是在讲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自己怎么去认识的,自己重新建立一个体系,只是说自己在原体系中,经过自己的解释实际上具有另一种含义,所以在中国往往会出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情况。

所以后来者学习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就是往往同一个术语,其实讲的是不同内容陆致极老师做这些工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发展,把各家其自己的认识展现出来了,而且只有通过历史的方式才能展现出来,这样就帮助自己认识其发展过程

08

中国命理学的批判和入门

梁冬同学问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些朋友想对命理学这事进行批判,然后说自己先学习一下,以批判的心态学习命理学,要从哪个方向开始入门比较好。

陆致极老师说如果要批判,这作为前提,任何事情如果要去批判它,首先就要去了解它。比如发现哈雷彗星哈雷,他资助了牛顿,牛顿的那书实际上是哈雷资助下出版的,当他知道牛顿本人占星术有研究的,也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牛顿回答他的是:“哈雷,是我研究了它而不是你”。也就是说要去批判它就得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把它弄懂,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去批判它。“既然你要批判,那你就要去熟悉它了解它。”那怎么开始入手了解中国命理学呢?

也就得把中国古代命理学相关的文献一本一本下功夫地去研究。有几本是必读的命理学书:从古代来讲有《渊海子平》、《三命通会》、《子平粹言》、《子平真诠》、《滴天髓》、《神峰通考》等一系列书。至少这些代表作要学习,学习后再来分析,看看哪些是有道理的。只是光学习书本是不行的,因为其本身是个实践的东西,还要用大量的案例去验证。

这里还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采取全盘肯定,也不要采取全盘否定,还是细细地研读,然后用大量材料来印证,看看到底哪些是管用的,有道理的,哪些是没有道理的,不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这才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态度。

节目结束之前,梁同学想问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如果他的命生出来就不太好,运也不太好,那么他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命呢?陆致极老师说:要在于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义

梁冬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有个朋友这样说:一个人出生的年代自己决定不了,谁做自己的父母也决定不了,自己出生的地点也决定不了,基本上在懂事之前的许多事情自己也决定不了,但当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之后,自己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就可以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增加自己的知识,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就可以有大概不到20%的对自己生命改变的可能。

这种看法也是对的,稻盛和夫先生也说过:人生是由业力和愿力所构成的,业力是过往的种种业以形成的障碍,称之为业障;愿力就是自己洗心革面透过实践,JustDoIt,然后就去做,最后达成一个综合的结果:不能改变的就去认同它,能改变的就去努力地做!人生还是孔子那句话:“知天命,尽人事。”

谢谢陆致极老师,也谢谢梁冬老师,谢谢各位阅读者朋友。

完稿于:己亥年 己巳月 丙寅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