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22)寻找望火楼

(0)

相关推荐

  • 《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为女儿造一台大宋时光机(2698字/7分钟读完)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编辑部 无论怎样,<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作者吴钩的身上都漫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新民说」出的这本<宋潮>从装帧上来看可以说是精美且古 ...

  • 70多年前,中山的一场防火安全捐款运动

    在经济不发达的70多年前,由于国民政府财力不逮,中山的消防力量极其单薄,不足以应对突发的火警灾情.为此,由民间提请,以建中日报社为平台的防火安全捐款运动于1947年1月在县城石岐镇悄然展开. 势单力薄 ...

  • 早在宋朝 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支专业城市消防队

    今年4月,北京丰台.上海金山相继发生火灾,4名消防员在扑灭大火.搜救被困人员过程中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卫了每位公民的安居乐业.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大的火灾隐患,因而专业的 ...

  • 森林消防十二载

    关帝山森林消防队,从2009年2月份组建至今,快12个年头了.其间,关帝山消防队扑救关帝林区.及临汾安泽.晋中榆次等周边县域大小森林火百余起,为各林区及火情地及时扑灭森林火,避免森林资源继续被大火无情 ...

  • 永远的望火楼——曾经的城市守望者!

    "新"望火楼 青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望火楼,2009年在"修旧如旧"名义下,已从老青岛的记忆中抹掉.新式的望火楼孤独的矗立在观象山上,似乎已与它曾经的历史渐行渐远 ...

  • 巴黎圣母院大火后,看中国古人是如何做好消防工作的?

    火的出现,是人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生活中,火让人们体验到熟食的美味,但同时也埋下了火灾的隐患.聪明的古人早就发现了火的妙用,于是他们一边感慨着水火无情,一边想尽办法安全用火. 为了防范火灾,古人可 ...

  • 【岁月钩沉:沈阳历史上的望火楼】

    在沈阳消防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九座望火楼,如今都已化为历史的烟尘,但它们是消防初级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20世纪初期,日本人侵中国,沈阳的第一座望火楼是日伪于1907年7月建在沈阳南市地区七纬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8~槐香诗意旅顺口

    站在白玉塔下眺望,旅顺口一览无余,初夏的风裹着槐树花香,掠过碧蓝的海面,轻轻柔柔荡起一丝丝的涟漪. 无忧无虑的阳光懒散地坠落在模糊的海平线上,静静拖着一抹断断续续的银线,好像醮了墨的毛笔,记忆着渐渐远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6~走读大连的桥

    小时候,最爱看南斯拉夫电影<桥>. <桥>的故事始终感动着我,那一条条或刚毅或柔美或敦实或轻盈的弧线,不光是爱情故事中最美丽的背景,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勋章. 就像石家庄赵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5~蔡元培来过胜利街

    世间的事就这样,既有理由,也没有理由. 梦若烟华轻轻地漂浮着,缘似春风悄悄迟到,让人在宁静的守候中品觉寂寞的滋味. 温柔的阳光徐徐落在地面,折射着刺眼的闪烁. 缘分使然,我和蓝薇薇结识.她是辛亥革命元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4~远去的玻璃窑

    几度春风之后,轻轻飘下斜雨,后来慢慢大起来,将我的视线模糊. 鞍山路上的车流并没有受到骤雨的影响,毫无忌惮,越来越快. 幸亏我打着雨伞,不能防雨却可以遮挡汽车驶过溅起的污水. 其实,我应该呆在家里看雨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3~胜利路的故人

    日本侵占时期,唐山街南侧的胜利路因为是坡台,叫光明台. 依着山势,这里曾有十二栋美丽的欧式洋楼. 如今,踏着故道行走,已经看不到旧日的影踪. 路旁的树木,墙上的荒草亦在伤怀. 尘世里的人或许都看不透植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2~唐山街的禅音

    虽不懂禅,却喜欢听禅,无论寂寞,还是忧伤,总会独步来唐山街聆听禅音. 慢走槐荫下,感觉那莫名的禅静.不敢以信徒自居,也从不拜佛,仅是从心底相信生命平等. 2004年3月,我回大连探亲. 因为只有一周时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30)甘井子老街人与事

    偶尔去过一次<论语>讲堂,却听不懂"之乎者也"的卖弄. 也许圣贤之书读得太少,所以只关心市井故事. 老甘井子就珍藏着许多老大连人的幸福生活. 老大连人都知道滨城以前有一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29)溥仪妃子住过的洋楼

    文化街很美,悠扬古朴,每次来这里游走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亦有不同的感觉.最喜欢文化街的洋楼,造型奇特,样式精美,而且多是依山势错落排列,小巷相间变化,既得自然天成之美,又别具异国风情. 如若不说这是大连 ...

  • 老槐树下的大连乡愁(28)民生街的戏台

    人生恍若一出戏,既有主角,也有配角,还有众多的龙套,鸣着锣,敲着鼓,便纷纷登场了. 戏台就在民生街. 日本侵占时期,民生街叫奥町,光复后取意"民生",赋予了新名字. 俗话说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