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 丨都市的烟囱 曾经的辉煌
作者:曹进
题记:
留意城市的花开花落,才会活得心如止水、胸如大海。
乘公交车路过江北南桥寺,看见在林立的高楼间矗立着一个砖造的、带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征的红色烟囱,与这一带的风景有一点不同。而且,烟囱的下面还用围栏保护着,这是重庆通用机器厂撤迁后,在主城留下的一件遗物。

她顿时点亮了我的思维,呼唤我的心灵努力去搜寻城市的过往,驱使我的双脚走进城市曾经的沧海桑田,去融进城市的历史脉络。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上海和南京都还是满目苍夷、百废待兴。重庆这被战争影响较小的城市,成为了共和国工业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小到铅笔墨水,大到汽车大炮,一应具有,当时有“南有重庆,北有沈阳”的说法。
重庆成为当时的国家最重要的两个工业城市之一,成为振兴新中国挑大梁的城市。
共和国的第一根钢轨,出自于重钢吐露滚滚浓烟下的高炉;新中国的第一辆天安门检阅的吉普车,出自于长安厂嘉陵江边冒着蒸汽的车间,还有重庆九龙电厂的两座姊妹烟囱,其中一座是240米的亚洲第一高的烟囱……

欧阳桦绘:重庆钢铁公司工业厂房建筑群
今天,我们的城市里很多烟囱都已经消失。嘉林江边重庆特殊钢厂的烟囱,曾经为抗战出过许多钢,用来造抢造炮,也曾经尽全厂电力冶炼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钢材(当时特钢用的电是重庆市的1/4,够吓人的吧)。重庆纺织一、二厂消失的烟囱,曾经为抗战出过士兵服和大量军需,还有西南制药厂和化工厂等等。
如今,走在灯火辉煌的滨江路,已经看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了。也许,只有当年在这儿生活工作的上了岁数的人,才能在百转千回中偶尔想到那些当时的景象。
不久前,一个湖北汽车城的朋友问我,为什么重庆的长安汽车能风靡神州?就连重庆的许多本地人对这个问题也是不知所措的。其实,重庆历史上遗留的烟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对长安汽车今天的辉煌不会感到诧异的,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回归,一种传统的必然重现。

作者供图
在我的眼中,这些烟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业遗址或者冰冷的符号,她身后有我们城市曾经欣欣向荣的岁月,和远去年代的红红火火,她是一个时代,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文化印记。
我无法想象当年建造这高大烟囱的设计师,怎样熬更守夜、呕心沥血将它设计出来,也不知道修建她的人们,在当时简陋的工具环境下,花费多少个日日夜夜,度过多少艰辛才将她建成。但我知道她半个多世纪来的辛勤工作,日夜吐露出的浓烟,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的城市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和桥梁道路。

80年代的嘉陵江大桥
看着这些为城市留守住记忆的烟囱,我多么想听一听她倾诉曾经的奉献,闻一闻她身上沉淀的岁月的味道,看一看她承载的那些美好奋斗的记忆。人啊,有时就特别幼稚,许多事物情感只有在临别的一刹那,才感到她的伟大和自己的不舍。
站立在我们都市里矗立的烟囱下,我感受到一种过去的美,她烙印着都市少年的艰苦探索,她凝固着城市年轻的热血激情,铭刻着人们对过往前辈的崇敬,引导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后记:
退休了,靠一张公交卡、一个手机导航、一个廉价的单反,去渐渐走遍我的城市的大街小巷,历揽家乡的名胜古迹,行走在今天的阳光里,穿行在过去的时光中。面对昨日的历历艰辛和今天的琳琅繁华,不必到烟雨江南,这里有可留恋的曾经的烟雨。
在这里,可以幸福地张望日新月异的都市。在嘉陵江江边三月的阳光里,慢慢把我的花发染白;在三月的雨中的青石巷中,慢慢步履蹒跚;在夜晚滨江的灯火阑珊中,开心地渐渐老去。再回望人生的浪漫,摊开生命的画卷,荡漾起满心的欢欣。人生不虚,岁月不老。
图 王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