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奇案:恶妇私通外人,残害亲子,黑狗立功

(0)

相关推荐

  • 冯氏阴祸

    宋代段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太上感应篇>里的话.这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积善最终得好报,积不善最终有恶果,确实如此. [原文]: 抚民冯四,家贫不能活,逃于宜黄, ...

  • 罗一随拍(三十八)

    罗一随拍 点上方绿标听歌 ◆ ◆ ◆ 夕星 17:43 2016.11.04 玉米锤子 2016.11.06 揽五分红霞 采竹回家 16:59 2016.11.06 银杏叶子  2016.11.13 ...

  • 你在大学时期,遇到过最可怕的瞬间是什么?

    记得是大二那年发生的事. 经过一年的熟悉,班上该找朋友的都到手了,还有就是要求高,还在相互吊胃口的,我们寝室老六就是其中之一. 老六是正宗富二代,很富的那种,他们家占居当地富豪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已有几十 ...

  • 朝鲜半岛历史:高句丽衰败,王建再次统一高丽王朝

    朝鲜半岛历史:高句丽衰败,王建再次统一高丽王朝 关键词:分裂.统一 前因 新罗分裂:公元892年,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又叫做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形成三国对立局面. ...

  • 丈夫去世前把6百亿交给汇丰,如今妻子无法拿回,打官司已花上亿

    台湾首富王永庆在去世之前,曾经在美国等地方建立了5个信托基金,这些信托基金总计涉及3千亿新台币的资产,不过王永庆突然去世,基金的很多事情没有安排好,结果导致如今他的子女无法拿回这些资产.王永庆去世之后 ...

  • 孤儿憨山

    憨山比我们大几岁,官名叫啥早都忘球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又瘦又矮的身材,以及常年搭在脖项上已然变的灰黑的白羊肚毛巾. 如果说南何村是何姓人的南何.外姓人就都是外路人的话,憨山就更是外路人中的外路人了.据 ...

  • 清朝奇案:儿媳私通外人,逼死公爹,终食恶果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江苏常州府武进有户盛姓人家,家主盛杰在当地开了个绸缎庄,小有名气,也算得上家财万贯.盛杰早年忙于事业,年近四十才考虑终身大事,娶城西沈家之女沈氏为妻,沈氏貌美,入门刚过一 ...

  • 清末奇案:恶妇为私通借刀杀人害亲夫,不料真相竟被床下之人偷听

    清末皖南某村,一位姓高的农人,耕作一天,晚间歇息,睡到子夜时,正在香甜梦中,忽然听到有人急速敵门.高某心想,我家中无钱无粮,不会有盗贼光临.边想边披衣起来去开门.刚一开门,外边马上就有一人突然冲过来, ...

  • 明朝奇案:恶妇私通三人,奸情被公公撞见,竟设毒计害死

    明朝嘉靖皇帝统治时期,山东郓城有一老汉,名叫袁用昌,因妻子早早病逝,是他一把将儿子袁顺拉扯大.这个家虽不富裕,但袁用昌却很宠儿子,事事都顺着他,以弥补没有娘的亏欠. 转眼间,袁顺二十岁了,思想却一点也 ...

  • 清朝奇案:美妇私通外人,嫁祸小叔子,县令还公道

    清朝乾隆十年,常州府江阴发生了一件案子,恶毒程度令人发指,不禁感叹:世间怎会有如此狠毒的妇人! 某日一大早,江阴县衙门口鸣冤鼓大噪,县令升堂,只见公堂上来了一对男女,衣衫不整,女的哭成泪人,惹人怜惜. ...

  • 清末奇案:六旬恶翁,奸污儿媳,灭人满门,坏人变老只会更坏

    现今有句流行语,叫做"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此言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也正是如此,看一个人,不应该以年龄论善恶,坏人纵使寿活九十九,也是个九十九岁的老坏蛋,只不过因为年 ...

  • 风月奇案恶徒假扮秀才与富家女私通,却连累无辜二姊妹身首异处

    连写十几篇八十年代旧案,怕您各位看腻了,咱今个儿换个口味,且听"大狮"说一个清代奇案. 此案发生于清道光三年,当时浙江丽水归属处州府,府下辖有一县,名缙云县. 该县彼时民风彪悍,崇 ...

  • 清代奇案:美女私通半载,守节身死,县令巧断案,判书生永不再娶

    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清朝光绪年间,苏州府元和县乡下书生李云霄,随做米粮生意的父亲.伯父两家,搬迁到了当时便有"天下第一繁雄郡邑"之称的苏州定居. 从寂静小村,初入繁华大邦之地, ...

  • 唐朝奇案“恶母诬子”:离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毒不堪亲

    话说唐朝玄宗年间,有这一个御史大夫姓李名杰,他在出任河南尹的时候,审理了一个奇案.本来是幸福的一对母子,却因一点私心,结果闹出两条人命. 有一天,李杰正在坐堂,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哭得梨花带雨, ...

  • 嘉庆奇案“恶妻烹夫”,真相大白后,只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清代奇案曾写数期,停滞一段时间,今日有闲,再写一篇给各位上眼.事先声明,笔者笔下作品并非信手拈来.满口胡诌,而后有文献记载的,比如今天说的这个"恶妻烹夫案"便是记载于清代嘉庆年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