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兵家十大奇书》书名拾趣
我国拥有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人智慧其实非常的玄妙,奇书出自奇人,或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朝野重臣;或者是隐居深山的世外高僧、愤世隐士。“奇”书内容犹如“天书”般的深奥,博大精深,堪称秘籍。据30年代的《历代兵书目录》记载,古代兵书有1304部,现存288部。1988年的《中国古代兵书知见录》计算为3380部。其中存留下来的书为2308部,仅有存目的为1072部。
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唐代魏征的《隋书·经籍志》则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兵书被归入子部。关于兵书内部类目的划分,《晋中经薄》中将兵书区分为兵家和兵书两类,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诸子·兵家》将兵书划分为兵书、军律、营阵、兵阴阳、边策等类。清代钱曾的《述古堂书目》子部下分为兵家、军占两类。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兵、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兵法类,指关于战争基本理论的书。如《孙子》、《吴子》等。政略类,讲政治权谋较多,直接论兵较少。如《鬼谷子》、《素书》等,有些讲边策的书也属此类。战史类,以战史战例说明用兵得失和作战原则。传记类,记载名将事迹的书,如《百将传》等。将道类,指论述将帅修养的兵书,如《将苑》等。阵法类,指记述阵法阵图的书,如《握奇经》、《续武经总要》等。训练类,讲治军和军事训练的书,如《练兵实纪》等。后勤类,讲后勤供应以及马政、医药等事的兵书,如《兵需则例》等。兵器类,讲兵器制造和使用,如《火龙经》等。军地类,论述军事地理、天象以及江防、海防等方面的兵书,如《筹海图编》等。军制类,指有关军制、军法的兵书。有的称为兵志、兵政,如历代兵制》等。城守类,指城邑防守的书,如《守城录》、《救命书》等。综合类,指包含多种内容的兵书,如《武经总要》等。军事类书和丛书,分类辑录各种兵书的内容,或将多种兵书编成一套,如《武经七书》《知古录》等。有的还辑录前代军事言论并加以评论,称为辑评体兵书,如《兵镜类编》等。
一、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预见性, 所谓“未战而庙算胜”;二是智慧性,所谓“因形而措胜于众”。特别是蕴涵其中的重道尚智的价值取向,强军安国的和平追求。要读懂孙子兵法要理解以下概念的实质:阴阳、奇正、常变、虚实、天地、知行、等等。这些抽象概念要借《周易》等来理解。最值得一提的是《孙子兵法》虽然研究战争,却不以杀人为目的,而以争取人心、使国家富强为目的,如“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哲理深厚的论述。《孙子兵法》注重对“知”这个概念的阐述,知的概念是其余理论展开具体论述的重要基础。正如书中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一,洞悉事物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第二,提升境界,看的更长远,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这就要求能见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这恰恰是胜利的关键。第三,洞悉事情发展的规律, 这便是所谓的“道”,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力。因为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才能避免突发状况。《孙子》的战略思想主要由战略目标、战略决策、战略选择三部分组成。它所论述的战略目标是“安国保民”,基于此,它又进一步提出了“重战”、“慎战”和“备战”的指导原则。在战略决策上,《孙子》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七计”,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以此判断双方优劣,制定战略战术并预测胜负。“七计”,即考虑:哪个君主有道义、哪个将领有才干、天时地利对哪方有益、哪方面能贯彻法令、哪方军队强盛、哪方士兵更为训练有素、哪方的赏罚更为严明7个方面。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在作战指导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具体说就是通过威慑,达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目的。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军事行动的上策是在谋略上取胜;中策是用外交手段取胜;下策才是在战场上取胜;攻城则属下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华夏兵学的最高境界,现代海内外军事家现在对此皆有认同,认为《孙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的战略。对战争的根本规则的认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未战先谋,知而后战。要全面了解与战事有关的所有情况,做出上乘的行动方案。无谋而战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对一场战争来说,实力是第一位的、基础性的东西,不具备起码的实力,再高明的人也无能为力。具备一定的实力以后,通过“智”“巧”的谋划,可以使实力倍增。比如,“以近代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今存13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武,字长卿,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据说他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左传》记载: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也即卫惠孙的后代以孙为氏。又根据《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考证出了孙武为卫国惠孙之后。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孙武》
二、吴起《吴起兵法》
《吴起兵法》为何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 《吴起兵法》由战国名将吴起所著,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为历代兵学家所重视,还被译成日、英、法、俄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吴子兵法》中《图国》篇讲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论。在战略思想上,吴起提出了道、义、谋、要,作为用兵的纲领。道就是德政,“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推行道德教化,对外加强军备。义,指的是以道为原则,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标准。因此义的含义,和儒家提倡的“义”的意思基本一致。谋,就是谋划,从而就利弊害。要,就是保业守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吴起重视文治武功,他的说法比起孙武,范围更为广泛。孙子是就兵论兵,是纯粹的军事观点。孙子并不重视道德,这一点将在后面论述。在加强戒备方面,他认为,“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就是说,要安定国家,预先戒备最为重要。此外,他主张尽量减少战争,速战速决,彻底打垮敌人。《料敌》篇主要讲述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与军队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将帅为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吴起军事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吴起提出“以治为胜”“教戎为先”的治军思想,要教育军队严格执行命令,做到:“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在战争的起源问题上,他说:“凡兵所起者有五: 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他指出,将领要文武全才、刚柔兼备,具有“理、备、果、戒、约”五种才能。“理”是能“治众如治寡”;“备”是能“出门如见敌”;“果”是能“临敌不怀生”;“戒”是能“虽克如始战”;“约”是能“法令省而不烦法令省而不烦”。将领还要掌握用兵的“四机”,即气机,能鼓舞士气;地机,能运用各种地形;事机,临事能运用计谋;力机,善于保持和充实军事力量。这样的将领才是合格的将领。而“良将”在此之外还要具备“威、德、仁、勇”四种品质。良将是国家的栋梁,国家得之则强盛,失去会衰亡。所以,选拔良将十分重要。吴起提出作战时还要察明敌将的才干,利用敌将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谋略。他把敌将分为“愚而信”、“贪而忽名”、“轻变无谋”、“富而骄”、“进退多疑”等各种类型,而分别制定了“诈而诱、货而赂、离而间、震而走、邀而取”的作战方针等。在“两军相望,不知其将”的情况下,可以选派轻兵挑战,务败不务胜,来探知敌将是“智将”还是“愚将”。如为“智将”,则“勿与战”;如为“愚将”,则虽众可俘获。这些作战原则都是以前所没有过的。
三、孙膑《孙膑兵法》
1972年4月10日银雀山汉墓被发现,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孙膑被称为兵学亚圣和《孙膑兵法》有莫大的关系。《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为的是与《孙子兵法》相区别。《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着录,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是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低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在战争指导上,孙膑则对“道”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概括“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道,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件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这就是说,“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和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的虚实理论,在《孙膑兵法》中,与“必攻不守”意思相近的命题是“批亢捣虚”,“亢”的本意是喉咙,引申为要害,所谓“批亢捣虚”,就是就是攻击敌人的要害且薄弱关节点,这与吴子“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十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孙膑名字的由来是他受了膑刑(古代剜去膝盖骨的刑罚叫做“膑”)。 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四、檀道济《三十六计》
古往今来的军事家,无不以三十六计为基本功。古时,有人为便于记忆,选取三十六计每计一字,依序吟成一首打油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周魏连伐虢。这首诗,除“檀公策”三字说明系檀公辑,其余每字(末句为两字)都指出三十六计中之一计。依序读之,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书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假;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站计。每套计又各分列为六计。如果让大家把《三十六计》的每一个计策都背出来可能有点为难,但是关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个说法肯定百分之百都知道。前些年春晚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中,范伟说了好几个计策,赵本山说“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看上兵法啦”,其实,这些计策都“三十六计”。还有歌星蔡依林的名曲《爱情三十六计》其实也是套用了“三十六计”这个词汇。可以说,《三十六计》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是家喻户晓的词汇。《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指的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战法,每套战法又含有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三十六计》的作者与成书,学界众说纷纭。其一是认为此书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写的,不是经常说“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吗?孰不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本书。《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每一计后面有解说,解说后面有按语,大多引用了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其二作者是南朝的开国将领檀道济;其三《三十六计》没有真正的作者,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从事姓氏和姓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杨易程在《中国姓名学》中认为檀道济才是《三十六计》真正作者。理由摘录如下:一是《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435年,卒于498年,也就是说生于檀道济死的前1年。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被后人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时宋朝著名将领檀道济。檀道济祖籍高平金乡,据考证即今济宁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生于何年不详,死于436年。他智勇兼备,屡建奇功,史书中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乃坏汝万里长城”之名言。而檀道济“唱筹量沙”之处就是发生在古代济南。二是是根据2003年在山东济宁发现的一件隋朝玉简得来的。玉简66件,皆长24厘米,每件皆阴刻小篆文字,起为“三十六计”,末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书法工整古雅。据专家考证,玉简是隋代开皇年间之物,首片上就刻有“三十六计”四个字。这一发现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向前推了足足一千年。故宫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员鉴定认为:此《三十六计》玉简册书法古雅,刻工极佳,内容真实可信,确属隋代玉书,很罕见,有很高的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可以确定檀道济所著。三是檀道济作为一代名将,熟读兵书,精通谋略,完全具备着书立说的素质和实践基础。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又将我国古代军事战术理论推向新的高峰。檀道济作为这一时代优秀军事家的代表,总结大量的军事实践活动,成就《三十六计》是符合时代背景及其要求的。因此可以认为《三十六计》作者是檀道济无疑,而总说和每计的“按”可能是后世的一位深谙兵法理论、精通易经、满腹经纶的人加上去的。三十六计的计名大多都来自历史事件,如第一计瞒天过海,说的是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在渤海太宗见海阔浪大,心思疑惑不定。薛仁贵叫人把太宗骗到海边的一所房子里喝酒,太宗喝着喝着,发现自己已经在海上了。原来那大房子实际是一艘船,瞒天过海瞒的是天子。又如第二计围魏救赵,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第八计暗渡陈仓,是楚汉战争的一个谋略;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是春秋时期晋国灭掉虢国和虞国的故事;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大家都很熟悉,与诸葛孔明有关。有的计名是来自古代兵书。如第四计以逸待劳,来自《孙子兵法》。意思是,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有的来自古代其他作品。比如第七计无中生有,来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计的意思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第十六计欲擒故纵也来自《老子》。
五、姜尚《六韬》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丰富的政治、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一书中。《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全书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中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计六十篇。《六韬》继承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政治战略思想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反复强调国君应像上古时期的尧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重民”、“利民”。认为天下是属于民众的。因此取天下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强调“国之大务”在于“爱民”,其实质是轻徭薄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不与民争利。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己知彼”,“密查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若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认为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奇正变化,“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对于攻城,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法的协同战术。它重视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古代指挥机关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它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详细记述了古代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还重视将帅修养和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退攻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而且要懂得治乱兴衰之道,要能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并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条方法,即所谓“八征”。《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机,创造良好的战机,适时、适度的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如人员配备、物资供给等;认为士兵训练要根据战场的需要和士兵的自身条件。《六韬》创造了多个全国之最。如最早提出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为核心内容的军事人才理论;最早对司令部建设提出了系统理论;最早对军事间谍进行了理论阐述等。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等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名句,来源于商末周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历史传奇故事。白居易有首《渭上偶钓》诗,形容的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情景:“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明朝许仲琳更是以一部《封神演义》最终把姜子牙神化成为了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主。
这正是: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姜子牙》
六、曹操《孟德新书》
曹操,字孟德。曹操《孙子略解》是第一个开创这个有注释的先河,在当时的军事理论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并且弥补了军事理论,在这方面没有注释的空白。《孟德新书》乃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书,在《孟德新书》之前,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阴符》等广为流传。在《孟德新书》之后,除了诸葛亮《将苑》二十四篇之外,整整几百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名作,直到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新高峰。《孟德新书》有十四篇,其中十三篇是兵法韬略,而最后一篇是政略。在《唐李问对》中仍有提到“曹公《新书》”。《唐李问对》记载了他们探讨的内容:
太宗曰:“奇正素分之欤,临时制之欤?”
靖曰:“按曹公《新书》曰:‘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此言大略耳。唯孙武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还之无端,孰能穷之?’斯得之矣,安有素分之邪?若士卒未习吾法,偏裨未熟吾令,则必为之二术。教战时,各认旗鼓,迭相分合,故曰分合之变,此教战之术耳。教阅既成,众知吾法,然后如驱群羊,由将所指,孰分奇正之别哉?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是以素分者教阅也,临时制变者不可胜穷也。”
太宗曰:“深乎,深乎!曹公必知之矣。但《新书》所以授诸将而已,非奇正本法。”
太宗曰:“曹公云‘奇兵旁击’,卿谓若何?”
靖曰:“臣按曹公注《孙子》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此说与旁击之说异也。臣愚谓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乌有先后、旁击之拘哉?”
这些文句里,太宗李世民这样盛赞曹操:“深乎,深乎!曹公必知之矣!”李世民对曹操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七、李筌《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原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俗指太白星宿,又称金星、启明、明星、长庚。因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现时,“大而能白,故曰太白”,“一曰殷星,一曰大正,一曰营星,一曰明星,一曰观星,一曰大衣,一曰大威,一曰太皞,一曰终星,一曰大相,一曰大嚣,一曰爽星,一曰太皓,一曰序星”——《开元占经》。杀破狼是紫微的一种命格,是七杀、破军、贪狼三颗星。按命理学来说天煞孤星和杀破狼合称为两大绝命。古代那些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多半是属于这种命格。杀破狼座命的人一生漂泊,大起大落。杀破狼最早见于易经,属于紫微斗数,在命理学中,七杀、贪狼、破军在命宫的三方四正会照时,就是所谓的“杀、破、狼”格局。“七杀星”、“破军星”、“贪狼星”,七杀为搅乱世界之贼;破军为纵横天下之将;贪狼为奸险诡诈之士;杀破狼星系表示着一种动荡和变化,一生大起大落,常有人生迷茫的时候,一生需要注意小人奸邪伤害。杀破狼喜动不喜静,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太白阴经》从心术到谋略,以至治军、选将、用兵、攻守战具、工程、通信、 行军、宿营、战阵、军用文书、人马医护、物象观测、军仪典礼以及驻防行军等各项准 备事宜,均有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它不仅 可以使我们得以从中了解到唐代以前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也使我们 得以窥见唐代的作战原则、将帅修养、指挥艺术、军事训练、军事法规、军需供应等。《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
八、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别称圯上老人,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3800余字。《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其中,《上略》主要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方法;《中略》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宋晁公武说:“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戴少望则认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将鉴论断》)《四库总目》说它:“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征将其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供皇帝治国安邦参考。宋元丰三年(1080年),被颁定为武学的“经书”。并被与宋廷对立的西夏国译成西夏文。它在唐朝时传到日本,日本宽平(公元889-897)年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就著录有《黄石公三略》。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将此书与《六韬》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
九、《虎铃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虎”为“虎符”,即“兵符”,“钤”即“锁钥”,《虎钤经》即为开启兵符锁钥之书,掌兵权者应备之经。许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论。该书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现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铃经》,“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摄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或作于己见,或述于古人”,常为谈兵者引用。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
十、戚继光《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明代军事著作。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问世后,每当遇到有外敌入侵之时,或战争频频发生的时候,带兵之人就想起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力求从中寻求治兵之方、用兵之术,以赢得抵御外敌的胜利。现存的明刊本《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和《练兵实纪》有20种之多,其中有5种就是这个时期刊刻的。《四库全书》只收兵书0部,其中2部就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练兵实纪》。后人不仅对戚继光兵书进行了刊刻,还重新编纂,并在部分有影响的兵书中吸收了戚继光军事著作的内容,可见戚继光兵书对后世的影响之广泛。
《练兵实纪》是专门论述练兵的古代兵书。该书特点与《纪效新书》一样,唯求实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继光初到 (蓟)镇,疏有云: ‘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此书标曰 ‘实纪’,征实用也。”“今以此书考其 (戚继光)守边事迹,无不相符,非泛摘韬略常谈者比。”清钱熙祚《墨海金壶·练兵实纪跋》说:该书“与《纪效新书》同异参半。盖倭寇乌合之众,得其节制,易于歼除;备边则劲敌当前,非百倍精严,未易言守。事情既别,方略亦殊,故言之尤详且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