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衿】我和风筝一起飞
相关推荐
-
【江苏】刘辰《踏青》指导老师:孙雯
踏青 聚亨路小学二年级 刘辰 清明节到了,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又是踏青的好时节.我们一家决定去中华海棠园踏青. 一进门,海棠园里花红柳绿,春色满园,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我们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着春天的景色 ...
-
【家园随笔】第一次放风筝
第 一 次 放 风 筝 文/莲花梦 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自幼就爱幻想,梦想拥有一只美丽的大蝴蝶风筝.可是,老爸是个生活简朴的教师,一个子儿也不舍得乱用. 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好想大蝴蝶风筝 ...
-
曾雨晴《放风筝》指导老师:张琼
放风筝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308班 曾雨晴 终于又到了星期六,趁着风和日丽,阳光正好,小朋友们从家里冲了出来,去外面放风筝. 这时,红红.绿绿.小紫来到了绿油油的草坪上放起了风筝.只见小紫把燕子 ...
-
我与风筝一起飞
放风筝 放风筝 ◎许皓鑫 星期六早上,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王浩轩.田怡欣约好,一起去附近的大草坪上放风筝. 我们兴高采烈的来到碧绿的草地上,看到天空中飞着形态各异的风筝,如长长的巨龙.小小的金鱼, ...
-
任熠杰《放风筝》指导老师:张琼
放风筝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302班 任熠杰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星期六,阳光明媚,孩子们迫不及待奔出家门,去放风筝了. 红红. ...
-
文学原创•德风学校学生作品选登:《风 筝》作者 刘铭涵
风 筝 德风学校 刘铭涵 以前住的镇上有个小小的景区叫中华山,中华山里有个大坝,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人来放风筝. 大坝前总会有些小商贩,卖着自己做的或是小作坊里生产的纸风筝.因为形状大多似燕子,所以我 ...
-
【广东】杨煜晟《放风筝》指导老师:贺文娟
放风筝 东华小学 杨煜晟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和弟弟.妹妹来一起拿着美丽又别致的风筝来到郊外的大草原上.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衣,小草显得格外翠绿,看到这满目苍翠的大草原,我想起了白居易笔下的诗 ...
-
放风筝(罗华桐)
放风筝 星期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明.小强.小丽都带上了各自的风筝,结伴去公园放风筝. 到了公园的草地上,小明兴奋的说:"小强,我们来合作,你把大燕子举到头顶.我数一二三,你就把风筝往上 ...
-
【江西】刘曦泽《放风筝》指导老师:黄仁梅
放风筝 厚德外国语学校小学 三年级 刘曦泽 周末,阳光明媚,草地上,人们在放风筝,有"蜈蚣"风筝,有"老鹰"风筝,还有"金鱼"风筝.我看到了 ...
-
【刘子衿】我的春秋之旅
作者:刘子衿 我的春秋之旅 天空阴沉,四野空旷. 我独自一人现在秋风里,正不知何去何从.突然,一群战马像洪水一样从远方涌了过来.我吓得赶紧躲到了旁边的一棵大树后面.好像是两支军队在打仗呢!我一边自言自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1)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2)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2)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 ...
-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3)
天津.刘子久的传统山水画欣赏(3)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 ...
-
【中学组1号作文】捡拾幸福‖刘子铭
捡拾幸福 刘子铭 哥哥当兵走了,把我一个人留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每天感觉空落落的.妈妈忙,爸爸也忙,我一个人随着保姆打发日子. 有一天,哥哥回来了.时间不长,哥哥又给我带回来一个嫂子.有了哥嫂的日子, ...
-
304期/闻天语解析《诗经·郑风·子衿》/薛红诵读
小轩清浅: <诗经>传达的是发自心田的喜悦或是悲伤, 它断然不会辜负所有人对文学的期待.它的自由之美,就在于这"发自心田"的真实,因真实而生动,因自由而可贵.透着文字, ...
-
补304期(音频版)/闻天语解析《诗经·郑风·子衿》/薛红诵读
小轩清浅: <诗经>传达的是发自心田的喜悦或是悲伤, 它断然不会辜负所有人对文学的期待.它的自由之美,就在于这"发自心田"的真实,因真实而生动,因自由而可贵.透着文字, ...
-
刘子久精品国画山水选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8-08-19 05:54:00
-
刘子
亦称<刘子新论>.<新论>等.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著录并题为刘勰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北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