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唇周浓疮【第688期】
上期原医案
郑某,男,17岁。
上口唇生一小疹,误认为粉刺而挤压。翌晨,红肿痒痛增剧,至午后而来诊。证见疮项紫黯,无脓,上唇外翻,浮肿蔓及两侧颧颊,焮热拒按,高热41℃,气急,鼻翼煽动,口渴,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燥,尿短赤,便秘5日未下,脉滑数有力。
辨证:阳明胃腑之燥实证
治则:通里攻下
方药:调胃承气汤
1剂。热降,便通,尿多,烦躁已安定,遂依原方去芒硝,减大黄为3g,加连翘15g(外治同前)。
2剂,热降至37.2℃,肿痛大减,疮顶仅有少量脓液,气急鼻煽均平。宗原方去麻黄,大黄。石膏减量为30g,加生地、元参各30g,继进2剂,外治仍以金黄软膏收功。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