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思想 | 看完这篇,对孟子你会理解得更透彻!
孟轲(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
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
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思孟学派所发展的'心性之学'孕育了后来的宋明理学。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许多问题比孔子讲得更为明确、生动;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说:'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简言之,人生而有'不忍人之心'和仁义礼智'四端'。这是先验的、超功利的、天赋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同禽兽的分野。
'四端'扩充开来即为'四德'。这需要有信心,要经过主观的努力。'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可以为尧舜' ,自谓不能、自暴自弃是无道理的,是有害的。
既然人性善,为什么有为不善的,有恶人呢?《孟子》说,此'非才(性)之罪也',而是环境'陷溺其心',四端遭泯灭所致。
它举例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在外力作用下水可倒流、可上山。不过处于同样恶劣的环境中,如舜居深山之中,'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舜成为圣人,而野人仍为野人。
恶劣环境中也有'善言'、'善行',能否为善关键还在于有无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和奋斗精神。
《孟子》还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心性来自天赋与天相通,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扩充自身善端,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目的是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与自觉修养道德的必要性。
孟子与告子等人就人性问题展开辩论,深化了对人自身本质的探讨,给以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其论证教育基本问题及阐述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孟子》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仁政必须重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仁者'造就'俊杰';任用这样的人做官才能施行仁政,治天下如运股掌。'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教育是得民的重要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总之,教育对于施行仁政、巩固政权,实现社会的统一和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视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行仁政要'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让百姓免除饥寒交迫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有了这样的物质条件,还需开办学校抓紧教育工作。
这是因为教育能使百姓树立起人格追求的自觉性,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如此则天下归心,不用战争残杀即可以'王天下'。
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 ;另一方面,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画出一幅王道政治蓝图。
其次,从人的发展说,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
《孟子》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天赋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况且,人受环境影响,善端遭陷溺就会为不善。
所以说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的作用即在于促进人对自身固有善端的体认,获得道德修养的主体意识,保存、扩充和发展善端,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圣贤'。
人有天赋善端,'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性善论解释了教育的机制,对教育培养高尚人格的作用是满怀信心的,包含有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合理成分。但是,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这就使《孟子》关于教育的机制和作用的论述,蒙上神秘色彩。
(三)《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君子'、'圣贤'。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明人伦的教育也就是自觉体认和扩充四端为四德的实际内容。《孟子》要求学校的智育、美育都要为明人伦的目的服务,围绕孝悌仁义来进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这样,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把《孟子》提出的'明人伦'当作教育目的。这对于统一办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明人伦的教育对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过历史性贡献;对于形成中国人重视道德的价值观念,中国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是有重大作用的。
《孟子》讲的伦理关系是双向的,要求双方都承担相当的道德责任,这对于君权、父权是有某种约束作用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孟子》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但是,把学校教育目的局限于明人伦上,有重德轻智倾向,忽视自然知识的教育,对中国古代教育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四)《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
《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铸造我国封建士大夫品格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存心养性。
《孟子》性善论把存心、求放心当作教育的任务和个体修养的内容。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是因为心是善之本,也是人体的'大官'。'心之官则思。' 存心才能获得对善的理性自觉。
人欲则源于耳、目、口、鼻、舌等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属'小官',没有理性,不能辨别是非,只是追求享乐,一遇外物便被引向迷途,成为存心的障碍。
《孟子》存心寡欲主张,提出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对待物质欲望问题。它要求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将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它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则是走向极端了。同样,它强调思维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树立对道德的理性自觉,是合理的因素。
但是视感觉器官为'小官',轻视感性认识,割裂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联系,进而说什么'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则是错误的。
2.立志养气。
《孟子》强调立志,志行高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它认为具有仁义理想的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荣辱、苦乐置之度外。'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话已成为传世格言;中国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无不蒙其教益,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孟子》把立志与养气联系起来,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而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显然,浩然之气是在精神上压倒一切的凛然正气。这种气在古今许多英雄人物身上确实是存在的。《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以直(正义)培养出来的,是与道(道理)相配合,经过正义行为的不断积累所产生,而非一时一事所能成就的。可知,它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对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当有所启示。
3.反求诸已。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孟子》根据孔子'君子求诸己'的要求,提出'反求诸己'原则。它说:'亲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认为,能反求诸已,确实以仁爱、礼貌待人,一般说来是会得到相应的对待的;而一再反躬自求,确实相信自己没有不足,这时如对方仍以'横道'待我,那就只好把他看作禽兽,对禽兽则不必计较。这种严己宽人的风格,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需要加以弘扬。
再进一步,《孟子》认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它多次指出人不可自戕自侮、自暴自弃。'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这些话洋溢着乐观进取精神,对于认识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有唯意志论倾向。
4.知耻改过。
《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关系重大。'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这是因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耻才能找回并发扬善端,才能改过迁善。
《孟子》主张要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像大禹那样'闻善言则拜。' 它多方阐发孔子'过则无惮改'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与人为善'的要求。
《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首先要做到有过改过,无过也乐于学习别人长处;进而要'善与人同',积极为善,并偕同别人一道为善。这种虚心向别人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5.磨炼意志。
《孟子》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它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孟子》没有讲'良知''良能'。而是强调了自觉地刻苦磨炼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摆脱了性善论,承认'天'并不能代替环境的磨砺而使人增益其才能。因此,这段话是带有唯物论倾向的,只是带了点唯心论尾巴,说这样的环境是'天'有意安排的。
(五)《孟子》的教学思想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教学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虽然《孟子》教学论主旨在阐发孔子已经提出的各项原则,但是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孔子最先提出启发教学原则。《孟子》发展孔子思想,更加强调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要自求自得,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做结论,也不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它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又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 因此只要自己自觉体认,积极思考,便会获得知识德性,即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认为,也只有这种自觉探求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它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知识德性的内烁内求,重视独立思考的作用,发挥教为诱导、学为主体思想,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原则,但是也使之蒙上了神秘色彩,而且有忽视闻见之知的倾向。
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孟子》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总之,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同时提出教学必须坚持一定标准,对因材施教思想作了必要补充。
《孟子》举例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把弓张满,学者也必须学着张满弓,张满弓是射箭所要求达到的标准。
能干的工匠教人学艺,一定要用规矩,学者也必须学会用规矩,因为无规矩方圆便失去了标准。'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坚持统一要求与标准,'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孟子》以流水为喻,生动地阐发了孔予循序渐进的思想。'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必须反对急躁躐等,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
同时,《孟子》讲循序渐进,还有不舍昼夜、持之以恒的意思。它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因此,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还必须反对'一暴十寒'、半途而废。
学习要有成效,还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孟子》以二人从奕秋学艺,学习结果大不相同的故事,说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的道理,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