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逆风翻盘06 | 谈谈新技术在新闻应用方面的看法(必考)

🙋#这是一个新栏目#:随着国家线和34所自划线的陆续出炉,拖了许久的复试终于要提上日程了!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不能放弃。无论是准备参加调剂还是一志愿复试,同学们要坚持跟着木铎练习专业话题哟。
木铎考研开启「逆风翻盘计划」带你逆袭复试。每日一题,大胆开口说,持续输出,搞定复试!
逆风翻盘第6弹

结合数据新闻、VR新闻、融合新闻等谈谈你对新技术在新闻方面应用的看法。

【思路点拨】
  • 首先,明确新技术对新闻的改变一定是一把“双刃剑”。

  • 其次,从选题、加工、制作、呈现、影响等方面出发,根据数据新闻、融合新闻、VR新闻的等现有的已经产生的利弊来总结新技术的应用到底对新闻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 最后,组织用词,删选出最为重要的几点进行答题。

一、参考答案
 总: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不仅改变了新闻的最终呈现形态,更影响着新闻的选题、加工、制作等方方面面。例如,数据新闻让新闻更加精确具体、VR新闻有利于还原新闻现场,融合新闻更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这些技术也伴随着一定的传播局限和缺陷,对新闻的改变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麦克卢汉曾提出 “媒介即讯息”、“地球村” 等关于技术的乐观理论,这些理论虽有很强的技术决定论倾向,但不可否认,新技术的确为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气象。
分:首先,新技术使新闻的呈现更加多元和多媒体化。例如,《人民日报》打造“中央厨房” 就充分挖掘技术潜力,使新闻的采、编、播更加高效,充分挖掘新闻价值。例如,在此次疫情报道中,“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疫情地图及实时播报率先上线,凤凰新闻和腾讯新闻制作的疫情地图还支持“分享实时疫情”,搜狗搜索也联合央视新闻和新华网推出“患者同程查询”辅助公众查询所乘班次是否有疑似患者。
其次,新技术还有利于记者拓展报道的内容与范围,有利于受众的个性化选择。如根据大数据, 记者可以进行精确报道。一方面,记者及编辑部可以利用从网络获取到的大数据,检测总体形势变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具体数据,制作图表,使新闻精确化和可视化。例如,国务院的APP里就有专门的“数据”专栏,有助于读者了解行情的变动的具体情况。
再次,新技术的出现还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交互性以及反馈的及时性。例如,1月27日晚,“中国电信”官方账号在央视频开通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建设,成为2020年开年的“最火直播”。(最新案例!!)央视频“直播造医院”的走红就源自于其浓厚的“在场感”和“陪伴感”,火热的评论区呈现出一场大型的“线上社交”,“云监工”的身份产生了真实而独特的参与感。
💡 需要注意的是,尼尔波兹曼针对技术的发展却提出了“娱乐至死”的观点,他认为,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而电子时代媒介成为了信息的主宰,我们恐将在其中“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观点虽然是有些悲观的技术决定论,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注意与新技术伴随而来的风险和缺陷: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把关人角色弱化,新闻的具体真实性与总体真实受到威胁。一方面,各大媒体为了抢时间,对于一些来自网络媒体、机构、个人的消息不加核实就加以发布,如果为不实消息,影响很难完全消除,例如,近年来反转新闻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危及了媒体公信力,甚至出现了后真相时代。另一方面,网络. 上的数据、网民观点,有时难以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见,一些VR技术甚至会对受众造成刻板印象,这就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新技术的出现,易使新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浅薄化、娱乐化。信息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评价,不再只是内容一个方面,新技术使新闻媒体开始注重提供给个性化的受众多样化的信息,以及对点击量的追求等,但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造成如“标题党”、刷阅读量一类的现象出现。如果不加以监管,流于浅薄和娱乐化的新闻,会瓦解新闻应有的深度,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