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青瓷鉴定的主要特征

目前考古资料显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北方青瓷的发展晚于南方。早在东汉时期浙江上虞一带,就烧制出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的青瓷。而自西晋至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期间、北方地区青瓷窑,至今只在山东省发现了寨里富、中陈郝北窑和朱陈窑,加上发现的其他几处隋代青瓷窑,数量极少。对北方青瓷的了解,尚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由于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发展与烧制技术上的差异,隋代南北方青瓷虽然在造型纹饰上有其基本一致的时代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釉色方面

隋代青瓷的釉色略有不同,南方青瓷多呈青灰色,北方青瓷则呈青黄或青绿色。这主要是由于窑内烧成气氛和釉的成分不同所致。南方青瓷主要是在龙窑内烧成,龙窑由于坡度大(龙窑的长度一般在30-80米左右,倾斜度为10°-20°),温度升降快,适宜还原焰的升成。但因为温度只能烧到1200℃左右,所以其呈色一般为青灰色。而北方瓷窑一般为馒头窑,火焰在窑内能够充分燃烧,有利于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可达1300℃左右,所以北方青瓷往往青中闪黄或青中闪绿。此外,北方青瓷胎内所含氧化钛较高,也是造成其青瓷呈色不佳的主要原因。

隋代除青瓷之外还生产一种绿釉陶器,《隋书》“何稠传”中曾有隋开皇年间,湖北江陵人何稠善制“绿瓷”的记载。原文为:“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无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隋绿釉蟠龙博山陶炉,炉顶如莲花状,上面堆雕群峰、云纹之类象征仙山胜境,底盘上有螭龙两条,作蟠绕状,龙爪上托莲花炉座。此炉造型挺拔,雕刻精湛,与汉代流行的铜制博山炉有异曲同工之妙。绿釉博山炉在传世品中较为罕见(只在日本图录内见有一件类似的白釉制品)。过去文献中曾有所谓“绿瓷”之称,如六朝人撰写的《西京杂记》中,曾有“醪酿既成,绿瓷是启”的说法。唐人季南金诗中也有“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的名句。何稠为隋开皇年间人,原籍湖北江陵,后入长安营建陵墓,设计行宫,曾任将作少匠,乃是一位建筑专家或陶工艺家。他所造绿瓷是否与此有关尚待考证。由于我国对“青”的解释一向有多种含义,举凡青、绿、蓝、黑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古来至今对于陶与瓷的分关也模棱两可,因此这类器物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品种,虽然为数不多,想却有其相当重要的时代特殊地位。

二、胎质方面

隋代青瓷在胎质方面的特征是:北方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粗松,胎体较厚重,胎色呈灰白色,南方青瓷的胎质普遍较为致密,胎体较薄,胎色呈青灰色。四川邛崃窑、青羊宫窑青瓷除外,胎色一般呈紫红色。这是由南北方瓷土性质决定的。南方青瓷所使用的高岭土一般为原生高岭,指原地风化的瓷石、它的特点是含杂质少,较为纯净。而北方青瓷使用的高岭土一般为沉积高岭(次生高岭),指风化后的瓷石以及随水流动后的沉积物,它的特点是含杂质多,丰富的有机物使其黏性极好。此外,瓷土内含氧化铝的多少,也决定其烧成后胎质的致密程度。由于南方瓷土内含氧化铝较低,北方瓷土内氧化铝含量较高,所以同样在1200℃~1270℃左右的高温范围内烧成,南方青瓷胎的致密度较高,可以达到完全烧结的程度,而北方青瓷胎既不容易致密烧结,也不容易完全烧结。

三、造型装饰方面

隋青釉四系罐

隋代青瓷在造型上也略有不同,南方青瓷器身略显修长,北方青瓷则略显敦厚。以南北方青瓷中较为流行的罐为例,北方青瓷多为四系罐,腹部呈圆形,凸起的一道弦纹将器物一分为二,形似两个半圆的球体,肩上常饰四个条形系。这种四系罐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卜仁墓出土,随后在河南其他地区以及陕西、河北等地隋墓中也有出土,但在南方隋墓中却很少见。南方青瓷罐一般为八系或六系,往往以条形系、桥形系相间为饰。罐身腹部为椭圆形,下腹部渐收敛,器口直而且大,肩部和腹部常刻划纹饰。此外,鸡头壶、盘口瓶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北方窑址中很少出土。南方青瓷釉面常装饰花纹,而北方青瓷则以素面为主。以湖南湘阴窑与河南安阳窑的高足盘为例,湘阴窑生产的高足盘,盘心常刻划朵花纹或莲花纹,而安阳窑生产的高足盘,盘心仅以弦纹做装饰。

隋青釉莲瓣纹环足盘

南北方青瓷虽然在造型,胎釉上有一些区别,但瓷器既然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那么南北方瓷器就不可免地相互影响,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为南北方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工匠们在烧瓷技术上的交流也教为普遍,例如高足盘、带系罐、钵形器、直腹碗等,就是南北合流的产物,在南方或者北方经常可以看到。再如鸡头壶曾经在南方广泛流行,但在陕西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釉鸡头壶,却是北方窑工的杰作。此外,安徽寿州窑的器物,更明显具有南北方瓷窑的特点。南北方隋墓中出土的器物,大多数可以断定为附近瓷窑的产品。但在一些隋墓中南北方器物均有出土之例如李静训墓出土的青瓷八系罐,则明显是南方瓷窑所产,而安徽毫县王幹墓中除出土一些青瓷外,还出土了几件北方所产的白瓷。这些都说明隋代南北方青瓷是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环境下发展的,它们形成了隋代瓷器发展的主流。

隋青釉高足盘

(0)

相关推荐

  • 邓梅格:北方早期白瓷浅议

    [内容提要]以北方地区窑场出土的早期白瓷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墓葬出土材料,从制瓷工艺视角来探讨该类瓷器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相关问题.经分析,这些问题与青瓷烧造技术的改进.北方传统釉陶的生产技术,以及& ...

  • 李鑫:唐代早期白瓷的生产与流通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小时前 摘要:本文通过对墓葬出土白瓷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早期白瓷产品的流通与分布,揭示出其对长安.洛阳两都市场的依赖和尚属奢侈品的商品属性.唐代早期出土白瓷主要为巩义窑产 ...

  •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鉴定浅见

    青白瓷,俗称影青,又名隐青.映青,因其釉白中微微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分布较广.产量很大.工艺精湛的一个瓷器品种,在众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 ...

  • 宋湖田窑影青瓷鉴定鉴赏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 ...

  • 元青花鉴定最主要特征

    鉴定徽信加hqssbx元青花鉴定最主要特征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 ...

  • 【文物鉴赏】宋康年 | 造型奇特的隋代青瓷鸡首壶

    作家简介:宋康年    (文物鉴赏)   造型奇特的隋代青瓷鸡首壶 中国考古学会员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究员 宋康年 采用动物形象为器皿造型, 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就巳广为流行,那时只是出现在一些青铜器的 ...

  • 湖田窑影青瓷鉴定4要点

    文物鉴定,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其实目前来说,整个收藏圈基本上都是凭经验,凭感觉来判断真伪.所以,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件东西给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结论非常正常,关键是看者到底有多少见识,见识的 ...

  •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老师不懂南宋官窑青瓷鉴定

    2010年央视<寻宝>春节特别节目"美梦成真"于虎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到初八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其中这套节目的第四期持宝人拿出了一件青釉纸槌瓶让央视节目组的专家们鉴定 ...

  • 北宋龙泉窑青瓷: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

    考古资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上因袭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质量也一般,消费对象局限在当地,相当一部分产品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诚如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

  •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 ...

  • 顶级北宋青瓷:耀州窑!通过什么方式鉴定呢?

    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该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