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至简易,元明展妙玄。--追忆初涉“太乙元明八法”的点滴体会

古法至简易,元明展妙玄。

           ---追忆初涉“太乙元明八法”的点滴体会

诗曰:古法存真意,妙律上古传。

启元汇真本,法简至上玄。

一元演至道,二仪结作乾。

元明成八法,乾坤颠倒颠。

巧取坤中宝,妙合体中元。

太乙元妙法,盛世显大千。

古法至简易,元明展妙玄。

吾今示真本,入世觅有缘。

这篇文章我已经想了好久,迟迟不能下笔,写这篇体会,只是为了追忆当年师尊授法之时的点滴感悟体会,自己多年前的那一点心得体会和在这几十年修持生涯中的“实践和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每每回想起当年师尊初次同我讲授“太乙元明功”的时候,师父那慈祥伟岸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那是在当年气功热的时候,一天我正在吉林江南公园我们的练功场地练功,师父来了,同我说“铁成,你练一下这个”,说着就演示了几个动作,我一看就笑了,说“这很简单吗”,师父接着说“你练一下看看。接着我就按照师父所示范的动作练了起来,开始时动作做的比较僵硬、也比较快,所以师父在边上就一再的说:“慢点、慢点、再慢点”,就这样在师父的指导下,我慢慢的被它那内在的变化所吸引,而进入了古人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功态之中,恍惚之中,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的把“元明八式”依次的演示出来,动作一次比一次慢,一次比一次时间长,在不知不觉之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最后还是师父在旁边叫我收功,这才把我从功态中呼唤了回来。

收功后,师父笑着对我说“感觉怎么样”,那时的我,以有了一定的“练形”基础,随是“童身入道”但对内修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思想也比较单纯,所以才能很快的就把自己溶入到“元明八式”的功境之中,而功中的所感所受是那样的真实不虚,所以也就原原本本的把功中所感讲了出来。

在我进入了修持状态之后,才感到“丹田结印”是那样的真实不虚。在双手结印后,很快就在“丹田和双手”中感受到有“东西”的凝聚,而当它凝聚到一定程度后,双手便自然而然的向两侧拉分、转手,翻掌向下,在变化的过程中,身体微微前倾,化做第三式“灵芝现瑞”。此时双手中那一分为二的“东西”原本在掌中“劳宫”处悬挂,可是它在慢慢的变化过程中,突然象是受到了什么吸引一样,开始缓慢的下沉,其过程象是拉丝一样,恍惚之中感觉它是那样“轻柔缓慢”的与地面相接,并不断的继续向下延伸,而并行的二条线在不断的相互吸引中在地下的某处,双手的二条线相合,同时开始了相互转化,形成一个双向循环的“环”,回到了双手劳宫,继之返回到丹田,就这样,在它“周而复始”的在循环中发展壮大。感觉到体内之“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产生了自然的变化,双手摆正的同时,向身体的两侧拉回,在它把双手拉到身体的两侧后,体内的“它”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变化,在双手向下按的同时,体内有一股力向上顶起,自然便产生了挺胸、收腹,大有“力顶千斤”之势,后来才知此式叫“金刚塑指”,并在后来师父的著作中看到了“元明”功谱中的谱文,更加印证了当年自己的感受,元明谱文中这样写到:“金虹宝刹悟密诀,金刚槊质加力铮。二掌力沉劳宫穴,一俱挺拔膻中正。双足同踏大千基,百会元通三界性”。

就这样自己在功态中,渐渐的体会到这几个动作的不同之处,它对气机的启动是那样的快捷,并很快就在自己的身体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运化规律,就这样我被它的内在变化所吸引,而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精神内守”的修持境界,细心的体会着由“外导内行”而转化到“内导外行”的运化之中,而体内的气血也随着肢体的运动而产生着种种细微的变化,我被它的神奇变化所吸引,而自然的乐在其中。几个循环过后,我才被师父从它那奇妙的内在运化中呼唤出来,并把行功中的各种奇妙的感受向师父详细的述说。

说来好笑,我开始学“元明八式”也是不知其为何物,练过后师父才说“这是本门人才传承的一套古老的‘练气’入门功法”,由此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古人传法的真实不虚,和它的独特玄妙之处。

太乙元明八法,虽然在本门是“入门之法、练气之功”,但它在“启元汇真”过程中的妙用,在修持的初级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铁松入世传法的岁月中,“太乙元明八式”一直作为基础功法在传播。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一些人对“太乙元明八式”的痴迷投入,却“久习而不得其妙”,深感前人所说的“规距不易”之理,其实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而它的效果就完全不同,这也正应了古人所说的那句“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的古训。

为进一步弘扬铁松古法,让前辈先人的“真如智慧”造福更多的世人,为了让更多的“铁松古法”爱好者真实受益,并对古传的“铁松古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今天把它一些特殊的地方加以诠释,与同道共享,为古法传真而尽微博之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