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理论与实务)选择题评析

看过来,看过来,划重点啦!

马上就要考试了

本刊精选了2017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题分析推送给大家

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与初级试卷相比,中级试卷的单选题、多选题答题情况相对较好,得分率不到 1/3的题目不多。下面对这些题目中考生容易发生失误的难点作些解析。

第 15 题 利用作者原稿电子文件进行排版的方式,不包括(    )。

A.编辑加工后的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

B.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C.在图片较多的情况下,编辑加工前先行发排作者原稿电子文件中的文字内容

D.编辑加工前将电子文件先行排版

在很多书刊中,图片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互作补充。如果把两者分离,编辑加工时只审读已排版的文字内容,就无法对照图片与文字的联系来理解内容,会发生许多困难,甚至发生重大错误。同时,图片在版面上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把文字部分先行单独排版,以后再补上图片,那么原先的版面就要重新安排,实际上是再次排版。原先的排版工作就是做了“无用功”,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因此,C 项所说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第 40 题 在竖开本图书中,栏多行少、宽度大于版心宽度的表格可排成(    )等。

A.叠栏表

B.省线表

C.竖排表

D.和合表

E.卧排表

所谓“竖开本”,是“高大于宽(即成品的书脊、书口长度大于书顶、书根长度)的开本”[1]182,为大部分书刊所采用。当表格宽度大于版心宽度时,采用常见的竖排表形式(表中文字与天头、地脚平行)就会遇到“版心容纳不下”的困难,即使采用将表格的墙线、栏线都省掉的省线表形式,对表格宽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B 项和 C 项所说的表格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都解决不了问题,而另外三种是可以酌情采用的。

E 项所说的“卧排表”,是将整个表格逆时针旋转 90 度(应保证顶线在左、底线在右)排,使表格的宽与版心的高对应。由于版心的高大于宽,可以容纳表格宽度的尺寸便得以相应扩大,使得版心能够容纳比较宽的表格。不过,由于卧排表中的文字与天头、地脚垂直,读者阅读时须把书刊顺时针旋转90 度,多少有点不便。所以,卧排表形式虽可采用,但非最佳。当然,如果表格的宽度超过了版心的高度,那用卧排表形式也解决不了问题。题干中没有具体限定表格和版心的尺寸,所以卧排表是可选形式之一。

出版工作实践中解决表格宽度超过版心宽度的方法,最为常用的是把表格改成 A 项所说的“叠栏表”,即把表格纵向分割成两部分(偶尔也可分割成三部分,再多便不大适宜了)以缩小宽度,再把这两部分上下叠排(须重复第一栏的栏头)。这样处理,读者阅读仍然比较方便,而且能够适应多种版面状况。当然,如果表格不仅比较宽,行数也很多,叠栏表的采用便会受到一些限制。本题题干中已说明表格“行少”,相应的限制就不存在,叠栏表便也属于可选的表格形式之一。

将表格置于由一个双码面和紧接着的一个单码面共同构成的和合面中,就形成了 D项所说的“和合表”。和合面的版心宽度不仅相当于原版心宽度的 2 倍,还要再加上因订口尺寸缩小而增加的空间。显然,和合表这种形式可以让表格的允许宽度大大增加,能够用于解决本题中所说的问题,所以 D 项也是正确的。当然,和合表对表格宽度仍有一定限制,还对表格所在页面状况有一定要求,且因对相邻页面的对行和订口缩小尺寸都要求很精确而增加排版、印刷时的难度,所以也不是普遍都可采用的。但是,题目中并没有特别交代存在什么限制条件,所以按照一般情况来说,是可以采用的。

第43题  关于校样通读,说法正确的有(    )。

A.通读不使用折校法,而使用本校、他校、理校法

B.责任编辑应通读校样

C.初校人员应通读初校样

D.通读时发现错误,责任校对应直接改正

E.通读过程中,有时需核对原稿校样通读是指离开原稿从头到尾阅读审核校样,是三校一读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在从原稿到校样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发生错误,导致校样与原稿不一致,甚至是大段文字遗漏或者重复,而校对的职责首先在于保证校样与原稿一致。为此,对初校样进行校对时,必须比对原稿,即校异同。如果初校时就采用离开原稿的通读方式,就无法发现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因此,C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出版工作中有个“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的规矩。责任校对如果在通读校样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先查阅原稿,弄清错误的性质后再作不同处理。如果是校样与原稿不符,校对人员应该根据原稿直接予以改正;如果校样与原稿一致,而校对人员认为有错,那就只能质疑,提请责任编辑审核决定是否修改。D 项没有区分错误情况而笼统地说“责任校对直接改正”,等于让校对人员修改原稿,所以是错误的。

从考试情况来看,能够判断 D 项有错的考生非常多,但是误认为 C 项正确的考生也有许多。同时,绝大多数考生误以为 A 项的说法错误。实际上,作为对校法操作方式之一种的折校,是要把校样与原稿相比较的,而通读的特点是离开原稿,那么折校便是不适用的。同时,通读中发现需要质疑的问题后,责任校对确实需要先选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进行分析,再决定是否质疑。所以,A项所说不错。

第 44 题 利用校对软件识别( )等方面的错误,效率较高。

A.数字用法不统一

B.复音词中的别字

C.成语中的多字、漏字

D.特定的人名与相关的职务

E.政治见解

校对软件的基本原理,是备有汇集了大量单词和短语的数据库,再通过比较待校文本中的文字与数据库里已有文字的编码来判断正误。因此,它能够十分有效地发现由两个或更多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中存在的别字、漏字、多字、次序颠倒字等许多文字性差错,另外,软件数据库中还搜集了大量知名人士与其身份、职务等一一对应的信息。所以,软件对部分知名人士与其身份、职务等的对应关系是否准确也可作出判断。但是,如果待校文本中的数字用法前后不统一,或者表述的内容存在错误等情况,校对软件就难以发现,因为这些地方的用字并没有错误。因此,A 项的“数字用法不统一”与 E 项的“政治见解”,软件的校对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对这些差错,一般还是需要依靠人工来发现并纠正。

第 47 题 录像制品编辑的稿件组织工作有(    )。

A.组织和物色演播人员

B.关注作品的容量是否超出时间长度预算

C.审定文字稿本

D.挑选能将文字、声音、图像有机结合的作者

E.审看录像素材

在编辑过程的不同环节,工作内容是不同的。本题题干中已经点明“稿件组织”,那就意味着是考核编辑在录像制品组稿环节需要做的工作。这样,就不能把应该在其他环节做的工作也纳入其中。

C 项的“审定文字稿本”确实是音像编辑需要做的工作之一,但不是在稿件组织环节,而是在审查评改(即审稿)环节。这时作者已经提交文字稿本,组稿工作基本完成。

E 项的“审看录像素材”工作,也是音像编辑应该做的。但是,这时录像节目已经基本完成拍摄,音像编辑是对录像拍摄的质量进行检查,有点类似书刊编辑的稿件加工整理。显然,这也不属于稿件组织工作。

第49 题 与纸介质出版物的审读相比,电子出版物自投稿审读的不同之处包括(    )等。

A.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问题要特别加强审核

B.需要安排用户测试

C.应审核互动的结果能否正确显示

D.应审核程序软件是否有较好的兼容性

E.应检测所用工具软件是否合适

电子出版物确实往往要进行用户测试,但这不是在审读稿件时实施的,而是在已经完成审读、编辑加工等工作,电子出版物基本定稿、准备正式发稿前的质量检测阶段进行。虽然自投稿一般已经由作者完成各种素材的编辑集成工作,但出版单位在还没有确定是否接受出版时,是不能把出版物原稿交给本单位之外的一批用户试用的。所以,本题中的 B 项是干扰项,不能选。

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审核电子出版物自投稿主要是对其中的内容和各种功能进行审核,即应该关注作者的制作结果在各个方面是否达到可接受出版的程度。至于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什么工具软件,那是不用检测的,而且有时也无法检测出来。因此,E 项所说的工作也是在审核电子出版物自投稿时不必做的。

第50 题 电子出版物加密手段有( )等。

A.使用“加密狗”

B.设定时效

C.设置产品序列号作为密码

D.解码控制

E.控制显示器

电子出版物的权利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可以采取一些加密手段来防止他人未经许可非法使用出版物。但是,这类加密手段应该是适度的,以能阻止他人擅自使用出版物产品为限,而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本题中 A、B、C 三项所说的措施,其作用就仅限于不允许用户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出版物,而不会对用户造成其他损害。然而,D 项和 E 项所说的手段,会导致用户的终端设备发生故障而不能再使用。这就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所以不可以采取。

第 52 题 关于出版物成本特性,说法正确的有(    )。

A.固定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变动而增减

B.变动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减少而减少

C.当生产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位变动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

D.单位固定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化

E.图书纸张费属于变动成本

在本量利分析中,必须注意区分“成本总额”与“单位成本”。前者是就一种出版物的全部个体而言,而后者是就出版物的每一个体(如一册图书或期刊,一张报纸,一个数据优盘或光盘等)而言。

以图书生产为例。固定成本一般包括按字数计付的稿费(一次性稿酬或基本稿酬)、制版费用和在编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假设某图书的固定成本总额共为 3 万元,原先准备印制 6000 册,后来改成准备印制 8000 册,最后又决定印制 5000 册。虽然印数有变化,但上述费用都不会变化,仍然是 3 万元。可见,固定成本的总额与图书的印刷数量无关。因此,本题中 A 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当然,这是就出版工作实践中的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图书印数的增加幅度达到数十万册,有可能需要增加一套印版,制版费用便会随之增加。但是,预测印数与实际印数相差数十万册的情况极其罕见,而且增加制作一套印版所需的费用,在数十万册图书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制版费用的增加与图书的印数仍然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册图书中后形成的单位固定成本,则是会随印数的增减而变化的。比如,上面说的 3 万元固定成本,在图书印制 6000 册时平均每册为 5 元,而在印制 8000册时变成每册为 3.75 元,改成印制 5000 册时则为每册 6 元。也就是说,生产量增加,单位固定成本降低,而生产量降低,则单位固定成本增加。因此,D 项说的“单位固定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化”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变动成本的特性恰好与固定成本相反。图书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为购买纸张、装帧材料而支付的材料费,为印刷装订工作耗费的人工(含机器折旧)而支付的印装费用,有时还包括一定的版税或印数稿酬。其中,印装费用的单价常常分成若干档次,单次印刷的印数越高,单价越低。若印数只在某个单价档次(如 5000~10 000 册)的范围内变化,每册图书的印装费用不变;若印数的增减跨档次了(如从 5000 册减低到 2000 册,或者从 3000 册增加到 6000 册),每册图书的印装费用会有幅度不大的变化(一般表现为每个印张反向增加或减少若干分)。至于每册图书的材料费用和应承担的版税等,则无论印数如何变化,都是不会改变的。由此可见,当图书的印数在一定范围内(即在同一个印装工价档次内)增减时,每册图书所需的变动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C 项“当生产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位变动成本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假设某种图书每生产 1 册所需的单位变动成本共计 20 元,那么,生产 6000 册图书的变动成本总额共为 12 万元;当印数增加1/3,变成 8000 册时,消耗的材料和人工及需承担的版税也都相应增加 1/3,变动成本总额便上升到 16 万元;而当印数降低到 5000册时,消耗的材料和人工及需承担的版税便都减少 1/6,变动成本总额就降低到 10 万元。可见,变动成本总额会随产量的增加而相应上升,随产量的减少而降低。本题中 B 项的说法“变动成本的总额随生产量的减少而减少”正确地反映了变动成本的这一特性,是正确的。

总之,在与生产数量的关系上,不仅“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具有相反的特性,“成本总额”与“单位成本”也具有相反的特性。

第 60 题 出版物的定价目标主要有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和(    )。

A.成本目标

B.生产目标

C.品牌目标

D.质量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4],亦即要在以后实现的情况,而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方法或者条件,必然与目标本身有因果关系。给出版物确定销售价格的工作,一般是在出版物“母版”已经基本完成制作,即将开始批量复制生产时进行的。这时出版物的品种及其质量都已经基本定型,需要耗费的成本也基本确定(固定成本已能核算,变动成本可以精确预估)。所以,无论采取什么定价策略,都难以对出版物的生产品种、质量和成本产生影响。即使是在出版物投入生产之前或者在生产过程中间进行定价,售价定得偏高、偏低或适中,都不会对出版物的生产质量和需投入的成本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本题中最为合适的答案是 C项“品牌目标”,因为如果一个出版单位的产品一直价廉物美或者质优价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相应的品牌。

从考生的作答来看,误选 B 项和 D 项的人数并不多,但是误选 A 项的人数超过50%。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把“成本目标”理解为“弥补成本”了。实际上,弥补成本就是题干中已经列出的“利润目标”,即把利润预设为 0,以让销售出版物所回笼的资金正好与生产成本相等,不致亏本。

陆嘉琦,2017 年度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评析——理论与实务选择题难点解析[J].出版与印刷,2018(3):77-8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