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手下有一营长,数年后再次见到陈赓,级别居然已在陈赓之上
相关推荐
-
红四方面军攻打剑门关,陈康营长带两个连的敢死队突击,后成开国中将
陈康,湖北武穴人,1930年加入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曾在红四方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战爆发后,前往新四军任补充营营长,1940年10月奉命调到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 ...
-
中原突围中,这位旅长用电线渡江,后当大军区副司令员
大家知道,中原突围中,皮定均率领的皮旅创造了奇迹.当然了,中原突围,还有其他的旅.今天来介绍当时的干部旅.干部旅是怎么来的?在突围之前,中原军区将机关干部和一些待分配的干部编成一个队伍,就叫干部旅. ...
-
长征时期,陈赓麾下的一个队长,后来和他一样成为大将
红军长征时期,陈赓在哪里呢?他在中央红军担任干部团团长.作为开国十大将之一,陈赓那时候才是团长啊,徐海东都已经是军长了,王树声都已经是副总指挥了,粟裕也在南方当师长呢. 陈赓的职位也太低了吧.非也,这 ...
-
王近山受伤,让人抬着指挥作战,又中一弹,一战两次负伤!
有一个统计,在开国将军中,负过伤的人,占一半以上.但是,一战两次负伤的,却不多. 王近山中将,偏偏就是一个. 那是1935年4月的事. 当时,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西渡嘉陵江,然后,在江油打敌援兵 ...
-
与彭总仅一河之隔却无法对话,徐向前很是着急,一颗石头帮大忙
金沙江在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横断山脉之间奔腾而下,水流湍急.两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中间只有羊肠小道通向岸边.国民党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河,已下令把所有船只掳往对岸,并控制住对岸渡口.能否 ...
-
他本是陈赓手下的一位营长,4年后两人再相见,级别却比陈赓还高!
看过<亮剑>的人都知道,李云龙在独立团的时候,所在的就是386旅,李云龙的原型就是386旅772团的副团长王近山,而当时386旅的旅长就是陈赓将军,当时在陈赓将军手下除了王近山将军之外,还 ...
-
咋就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借一百个胆子给他,李云龙也不敢
李云龙也就是嘴炮一下而已.旅长来之前,嚷嚷着你咋就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等旅长电话一来,立刻就说,旅长您消消火.连赵刚都看出来了,这老李就是属狗的,刚才还呲牙呢,这会儿就摇上尾巴了. 这就是李云龙,他看 ...
-
原来是陈赓手下的1名小营长,分别4年再见,级别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陈赓的386旅在抗战时期,可谓是威震太行山,经常打的日本人屁滚尿流,仓皇逃窜.而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386旅在最初手下只有两个团,然而令小编感到有趣的是,两个副团长的名气比正团长的名气 ...
-
【每天老照片】--1万-10-- 他本是陈赓的手下, 4年后再次相见, 级别比陈赓还高
中国一直有句老话,从春秋战国的时候一直流传沿用至今天,那就是--士别三日,另当刮目相看.意思就是哪怕只有三天没见,别人都可能已经有了变化和长进,不能再用三天之前的就眼光去看待别人.总结来说就是要有发展 ...
-
全军危难之际,陈赓手下一支48人的特殊部队,却打退十倍之敌
1935年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历了艰难的行程,翻越了雪山草地,正向陕北挺进. 在他们身后,宁夏之敌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也越追越紧,行军掉队的战士吃了他们不少的亏. "后面的敌人 ...
-
武状元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文状元数年后对出经典下联
2019-05-22 22:25 杨慎,字用修,明代的文学家,与解缙,徐渭通称为明代三才子.杨慎自幼聪慧且勤奋好学,又因为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自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当时他的文 ...
-
民间故事:好汉虎口救财主,数年后又除掉他,忘恩负义的人该死
故事发生在隋朝末年,山区里有一个名叫熊枕山的好汉,长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这一天,他拿着斧子上山砍柴,正走在山路上,忽然听见一声虎啸,接着是人的惨叫声. 熊枕山急忙循声跑过去,只见两只斑斓大虎扑倒一人 ...
-
生女儿的家庭,数年后将会面临这三个现实问题,已不再“吃香”
当今社会,女孩子是越来越少,男孩子却越来越多,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生女儿的家庭来说,父母主要操心孩子的嫁娶问题,另外也担心没有人给自己养老. 因为女儿总归是要嫁出去的,为了这个问题,很多家庭就想为 ...
-
上世纪90年代,浙江女子收留3个乞丐,数年后身价上亿富豪来报恩
引言: 我们这一生之中总会遇到一些贵人,会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要说人生最大的恩人,莫过于自己的生身父母,他们的感情和爱都是最无私.最纯洁,也是最伟大的. 不过除了父母之外,在我们长大后 ...
-
清朝少女效仿花木兰参军,没想到女扮男装数年后,却意外怀孕了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当一个女性很有作为时,人们就称她:"巾帼不让须眉",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