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真实感受|听了潘女士的课我很焦虑,怎么办?

最近,很多妈妈都在听哈佛神童的妈妈潘女士的育儿公益课。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节课后提问环节,有位妈妈提出:“听了潘女士的课感觉自己更焦虑了。”
当时,我的感受是:“哦,这真是说出了很多妈妈的心声哈!我不也是被隐隐地勾出了一丝紧张感吗?”

焦虑从何而来?
从潘女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女士自己在留学时便取得不错的成果,接着为未出生的孩子创办儿童大学,然后再一步步地把年幼的孩子送进哈佛。
在这些经历里,每一样可能都是很多像我一样的普通妈妈,所未经历的。按现在曾一度流行的“孩子的起跑线”的标准来判断,天哪!这起点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于是乎,在还没有接触到潘女士的教育核心理论,只是单单分享了成长故事的情况下,妈妈们的焦虑产生了。这些焦虑主要是来自于比较,有些是来自于对自己和对现状的不满意,也有来自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爱有多深,焦虑便有多深!


如何放下焦虑?
其实,当课程来到第二节时,这种焦虑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淡了,消失了!
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方法原来也是很简单、很落地的,有些事情可能我们已经或正在为孩子做着呢?
潘女士举了个“雪花”的理论来分析她的儿童大学里的多元智能教程。
当老师们从孩子那得知,孩子们对下雪是充满期待时,老师会为孩子们设置一个“关于雪花”的课程。在学校不同主题的课室里都是在进行着“关于雪花”的实践和学习。
比如:数学课室里,孩子们会学会数雪花教具的数量;舞蹈课室里,孩子们会跳关于雪花的舞蹈;科学实验的课室里,孩子们会观察雪花的形状或雪花的融化……
这便是多元智能的教学!看,其实不也是挺容易操作的吗?试想,作为一个妈妈,这些实践不是在家就可以完成了吗?
和孩子一起看雪;然后给孩子讲讲雪花的形成;关于雪花的绘本故事;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雪花的形状;乱跳一曲雪花的舞蹈;把积雪拿来放在蜡烛上烧。哦,多么好玩的事情,恐怕妈妈们都早已迫不及待了。


如何去实践?
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育儿学派,许许多多有效的育儿方法。关键是,怎样去践行呢?
大概,最关键的一点是心态平和、不贪多、力所能及。
当我们,接触越来越多好用的教育方法时,你会不会很想都拿来为己所用,并且恨不得能在孩子身上立马见效呢?
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必定会事与愿违!就像潘女士所讲的,我们想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你做好了,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准备了吗?
就像所有的河道都是经过日复一日河水的冲刷而得以拓宽的,所有的沉积平原都是经历泥沙的日积月累而堆积形成的。
孩子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和塑造,靠的是父母能把简单的方法,重复做,以一颗平和的心来期待。
如果,心态不够平和,势必会把过高的要求强加于孩子,势必在孩子的表现不如我意时产生恼怒的情绪。
另外,好的方法东西那么多,亲爱的你都能做到吗?哈哈,别委屈自己了,如果做不到,就告诉自己:“娘亲做不到哈!”
只挑你力所能及的部分去努力吧!这样不是心情便放松了很多吗?
举个小例子:潘女士在课程中提到,关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办市集买东西的主意。不是一样可以在小区里完成吗?
组织几个小朋友一起参加,让孩子自己挑选想要买的物品,然后,确定价格,统计收入。整个过程一样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怎样避免同类产品竞争,怎样吸引人气,怎样获得更多收入的思考。
最后,来冒昧地问一句,对于孩子的成长,你有目标吗?你也想让他进哈佛吗?也许你会说:“当然啦,难道你不想孩子可以进哈佛吗?”
可是,我有个担心呀,中国人都这么聪明,如果潘女士的教学又那么好,把中国妈妈都教得棒棒的,哈佛能收得下那么多中国学生吗?
哈哈,开个小玩笑!


你所期待孩子的未来?
希望孩子有个好身体,进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拥有个好伴侣。这大概是所有父母心中最大的愿望了吧!
可是,貌似有点太概念了,就像我们远远地从外面看一栋建筑,看到的只有他的高大和绚丽。而内在结构是否合理,起居、办公是否好用,单单远观是没法感受的。
而孩子的未来,却像极了这样的大厦,无论父母的期待有多么美好,真正感受内在幸福的还是孩子自己。所有,致力于学习的父母们,希望最终带给孩子的不正是内在的这份感受幸福的能力吗?
所以,亲爱的们无论处于怎样的当下,请放松心情,做到充满爱与觉察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看清孩子、看清自己。
因为,无论因何而起的焦虑都只会遮盖我们的眼睛,然后,产生盲从。至于好方法、好知识我们只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Addel,青青莲子亲密关系个人成长营学员,青青莲子行动派妈妈大本营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