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颗赤诚心》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一一追忆原盘山县科协主席,党组书记于程远同志
  1950年12月11日,他出生在盘山县陈家公社小刘家村。1970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1970年8月任陈家小学教师。
  在工作中,他用真诚的感情爱学生,每时每刻都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在当好一名老师的信念支配下,他在教学上下了一番苦功。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总是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课堂上,他注意学生潜能的发挥,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轻松、快乐中愉悦地学习。
  在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他认真学习、组织实践、开展研讨、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进行创新教学。注意把传授知识、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热潮中,他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努力争创科研型教师,教育科研成丰硕。
  1976年2月,任陈家中学教师。他在工作中,做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培桃育李,倾心从教。用自己的言行风范,展示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品格,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壮美华章。
  到校的第一年,学校安排他教初三政治课。每周课时18节,这对于一个刚刚从小学调入的新兵来说,任务十分繁重。那一条,他没有时间娱乐,也很少回家,多半时间吃住在学校。硬是把初中的教材熟记于心,无论哪一节课,他都是空着两手迈进教室,又能把知识讲得有条有理、准确无误。
  十几年来,他工作环境变过,任教的学校变过,但他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执着的事业、工作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过。在他的心里,永远是事业第一,工作第一,家庭和孩子都在其次,他为了工作,可以抛开家庭,为了学生,宁可让儿女受苦遭罪。面对孩子,他觉得内疚。但为了工作,他从不犹豫,从不言悔。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十多年,他没有因为个人私事,耽搁学生一节课,没有迟到过一分钟。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心中,他一直是工作认真、勤勤恳恳、成绩突出、爱岗敬业的合格教师。
  1989年11月份,他任陈家乡党委宣传委员。
  在宣传工作中,他忠诚党的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危难之时冲锋在前,日常工作尽职尽责。他淡泊名利,热爱宣传工作,工作尽心尽力。他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人民群排忧解难,做农民致富的好帮手。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践行先进文化,把理论宣传大众化。
  在工作中,他曾这样说过:″我一直把宣传工作看得很重,这就是我的事业。组织上信任我,才把我放在这儿,我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大家的功劳,我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职位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就是守则而不废。作为宣传工作者,他坚定地贯彻上级宣传思想工作的精神,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出发,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要出发,做到履职尽责、守土有责。
  他坚守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阵地,敬业奉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理想信念的高度信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宣传工作的无比热爱,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他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把宣传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把整个身心,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宣传事业。
  1995年6月,他任乡党委副书记。
  在工作期间,他协助乡党委书记,主抓党委、群团工作。负责全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全乡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大讨论,为全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致富奔小康,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注重抓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下大力气抓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不断把年轻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基层班子,使全乡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以全面奔小康为目标,创建″6好支部""党员家庭、10星级文明户″,借助这个载体,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全乡积极推行行政公开,在村推行"村务公开″,在企推行″厂务公开″,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密切了干群关系。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廉洁勤政,当好人民公仆。
  在全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开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创建"文明村″、"10星级文明户″活动,开展″精神扶贫″工程。在服务行业开展″行业规范服务″竞赛活动。在乡直机关单位,开展″四杯″竞赛活动。上述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全乡干部群众自身素质,有较大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升,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明鲜好转。
  2000年,任陈家乡乡长。
  在工作中,他抓的第一件事:综合治理水、路、田、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仅用两年时间,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大搞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修路、挖沟、修台田,在台田上植树,创造了盐碱地上绿茵成片的奇迹。
  他狠抓大棚生产。蔬菜大棚在盐碱地上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使东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
  他狠抓村屯整冶。统一制定村屯建设标准,统一修建大门墙,修建村屯道路,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使村容村貌大改观,呈现了换然一新的美丽景象……
  他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狠抓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厂办企业,以此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使全乡农业生产,向生态化、立体化、现代化发展。
  以"万亩方田″为基地,实行"稻、鱼、蟹"多种养殖,使"一地多用″,″一水多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2年2月,他任盘山县科协主席、党组书记。
  在工作中,他积极搭建载体平台,拓展科技服务,促进盘山社会经济发展。
  (一)举办"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共收集论文30余篇,筛选26篇辑成《论文集》。(二)举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会,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三)组织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8篇,以领导参阅件形式送县有关领导阅示。
  科技活动扎实有效。(一)实施″金桥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全县工农业生产实际,向市金桥办申报″金桥工程″。(二)开展″科桥、讲比″,厂会协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三)″农民科技增收工程"成果显著。通过发挥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致富大王″,46个农技协启动″专家进村富户″工程,提高了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科学普及,积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在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加强科普阵地建设,积极拓展科普资源。(一)与多媒体合作,打造科普工作平台。在县电台开设《百姓科普》《科普大篷车》专栏,面向广大公民,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全年共播、刊发科普新闻、专题稿件26篇。(二)发挥区域优势,开拓科普资源。瞄准盘山县河蟹产业优势,组织水产科技工作者编写《河蟹养殖新技术》一书,免费发放到全县4000户蟹农手中,为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自创报刊《盘山科普》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城乡人民之间搭起一座信息平台。(三)以科普画廊建设为重点,加强科普阵地建设。2006年,新建高标准科普画廊16座,160延长米,其中,12座126延长米建在乡镇。(四)积极开展县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六进″活动,公共场所共建16个播放点。
  立足服务″三农″,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
  (一)科普惠农兴村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在高升、甜水、陈家3个试点乡镇,配套建设3座60延长米的高标准科普画廊。在陈家等26个村,完成了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既"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工作。(二)专家进村富户″工程″取得实效。由县科协牵头,四个部门参与的这项工程,实施期为3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效果。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及时雨″。(三)农技协,这一基层科普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开了全县农技协经验交流会,出台了盘山县农技协章程和管理办法,为农技协充分发挥科普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一)联合县教育局,举办盘山县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报告会。(二)积极组织参加第21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釆取灵活多样形式,及时开展大型科普活动。(一)开展第18届″科普之冬"活动。协调14家成员单位,举办″科普大集″26次,直接受益农民60000多人。(二)开展科技培训400多场次,培训农民30000多人。送科技下乡2000多人次。组织科技下乡服务团26支,送科技下乡2000多人次。播放科技影片600多场次,观众4800多人次。发放科技图书、资料200000册。推广科技新品种46个,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36次,开展的活动,覆盖了14个乡镇,146个村。(三)县科技会同县医学会,组织56名医学专家,分别到甜水农场、坝墙子镇、陈家镇小刘家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义诊患者600多人次。(四)开展"科技周、土地日、气象日"活动。《防震减灾法》颁布期间,组织各相关学会,开展大型科普活动。
  几年来,他在工作中,为盘山县科技发展、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0.11.24.9.26分于盘锦
====================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金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上海文坛》《广东作家》《海滨文学》等刊发表100余万字.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湿地清风杯″廉政作品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
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十大主旋律)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0)

相关推荐

  • 《影游视界》走进冷东之一

    冷东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最大河流--辽河盘山段岸边,辽河从这里穿境而过.辽河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 ...

  • 一川草色青袅袅—走进盘山县陈家镇坝上之三

    陈家镇位于盘锦市盘山县,镇政府驻陈家,人口3.05万人,面积114.2平方千米.在陈家镇所属的小柳河段,水草丰美.羊肥牛壮.鱼跃鸢飞,马兰花开,是一处天然好牧场.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柔软而 ...

  • 散文||看电影

    看电影 李志明||山东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向往的事情了,每当村子放露天电影时,就会早早的到放映的地方等着.有时搬块砖头或是石头之类的当座位,有时也会直接坐在地上.总之,小孩子都很少从家里自带座位的,有时 ...

  • 散文《看电影》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60年代末,农村人看电影,远远不及城里人.城里人看电影有电影院,可以风雨天阻.农村人只能看露天电影,遇到雨雪天气,就看 ...

  • 散文《美丽乡村一一得胜村》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盘山县得胜街道得胜村,位于102国道北侧,幅员9.97平方公里,全村510户,1935口人,主要以旱田种植为主,乡村旅游为 ...

  • 散文《帮扶》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你认识候兵吗?″ "咋不认识?″贫困户褚增福嘿嘿一笑说:″俺家脱贫增收,多亏了候书记帮扶!″ 褚增福家住河北临城县 ...

  • 散文《槐花印象》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色彩缤纷的五月,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着池塘,在落花残红里,蜂鸣蝶舞,草长莺飞,小荷才露尖尖角,脚踏前庭草,享绿树浓荫,听蛙鼓声 ...

  • 散文《郊外踏青》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久居都市,住宅的周围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物.今年春天来得早,春风却没有寒风的穿透力,难以攻下城的壁垒,有一种&qu ...

  • 散文《康乃馨》外一章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康乃馨 火红的五月,色彩斑斓,草长莺飞,彩蝶起舞,鸟儿鸣啾,满街的康乃馨,在明

  • 散文《梦里的瑶池》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天池上,水的碧绿,博格达峰巅上,雪的洁白,天山上松柏的苍翠,以及那一片片盛开的小花--像一股涓涓溪流,缓缓地浸入我的心田,渐渐 ...

  • 散文《捉迷藏》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捉迷藏,这是它的学名.在我们东北,人们都管它叫一一藏猫猫. 60年代末,我才10多岁,刚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半大小子 ...

  • 散文《学画画》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我学画画,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一是老师辅导,二是个人爱好. 那个时候,画得比较简单:小猫.小狗.小树.小苗.小房子--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