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二):军户

艾自忠同学是一位充满热血的明粉少年,他一直渴望着能穿越回明朝去报效他心中的汉家天下。
这一天艾自忠竟然真的成功得穿越到了大明朝!

当他一脸激动得看着渡口岗楼上那高高飘扬的明字旗时,渡口的守卒们也发现了“奇装异服”的他迅速围了上来。
“你们好,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艾同学话一出口,围着他满脸困惑打量他的守卒们脸上顿时喜形于色,不等艾同学再说啥他们一拥而上将艾自忠压倒在地五花大绑。
艾同学被绳子勒得都要喘不过气来了,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的他哪里受过这种罪!
痛得无法言语的他只能任由这些守卒们拽着,浑浑噩噩中到了渡口边的小广场上。
膝弯被踢了一脚后跪倒在地的艾自忠同学但闻耳边鼓声响起,本来要渡河的人们纷纷围了上来。
艾同学眼前的人群忽地让开一条路,一名面目狰狞的彪形大汉排开众人走向了艾同学。
艾同学瞥眼看到这大汉敞着衣襟露出满是浓密胸毛的结实胸膛,而他手上抱着一把明晃晃的鬼头刀。
大汉到了艾同学身边二话不说举起那鬼头大刀就砍向了艾同学的脖颈!
“兄弟你没事吧?做噩梦了吗?快起来搬砖啦。”

艾同学看着眼前的工地工友眨巴眨巴眼,伸手擦擦额头的汗——还好只是一场梦。
然而这并不是梦,这是在明朝前期各地真实上演着的一幕幕活剧。
明朝初建民心未附,各地的流民依旧聚集观望对新建立的明朝抱有戒心。作为流民起义推翻元朝最后赢家的朱元璋,他对流民的巨大破坏力那是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过的。
为了解决这个关系到明朝存亡的问题,朱元璋借鉴元朝的制度创立了明朝的户籍制度。
这个户籍制度将每一个明朝人的职业严格地限定了下来,农民的儿子就只能当农民,士兵的儿子就只能当士兵,妓女的女儿只能当妓女。

明人要想改籍,考取功名是最简单的途径,故而唯有读书高。
为了使得这个户籍制度得以贯彻,也为了避免流民聚集移动。朱元璋在明朝各个渡口山隘遍设关卡,严格盘查往来人等,只有持有官府路引文牒者才能登上渡船通过隘口。
为了保证这些关卡可以永远为朱家天下保驾护航,朱元璋直接将驻守这些关卡的士兵转为了军户,让他们世代生活在关卡所在地为大明朝永远守着这些关卡,明朝的军户因此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大大增加。
朱元璋这么做本心还是有让人民安顿下来,促进各地的经济复苏的考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关卡的守卒们有几个会真得不怕麻烦认真盘查呢?
于是像是艾自忠同学这样一听外地口音又没文牒路引的,就会被关卡守卒当成流窜的土匪直接一刀咔嚓了,首级交上去邀功领赏换个酒钱。

遍布天下的军户使得明朝拥有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军屯规模,军屯遍天下。(即便是同样大规模实行军屯的曹魏,也只是选择中原地区集中屯田的。感兴趣的可以百度青州兵了解曹魏屯田的实质。)
到了洪武20年,军屯不仅要供应军队的部分粮食,国家也向军屯征粮。
军屯很多本就在荒芜偏远之地,开垦出的农田也大多产量不高。军队收取的公粮本已不低,政府还要来分一杯羹这让军户们的生活百上加钧。
朱元璋想当然地让士兵们既给大明戍守,又给大明纳粮这是不切实际的。
朱元璋曾夸耀:“无需民间一粒米,保得万军任驰骋。”
虽然有些吹牛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明朝的军屯在朱元璋的末期也确实能供应全国军队消耗的四成以上了。
可是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

士兵们愿意给明朝又种田又打仗吗?
那就是人的问题。
明朝初年百业待兴人民流离失所渴望安定,这时当个军户有口吃的人民还是能接受。然而随着时间地推移,一直按朱元璋画地为牢圈定的圈子生活人民还能接受吗?
军户在汉家天下中并不少见,从先秦到唐代前中期军户不但存在,还是一条平民晋身的康庄大道。
在明朝之前的汉家军户就是唐朝的府兵,把它和明朝的军户对比就能看出两者的巨大差别。
府兵都有自己的田地,这些田地享受唐朝的税收优惠,他们在应征时不但自己带武器还需要一户出两匹驮马;而明朝的军户完全就是军队的附有物世代隶属于军队,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出征时一切装备由军队发给。
简单地类比唐朝的府兵是自耕农,而明朝军户是农奴。

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了千年后,明朝却将军队的兵源基础全部变成了奴隶,这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自耕农与奴隶战力差距在战国时就有实例。
齐之击技就有些类似与明朝军户,从史料我们不难看出自耕农组成的魏武卒、秦锐士明显战斗力比齐击技要强。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麦稻取代粟成为先民们的主要口粮,农业的精耕细作要求将农民越来越长时间地拴在了田地上;而另一边军队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义务兵役制越来越不符合时代了。

狗尾巴草——粟的兴衰决定了中国军制的变化。
因此天宝元年唐朝正式终结了府兵制,中国开始进入了募兵制为主的时期,唐朝的藩镇之乱和宋朝的积弱与进入这种兵制转换的阵痛期不无关系。
可明朝的军户不但复古还将底层成员全部奴隶化,这注定了军户制度在明朝初期百业待兴时还能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便会一一暴露出来。
可能您会举例少数民族都是采用的这类似的军制。
少数民族使用这种军制符合他们与中原迥异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他们可以不断通过抢掠中原来积累财富维持军制,但是中原王朝尤其是腹地的士兵你让他们去抢谁呢?
所以中原王朝适合屯田制度的还是边疆地区,明朝在边疆地区屯田并采取屯兵和战兵分离的军制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的。

然而明朝的屯田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对广大军户的奴役之上,这种不公的制度自然会引来军户们的厌憎与反抗。尤其是边疆的军户不但要面对蒙古的军事威胁还得承受沉重的公粮,明朝后来漠南防线的崩塌与墩军大量逃亡也是密不可分的。
而随着后来明朝政府对军屯的管理日渐松懈,大量的军屯被世袭的卫所军官们侵占,军屯变成了军官们的私产,而没有人身自由的军户不但得给这些军事地主们白白劳作还得向他们交租。
一方面要缴纳国家和军队的公粮,一方面还得向军事地主交租,军户们本来就艰辛的生活变得难以为继。
到了明朝前中期军户就开始大量逃亡,而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流寇最早正是这些逃亡的军户!历史的真香就是这么轮回不停,流民起义发家的明朝最终还是被流民灭掉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祸兮福所倚,军户大逃亡倒是成了穿越明朝者们的福音。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军户逃亡数量过多,所以各个关卡抓住流民后不再是一刀咔嚓,而是直接把军帽往流民脑袋上一扣,流民转眼间就成了光荣的军户。
因此要穿越明朝的小伙伴们一定要看准时间,千万别在洪武、永乐这些时期穿越哦。
玩笑归玩笑,明朝军户都德性了,你还能指望以它作为基础的明军有什么战斗力呢?
于是我们看到明英宗初年浙江矿工、川鄂农民的小规模起义当地军户组成的官兵居然无力弹压。随着起义规模滚雪球般不断扩大,明英宗不得不调动三大营从北京奔袭数千里前往镇压。

而且严格的户籍制度对明朝的经济也是一种严重的桎梏。
万历末年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与万历荒政关卡废弛有着因果关系,严格的户籍制度对工商经济的扼杀可见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以军户制度为代表的户籍制度在明朝前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制度在以后翻车那是必然的。
多嘴一句,清朝看到了明朝过于严苛的户籍制度的弊端,因此立国后放松了户籍制度管控,但也由此促成了中期的川陕白莲教大起义。
明清一堵一疏的户籍制度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户籍制度本身对国家治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明朝的军户制度严重地开历史倒车,它只是朱元璋理想化的一个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制度。
对码字写的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您不妨点击文末四个小字:了解更多。
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一):封藩 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