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喧嚣的阅读
阅读,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一股“阅读风”,搅动着与阅读有关的课程、课题、项目、实验和理论,如潮水一般涌来。海量阅读、群文阅读、绘本阅读、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把这些视为对阅读的爱,此情此景恰似张信哲的一首歌,“爱如潮水将你我包围”。但是,我想问: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可能有人会说:还用问吗,重视阅读、大力推进阅读,当然是好事!我也希望是好事,认真琢磨一下,却又发现,未必是好事。
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一个真正喜欢阅读、有读书习惯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拥有一段闲暇的时光(哪怕是忙里偷闲),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哪怕是闹中取静),如饥似渴的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为什么喜欢只有自己知道),是一件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你最怕什么?——打扰。如果有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如果有人对你指手画脚,如果有人在你没有打开书之前,对你提这样和那样的要求,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指导,恐怕你会忍无可忍的,把书扔到一边,愤然离去。
大张旗鼓、兴师动众的推进阅读,实乃权宜之计,对于阅读本身而言,未必是好事。
基于目前热火朝天的阅读,“生命课堂”提出——没有喧嚣的阅读。何谓没有喧嚣的阅读?很简单,就是安安静静的读书,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心平气和的读、舒舒服服的读、自由自在的读。如果非要做点什么的话,如果不做点什么,就觉得自己失职的话,最需要做的是——不去打扰。
大声诵读确实有很多好处,比如,让读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的音韵之美、气势之美,但我们必须要承认,大声诵读并非阅读的常态。兴之所至、情之所动,才会高声背诵或朗诵一段,一个真正的读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默默的读、静静的读,最多伴随着一点轻柔的音乐。如此看来,课堂上或是在某些活动中,让孩子高声大嗓的又读又背,读书的声音化作一片喧嚣之声,并不是在培养真正的阅读和真正的读者。
“生命课堂”倡导默读、轻读。一间教室,几十个孩子,只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每个人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或是暗自思索,或是暗自欢喜,或是暗自悲伤。即便翻动书页,都是那么小心,谁也不想做冒失鬼,破坏了安静的氛围,打扰了别人的阅读。没有喧嚣的阅读,既不是给别人听,也不是给别人看,安静的读自己的书,为自己而读。
海量阅读、群文阅读、快速阅读等,汇聚成一股潮流,汹涌奔来,冲进课堂。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学期仅仅读一本教材的阅读,几十分钟纠缠一篇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的文章的阅读,从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上看,都远远不够。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即改弦易辙,用“海量”和“快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读书少不好,但是,读的越多越好吗?读书慢不好,但是,读的越快越好吗?只读一篇文章不好,但是,读一群文章就好吗?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其实我们依然在做阅读的表面文章,纠结于阅读的形式和数量,并未进入的阅读的本质。所以,海量阅读的潮水来了,我们被冲到东边;群文阅读的潮水来了,我们被冲到西边;快速阅读的潮水来了,我们被冲到南边;整本书阅读的潮水来了,我们被冲到北边……明天要是再来一股潮水,我们将去向何方?
“生命课堂”倡导细读、慢读。简单的说,不以数量和速度论英雄,不评谁读得多,不比谁读得快。评什么、比什么?——谁的收获大、感悟多,谁的见解独特、谁的联想丰富、谁的观点新颖——把阅读导向读的本身和读的本质。教室里,孩子们静静的读一会儿,心有所悟,合上书,默默的想一会儿,或是想明白了,或是没想明白,然后打开书,继续读。读一会儿,想一会儿,点点头,摇摇头,读的很慢,但读的很细,读着读着,自己就进入到书籍里,文字就融化到灵魂里。这就是“生命课堂”所倡导的读。
“中高考阅读量增加!”每当我看到有人因此而倡导阅读时,都会觉得不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适应考试的变化,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压在教师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但是,这块石头却难以支撑阅读这座大厦。心有多大,阅读这座大厦就有多大。如果我们安放心灵的阅读大厦,建筑在这块石头上,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大厦坍塌,考试结束后,阅读再也无人问津;要么就建不成大厦,只是一方逼仄的小屋,把心灵禁锢在其中。功利化的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阅读的杀手。
“生命课堂”倡导闲读、漫读、不为什么而读。悠闲自在的,没有明确目的的读,可能会使阅读的效率降低,读过和没读过,好像并没有明显区别。但正因为如此,阅读才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到生命之中,成为生活的习惯和生命的自觉。这是“生命课堂”所期望看到的阅读。
“孩子不爱读怎么办?”我曾就这个问题和一位推广阅读的朋友进行交流。他讲了很多方法,教我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听着都挺有道理,也挺实用。最后,我问他:“最近正在读什么书?”这位老兄无奈的说:“天天忙忙碌碌,哪有工夫读书?”
我还曾向另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朋友请教这个问题。也许是书读多了、读傻了缘故,他直截了当的回答:“不爱读那就别读了,没啥好办法。”
渐渐地,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阅读这件事上,越是不读书的人办法越多,越是爱读书的人办法越少。
办法少,当然不是好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办法越多越好。想的办法越多,采取的措施就会越多,对阅读的干扰就会越大,反而不利于阅读的进行。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传说,经常被引用,说犹太人在孩子小时候,把蜂蜜涂到圣经上,让孩子从小就亲近书籍。据说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也是热爱阅读的民族,他们为什么不想更多的办法、采取更多的措施呢?比如,涂上点蜂蜜,再点缀几朵小花,或是放上几片奶酪,烤好的牛肉会不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就不会亲近书籍了,他们的兴趣被蜂蜜、鲜花、奶酪、牛肉分走,留给阅读的将越来越少。没有喧嚣的阅读,不是不作为,是不乱为。
在推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工作,但普遍忽视了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两点,一是书籍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二是读者对读者的影响力。
为什么越是爱阅读的人,越不知道如何让别人也爱上阅读?因为在他们看来,爱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全部藏在书籍之中,所以他们会说:“读吧,读着读着,你就会爱上阅读。”就这么简单——关于阅读的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读。我们要坚信,书籍本身就有这种魅力,能够让人们爱上她、迷上她。干预过多,可能会适得其反。
让真正的读者去影响并带动读者,在我看来是推广阅读的最好的办法。 培养一名真正爱读书的老师,让这位老师真的读起来,让他品味到阅读真正的乐趣,他的学生就会跟着他,自然而然的读起来。读者对读者的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却又是无声无息的。跟学生讲多少阅读的重要性、举办多少活动,其效果都比不上跟学生一起,安静的读一本书——这就是没有喧嚣的阅读。
以上是“生命课堂”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默读、轻读、细读、慢读、闲读、漫读、不为什么而读,总之,没有喧嚣的阅读。
没有喧嚣的阅读,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欢迎转发,邀请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确实有些孩子不喜欢阅读,想什么办法也没用,怎么办?那就算了,让他们放下书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参加运动、实践,也挺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们基本阅读素养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