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作家:赵小强◆捡拾报纸的岁月(散文)‖主编仝仲堡

投稿微信:18635268668  18634239199  

⿻◎作家赵小强作品精选◎

捡拾报纸的岁月

作者/赵小强(山西绛县)  主编/仝仲堡(山西)

对文字的痴迷,从手边的书籍逐渐盯上了散落的报纸上。那是很艰苦的岁月,在捡拾废旧报纸的日子里,我学会了新闻写作,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痴迷,更为难得的是对报纸的版面设计、编辑技巧,以及插图与文字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旧报是我师——此话不假。那张张凝聚着编辑与作者血汗和智慧的豆腐块,不能说每一篇都是精华。但对于“新闻纸”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特别是日报,具有与时俱进的意味,如果过了日期也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而自己往往阅读和搜集的就是旧报纸,新闻虽然过时,但写作的技巧却深含其中,不时激发自己动手的渴望。
身边的小事也成了自己借题发挥的好素材。我身处晋南的一个小山村,接触最多的是“运城报”,别人丢弃的,或者家中当做包装纸、糊墙用的,我都会借来细细赏阅。边读边写,乐此不疲,日子久了,竟然成了一大兴趣。
不可相信的是,在邻村还有几位“泥腿子记者”,本土的农民通讯员,他们的名字和文章居然可以在各大报纸上出现。寥寥无几的稿费,能让他们自得其乐,看来爱好的魔力可以压倒一切。最让我佩服的是张存良大叔,平时除了阅读报刊,忙碌农活,闲暇时间就去田间地头搞“采访”,然后回到家来及时写稿,并投递“山西农民报”。
他执着的热情和不泯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从他搜集各类报纸的爱好上略能体会一二。每个月他回去镇政府索取来过时的旧报,按照时间顺序来加以装订,分门别类,那种悉心“照料”的样子,像是爱护心爱的宠物一般。报刊搜集的多了,他自费建成“农民阅览室”,一方面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喝茶聊天,一方面给农民朋友种养加工准备技术资料。
在他简易的“阅览室”里,散发出来的不仅仅是浓郁的书香,还有那种甘心为民服务的质朴的情怀。
至今没有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因为阅读范围的广博与杂乱,剪弃哪一版块都有点舍不得,真有点“文字控”了。捡拾来的东西能够装订成册,时常翻阅也是很惬意的事情,特别是自己越来越喜欢的报纸。按理说,越是古老的报纸越有收藏的价值,我不敢有什么“淘宝”的奢望,只是在捡拾报纸时,有种得到宝贝的欣喜。
记得有一次,县城举办的某歌星演唱会结束,观众散场之时,我在他们的座位上收集了好多的报纸,几份韩国娱乐版夹杂其间,很令人难忘。当做垃圾被处理的报纸,在我眼中视为宝藏,好像有点很另类,好像是捡破烂似的。可是积习难改,日久成性了。
一份好的报纸内容丰富多彩,版面灵活多变,更多的是给人生无穷的启迪,给寂寞的生活带来鲜活的调剂。比如好多日报的副刊,主要是刊登文艺作品的园地。书画同源,百花齐放,很是赏心悦目,“人民日报”的“大地”,“山西日报”的黄河,还有多家晚报的名家夜话,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突然有一天,把自己亲手捡拾的报纸搬出,真是汗牛充栋,光种类就有120多种:摞起来,就有三米高,好似一面墙了。这么占地方的“垃圾”,在我的眼中是宝藏,家人也没有反对,腾出小小的房间让我安放,母亲有时候还帮我装订那些散放在一起的散报。
这时候,才突然明白什么是“厚积而薄发”。比起几米高的报纸,自己发表的新闻和文学作品不过是薄薄的几本剪贴集而已。不过能混在书山报海里,倾听关于自己的微弱的呼吸和呐喊,心中还是很知足的。
眼下,互联网的优势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报纸正在一步步走出读者的视线范围,就是有报纸再出现街头或者亲友家中,那些大幅的宣传广告挤占了大片领地,美文内的插图也是百度而来……丝毫没有了收藏的欲望和探究的好奇。进入二十一世纪,捡拾报纸的兴趣画上了句号……
那些有关旧报纸的人和事渐渐淡出了繁杂琐碎的生活,留下来的旧报纸被孩子们视为“古董”。他们不知道的是,有一个求知若渴的少年,怎样在别人不屑的旧报纸里发现了生活的意义,怎样在那种平淡如水的文字里找到了兴趣的支撑和平衡。

【作者简介】赵小强  曾用名盛强、为爱而歌。山西绛县人,供职于太原富士康,负责厂部文宣工作。九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打工仔》收录于当代诗歌博物馆,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诗作百余篇(首)。

1.乡村风物蛇蜂蝎(散文)

2.父亲曾是抬棺人(散文)

3.向美而生(诗三首)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