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初三话过年——你知道今天是啥日子吗?
打造最具人文精神的自媒体公众号
点击上方“老杨品谈”关注
个人微信:yangyu1970s

大年初三,继续给大家拜年!
初一和初二都是有说法的,初一是父族家相聚,主题是拜祖。初二是母族家相聚,主题是连外。初三是什么日子呢?初三是宗族相聚,嫡系的为祖,旁系的为宗,主题是续宗。这就是中国的宗法制度,父族、母族、宗族。到了皇帝家,祖和宗变成了庙号,建国开疆为祖,汉高祖、唐高祖;守成敬业为宗,唐高宗、宋仁宗。祖有功而宗有德。
在我东北老家流行着一个说法,从初一到初二,每天代表一样东西,叫代日。
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
也就是说初一是鸡日子,这一天的天气代表这一年鸡的命运,天气晴朗,和风温顺,说明这一年养鸡比较好。初七是人日子,道理相同。
这看似一个非常无厘头的说法,用现在的话说是毫无科学道理。但事事并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医学,医学就是个经验学,广泛性的可以称之为科学,个体的就是经验。
对于这十个日子代表的东西,我一直很困惑。问题有两个,一是为什么出现在松嫩平原;二是为什么这样排序。
从各个日子的所指能明确地说,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松嫩平原上原住民——渔、猎居民的森林文明,也不是西部内蒙的草原文明。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这一套说法是从中原带来的,并产生了变异。初七是人日子的说法比较普遍,其他的说法各地相同的不多。
初一是鸡、初二是鸭,说明鸡和鸭比较重要,为什么重要?不是为了吃肉,是为了让他们下蛋。这两样家禽是饲养起来性价比最高的,一是能自己觅食,又不对其他物种产生太大的破坏。二是能经常性地制造人类所需的蛋白质。二是完成制造蛋白质的任务后,本身也能提供蛋白质和肉食纤维。三是繁殖速度快,繁殖的量大。一只好的母鸡或母鸭一年能下上百枚蛋,人能吗?一个月才产一个,过了期还没用了。从卵到成体只要21天,人能吗?十月怀胎。
四是从卵到成体都可以用于交换,蛋可卖、小鸡小鸭可售,长大了更不用说了,所以才有了“老母鸡屁股小银行”的说法。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是生产,但不一定一个地域什么都能产,这就要交换,鸡蛋换大米、鸡蛋换咸盐。这样看从前不发过的地区鸡蛋、鸭蛋具有硬通货的功能,它参与了人类的经济生活,当然要排在第一、第二。这也说明了一种思想,经济才是命脉。
再说今天,初三是猫日子。为什么是这个又懒又馋的猫呢?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主要的产品是粮食,更重要的是收到家里的粮食。粮食最大的敌人是老鼠,对付老鼠人是不行,不二之选就是猫。白天好好喂着,让它好好睡着,晚上——上班。
明天是狗日子,除了防鼠还要防盗,人盗可比鼠盗厉害得多。猫主要是夜班,有勤快的猫白天也干活。狗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动物,全天候的保安,只管点低廉的饭,不要工资,不要社保,永远忠诚。
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也和繁殖期有关,猫三狗四。猫要怀孕三个月才生小猫;狗要怀孕四个月才生小狗。猫三狗四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着调,不着调就是没谱。宗族关系越来越远,出了五服,也就没谱了。

有了能交换的硬通货,有了粮,还得有点生活质量上的追求——吃肉。初五、初六的两样东西上场,猪和羊。这样东西饲养的成本远远高过鸡和鸭,繁殖的速度也没有那么快。两者相比,猪优过羊。一只老母猪一窝能下十多只猪仔,羊就不行了,下两只羊羔都是非正常现象。总的说来,吃猪、吃羊还是上档次的,是身份的象征。
什么都有了,干什么?造小孩子。初七是人日子,初七吃面条,长命百岁,人丁兴旺。
说到这里我们能看出这样一个貌似无厘头的说法,却反映了中国人现实、朴素、智慧的生活理念,能说不高吗?
马排在第八,为什么不是牛呢?这是一个功能性和地域性的考量。东北用马耕地的比用牛的多,这是全国一个比较少见的现象。原因是得到马比牛容易,相邻的内蒙西部草原主要产马。还有一个原因是,松嫩平原地广人稀,交通也是个大问题,马可以两用,即能耕地又能出行。两家亲戚相隔20里,坐牛还不如步行快,飞身上马,半个时辰用不上就到了。这也说明,到了东北的汉人继承了马上民族的生活习惯。
什么都有了,还缺点维生素。九果十菜。这两样东西对于东北农村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不是没有,是太多,随处可生、随处可长,就像广东人看香蕉一样。所以排到了最后。
一个可爱的农耕民族,要飞身进入工业4.0社会,恐怕路还很漫长,更不能操之过急。靠一个董明珠是远远不够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了之后,再来制造业也不迟。
人生不过三万天,
行走江湖几十年。
看淡成败荣辱,
追求快乐一天。
关注身边小事,
感受世界万千。
快乐时光尽在《老杨品谈》。
草根谈世事,凡人品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