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城市之三上海

首先是活动预告:

明天下午两点在合肥,混沌大学创新院举办首次线下交流活动。我受邀给混沌大学的同学分享我对能源互联网的学习体会。目前还有名额空缺,邀请感兴趣的朋友看到后尽快与我联系。可以在本文留言,也可以加我微信(lsmmlx)。

能源互联网是未来五到十年爆发的大产业、大机会,将会深刻改变世界、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会诞生很多新的机会。我希望通过我自己阶段性的学习,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初步了解这个大趋势。分享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今天是周五,继续写我与城市。

今天要写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很多人圆梦和追梦的地方。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在这座城市留下过自己的脚印。

第一次去上海,是2004年的十一假期。那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招聘至农业发展银行连云港分行工作。这是我工作以后的第一个假期,我的选择是第一次去到上海。我从连云港乘坐大巴,由北向南横贯大半个江苏,来到了上海。当时还记得到的车站在普陀区。那时我大学同寝室的兄弟宋晶刚刚来到上海工作,这一次去上海自然也是为了与他相见。他去普陀接我,带我住在他浦东的爷爷奶奶家。他之所以会去上海,直接原因是大学毕业前夕我有一次问他为什么不去上海?他爷爷奶奶在那,他去那里发展会比其他人都有条件和优势。结果他后来真的去了。在这之后,我又跟他提出了在合肥买房子的问题,2008年他在合肥置业,至今还留在手里。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你在什么时间、遇到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改变你的命运。我对宋晶毕业后的两件大事都是有一些直接影响的,正如我中学阶段受很多人影响一样,而在大学期间宋晶在很多生活细节上对我同样有很大影响。

第二次去上海,是2009年的七月左右吧。那时我在合肥的地产行业工作。需要去上海出差,正好大学同学常飞也去。我们两约好坐同一班动车去到上海。去了那里,宋晶、胡礼江、欧宝阔三个我大学同寝室同学约在浦东等着我们。胡礼江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后来又去英国杜伦大学继续读书,这时刚刚回到上海,在一家跨国商业企业工作。欧宝阔也是从老家六安辗转来到上海。兄弟们见面一定是把酒言欢、情真意切。这一次共同的上海之行,也为后续我和常飞越走越近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去上海,是2009年十一月。这一次我足足在上海呆了半年,所以上海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时我在的地产公司,在上海杨浦区开发了一个项目。我作为总部派驻人员,在项目呆了半年。当时住在国顺路一个小区,办公在黄兴路。这半年里我大概只回家过几次。周末大把的时间一个人自由支配。那时我要么周末一个人在公司上网,要么一个人出去逛逛。那一段时间,我经历了太多的一个人,也有机会独自品味和打量这座大都市的生活细节。这半年里,我一个人去五角场万达影城看了阿凡达,我第一次去青浦奥特莱斯,参观过上海众多高端地产项目,也熟悉了上海的职场文化。2010年五月,因为公司总部调整,我离开了上海。走的匆忙到没来得及向同事们道别。

再后来,陆陆续续去过很多次。有与大学同届同层寝室同学张文才一起参观上海世博会的经历。有与同事一起去出差眼见他把自己彻底喝多,第二天高速走一路吐一路的经历。有去上海沃尔玛谈项目合作的经历。这时的上海,依然还是那个我曾经工作过,曾经很熟悉的城市。

2016年六月底,我陪同集团领导带着与第二大股东信达合作的目的,开始考察地产项目。这一次再次来到上海。这也为现在已经上报的双方重大资产重组打下了最初的基础。这件事也是后续一两年我一直直接参与和推动的重要工作。

(拍摄时间2016年6月,地点五角场)

2016年十月底,我再次出差来到上海。这一次的目的是与集团在上海的投资平台交流,并赴上海国际学习交流。上海国际一位常务副总裁接待了我们。在我眼里,上海国际恐怕是全国地方国有企业中体制机制最为先进,也是实力最强的。同时还拜访了一家国内咨询公司,并第一次来到麦肯锡上海公司。在这里见到了麦肯锡的孙总和韩卓博士,开启了双方接下来的合作。这一次学习也为我们后续的组织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正在推进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2017年9月,受麦肯锡公司邀请参加麦肯锡中国战略学院的培训,培训地点嵩山路安达仕酒店。这一次培训档次很高,收获也很大。一是麦肯锡东京公司和洛杉矶、纽约公司的专家分享了日本和美国企业的一些做法,让我站在全球视野更多的了解了前沿的情况。二是针对并购和公司运营,开启了资本的全新视角。三是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同时参会的企业有很多,大部分人都是不需要同声翻译的,包括很多在我看来年龄比我大很多的人。而我不用同声翻译,大概只能听懂30%。

2017年十一月,我与常飞、彭丽丽一起再次来到上海,与上海班同学一起再听一遍南开大学张庆元教授讲的微观经济学。前一天晚上我们来到南开大学在上海的著名活动基地——八里台咖啡厅,在这里聆听了张庆元老师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分享。我的同学胡礼江、欧宝阔也来到这里,胡礼江还和老师做了互动交流,因为这时他正在一家供应链金融创业公司工作。

2018年的一月,我慕名受邀专程去上海拜访能源互联网界名人,泰豪科技CTO、泰豪迈能CEO廖宇。在这里与他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到了这里我才发现,他们办公的地点,距离我2010年在上海的办公地点,仅仅不到500米之遥,虽然时隔八年, 一切都还那么熟悉。

上海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是我开阔视野的地方,是我和我领导同事一起学习进步的地方,也印证了我所在集团这两年的变化和即将出现的变化。

那么你的上海故事是什么呢?欢迎朋友们留言写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在合肥可以见到很多混沌大学的小伙伴。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给一个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