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并不艰难,只是我们对自己得要求太高

1
前天,一个朋友的女儿结婚,十年前相识的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无不感叹——孩子都结婚了。
十年前,我们几个都四十上下,儿女也都未成人,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彼此相望,都早生白发。
其实,我们几个平时也常聚,只不过在子女的婚礼上聚又是一种情怀——时光催人老。
婚礼是朋友女儿精心设计的,不是属于大欢大笑、大喜大闹的那种,属于情绵绵、意切切煽情的那种。
婚礼上司仪用类似朱军的口吻讲述了两个人的恋爱经历,如何通过微信结识,如何开车接送,如何出游旅行。
这种恋爱的方式在当下看似很平常,但对于我们这些近五十岁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突然感觉——这个时代确实不属于我们了。
我到珠海这十几年,参与了很多婚礼,多半是以组织、策划或摄影师、摄像师的身份参加的。参与过,没有体验过,多半想的是如何让婚礼进行得顺利些,好尽快收钱,这是我十几年来,唯一一次以客人的身份参加婚礼。
不经意间发现,中国人的生活被一段代码、一个写在芯片里的程序改变了。
尽观婚礼现场,所有人都在看微信、发微信,如果说我们依赖微信生活,还不如说,我们生活在微信里。
我虽然天天写微信公众号,但我很少看微信,以至于很多人在微信里和我说事,都会受到我的斥责——别和我在微信里讲事,有事打电话。
这种执拗地拒绝是对青春时光的留恋,总想回过头拉住一点时光尾巴,刻意地把自己留在青春的岁月里。
有人说四十岁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已没有了路口可选,连徘徊的机会都没有了。
2
这几个相识十年以上的朋友,在这场婚礼上大家没有像平时在一起喝酒那样放开情怀地乱扯,大家一下子都礼貌了,好像刚刚相识,感觉挺不自在。
这种不自在是时间的惯性带来的,对于近五十岁的人来说,我们是亲历社会加速度发展的一代,而这几年好像要停下来了。有可能大家都不想再提过去的辉煌,在对面现实的时候,失落感上升。这里面有时光流逝的不情愿,也有面对现实骨感的不接受。
十年好像不太长,好像又很长,我们几个都从原来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油腻男。
当年苏轼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候也只有三十八岁。
苏轼和他妻子结婚时只有十九岁,十一年后,爱妻早逝。又过八年,因批判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京师,先到杭州做通判,后到密州做知州。正月二十做梦梦到妻子,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都能“生死两茫茫”,每个人都逃不过时光的挑染,即使不是“生死两茫茫”,也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了。
苏轼生活在北宋的改革年代,社会出了问题才要改革,历史上苏轼一直是守旧派的代表。但无论是守旧派的苏轼,还是改革派的王安石,都逃不过历史车轮的碾压。
现在五十岁的人正是从这种碾压中走过来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磕磕绊绊走到了今天。
对于现在五十岁左右的人来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所有的机会我们都赶上了,可选择的比现在的孩子多。更有幸的是,我们走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思想上最开放的年代,那是一个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年代。
3
现在很多过了五十岁的人很悲观,自己的黄金期已过,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已过。其实,大可不必。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个境界,我们已经走过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第一境界是青年时的迷茫,第二境界是成长中的纠结。孩子都慢慢地长大了,没有什么可迷茫、可纠结的了,剩下的就是退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般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里的这几句不理解,以为是爱情、是艳遇。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想理解辛弃疾的这几句话,就要知道“众里寻他”这个“他”是谁?
古代男“他”女“她”不分,总是会把这个“他”理解为女“她”,因为前面还有两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里的“暗香”也不是指身边走过女子的香气,而是指过去的欲望。
这里的这个“他”指的是辛弃疾自己,并非旁人。
五十岁之前,我们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追求的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每个五十岁左右的人都从那个时代走了过来。在经济下滑的今天,我们应该醒醒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原来我们找不着自己,或者说并不认识自己,现在“蓦然回首”,突然发然,我们已经站在了“灯火阑珊处”。阑珊处是灯光所不及的地方,是光环之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只有退到“灯火阑珊处”才能看到“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本质;另一层是我们能找到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人和台湾人与我们现在的境遇差不多,经济过热带来的头脑发晕与我们没什么两样,整个社会的浮躁也不亚于我们,而经济低温之后,日本人和台湾人反倒变得理性和文明了。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层的趋势,但不用担心,时间会改变一切,现在五十岁的人也许还能看得到——原来“宝马雕车香满路”是那么可笑!就和我们留恋青春一样可笑!
五十岁的自己也许会感觉是站在“灯火阑珊处”,光环已不在了,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放弃虚无,更加走向实际。
对于五十岁的普通人来说,以后的日子也许不会太好过,“艰苦奋斗”的调子一直再唱,上个月的CPI增速已提高到了2.7%,处历史高位,下半年还会迎来一轮物价上涨。但要说会影响生存还不至于,只要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别太高。
人的生命有周期,经济发展也有自己的周期,无论你意志有多坚强,也无法避免周期所带来的波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有幸经历了一个高潮的过程,当我们退到“灯火阑珊处”的时候,以局外人身份看这个变化过程的时候,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子女避免掉进“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困局,因为我们经历过了。
如果所以有人都有对“经历过”的认识,能知道“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他”就是自己,才能使我们的后代不落入“自我狂妄加仇恨”的陷阱,让中华民族重回“温良恭俭让”的本性,而不是“谁说冲谁来”的刁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