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上)——《判词经典》之二十三
相关推荐
-
耳听其辞,目察其色——《判词经典》之二十一
李广宇 来源:人民法院报 子产像(清代金农画)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无邪斋梓行<元曲选版画全编>) 包拯像(清殿藏本) 英文版<灰阑记>插图(John Buckl ...
-
石壁莲
<中华本草>:石壁莲 [拼音名]Shí Bì Lián [别名]一包针.五指草.石上莲.野鸡脚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掌叶线蕨的叶.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
-
和尚刺死青楼女子,苏轼审案,写下了这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判词
说起杭州灵隐寺的和尚,我们第一反应是活佛济公.其实在济公之前,也有一位了然和尚很出名.只不过,济公出名是因为他的善心,了然出名却是因为他的花心.他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并不守清规戒律,而且他出奇地喜欢一 ...
-
极简识篆224
识义 识形 识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自 辛弃疾 <破阵子> 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 湖南郴州苏仙岭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词.这是 ...
-
李广宇:先具结构于胸中 ——《判词例话》之一
清代姚鼐在<述庵文钞序>中提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写裁判文书,固然不是 ...
-
故事里的事 ——《判词经典》之十九
英国汉学家马若斐曾说:"对过去表示出特别的尊重,正是儒学训练中的一个方面."这一传统,绵延了好几千年.早在商朝的时候,伊尹就曾说:"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 ...
-
宋代的家事审判艺术(上)——《判词经典》之十三
宋代的家事审判艺术(上) --<判词经典>之十三 瞿同祖曾说:"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虽是"共识",但也不乏挑战者.民国名将徐树铮 ...
-
评论 | 人生哲理经典名言二十三(每小平)
哲理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学习和生产劳动中总结出至理名言,每句名言中都包含着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家庭.同事.朋友和对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集录,内容有简有繁.有三字句.四字句,也有五字句.六字句,还 ...
-
《作家新视野》9-10月纸刊诗歌上刊作品之二十三ll总第768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纸刊作品 [本期作者]捍士.殇煜.青青.艾院.飞翔.(排名不分先后) 纸刊作品 粽子--寄屈子(外一首) 文/捍士(贵州) 请代我或我们 来一次迟来的下水吧 就在家门前的头道河 穿衣 ...
-
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下)——《判词经典》之二十四
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下) --<判词经典>之二十四 有经验的法官,甫一拿到诉状,先会"原情"."原情"的含义很多,其中一个意思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
朱门立雪名公多(上)——《判词经典》之二十五
朱门立雪名公多(上) --<判词经典>之二十五 这篇朱门立雪,是要说说朱熹和他的弟子,他们当中颇有几个很会写判词的.日本历史学家小岛毅在<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书中就这 ...
-
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上)
如何避免成为诉讼大国?(上) --<判词经典>之二十三 2021-01-08 14:32: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广宇 真德秀像(资料图片) 子曰:"听讼,吾犹人 ...
-
史上最经典三首“打油诗”,糊涂人只知捧腹大笑,聪明人能悟出哲理!
诗词大会群 公众号 欢迎您 进入诗词群 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非常多,不按内容按诗体分的话,有不太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如各种歌.行.吟),包括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有 ...
-
史上最经典的82首短篇古诗,首首经典,美到极致,值得一读再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一边劳动一边高歌,创作出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在时间的浸润下,诗歌一再发展,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唐宋时就已达到顶峰. 今天,诗词君就 ...
-
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
医药史上有三大经典药物,它们的出现为人类减少死亡,延长寿命,提供了简单有效而经济的手段,这三大经典药物就是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