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高中课本选了多少篇《古文观止》文章?

(0)

相关推荐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历代汉民族散文总集.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 ...

  • 《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

    <古文观止>最值得背诵的经典篇目 一.最精华的十篇: 1.<过秦论>贾谊 2.<前出师表>诸葛亮 3.<兰亭集序>王羲之 4.<桃花源记>陶 ...

  • 高中生应该多读读《古文观止》

      陈日亮先生在<得法养习 历练通文>一文中谈到:"语文高考命题改革,功不可没,但内容与形式比较繁琐,较远地脱离教学实际,题型干扰因素太大,产生了助导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其弊病也 ...

  • 短篇古文,经典短篇文言文,古文散文名篇,古代散文名篇

    诗塾 诗词入门诗词评论诗词人物大家论诗诗词研究元明清词汉魏六朝诗诗经鉴赏文章辞赋<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鉴赏<古文观止·李白·与韩荆州书>鉴赏祭文赏析·<沉痛哀悼祭奠 ...

  • 【方法论】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汇集

    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汇集 只有研究高考,才能"观其源知其流,从而因其流可溯其源",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规律,进而探究并寻找破解高考复习瓶颈的方法,这是高考备考中老师们 ...

  • 小学到高中必背的100句文言文名句,早晚会考到,学生党赶紧收藏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名句,一直伴随着我们走过学生时代,直到如今,依然能够启迪心灵. 诗词君分享历朝历代名言名句18 ...

  • 徐中玉: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

    徐中玉1948年发表的<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是民国大学国文的重要文献.他是民国大学国文最后一位研究者,三十年后又成为大陆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课的倡导者,并在其后四十年里成为大学语文的领军人物 ...

  • 古文观止简单收集了48篇古文观止名篇,未来要背

    <古文观止>中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堪称经典.以下是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所有篇目和选到中学语文读本上的部分篇目: 周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止谤. 秦文:邹忌讽齐 ...

  • 《古文观止222篇全集》该书所选都是名篇佳作,尽善尽美的至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

  • 古文观止甄选60篇,你读过多少?

    古文观止 1.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先秦]<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

  • 《古文观止222篇全集》<div>该书所选都是名篇佳作,尽善尽美的至文</div>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

  • 语文课本必背72篇古诗文,你还记得多少?(值得收藏!)

    时间真快,一转眼,我们就从懵懂的孩童,长成大人了. 那些年我们熟记于心的必背篇目,你还能背出吗?教材更迭,又有一些新的古诗文成了必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温习下这72篇经典古诗文. 01 论语十二章 子 ...

  • 语文课本必背72篇古诗文,你还记得多少?

    时间真快,一转眼,我们就从懵懂的孩童,长成大人了. 那些年我们熟记于心的必背篇目,你还能背出吗?教材更迭,又有一些新的古诗文成了必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温习下这72篇经典古诗文. 01 论语十二章 子 ...

  • 国学经典《古文观止》精选100名句(音序篇)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

  • 古文观止:《亲政篇》王鏊(ào )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亲政篇 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 ...

  • 《古文观止》第十九篇《郑子家告赵宣子》(下)

    公元前610年八月,晋国又约宋.齐.卫.陈.许.曹等诸侯在扈地(郑地,今河南原阳西)会盟.会盟时,晋君以郑国暗地通楚为由,不准郑穆公去扈地参加会盟.这时,郑国的执政大臣公子家听说晋君怪罪郑人通楚,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