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通过某滑坡的处治方案优化讨论

一、基本情况

某大桥通过某老滑坡,由于便道和桥墩施工扰动,造成滑坡出现复活,坡面上出现多道张拉裂缝,为牵引式滑坡。该是滑坡主轴长约100m,宽约50~70m,平均厚约10m,滑坡体积约6万方,为中型滑坡。

技术人员拟采用在滑坡后缘适度清方后,计算所得桩位处下滑力为1534KN/m,在滑区范围内的10#和11#桥墩前部8m处各设置三孔、间距为4.5m的2.5×3.5×32m的抗滑桩,在桥墩靠山侧约4m处设置三排长为10m的Φ140钢管桩进行处治。工程造价约356万元。

图1 工程地质平面图

图2 工程地质断面图

二、笔者建议

1、依据牵引式滑坡的特征,技术人员对位于主滑段的桥梁前后部支挡和适当清方的处治方案是基本可行;依据桥梁通过滑坡的“点”状特征,技术员在各桥墩前部分别设置三根抗滑桩进行支挡是合理的。

2、滑坡处治方案优化建议

2.1、该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层滑面,现技术人员只对深为10m滑面进行了处治,但没有明确深为16m左右的土岩界面潜在滑体稳定性。

2.2、浅层滑坡主轴长约100m,平均厚约10m,滑坡体积约6万方,滑坡后缘适度清方后计算桩位处下滑力为1534KN/m,明显偏大。根据笔者经验,滑坡下滑力在清方前应不大于1000KN/m,清方后应不大于600KN/m。

故建议补充相应的滑面参数,以及在滑坡后缘卸载浅层体约1/5滑体后的各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抗滑桩、钢管桩位处相应的下滑力,从而为核查抗滑桩和钢管桩设置的可靠性奠定基础。

2.2、该浅层滑坡体积约为6万方,卸载约1.2万方后:

1)滑坡的桥梁前部抗滑桩处的下滑力是较小的,不应设置间距为4.5m的2.5×3.5×32m的抗滑桩进行处治;

2)桥梁后部设置的钢管桩,由于桩体完全上浮于滑面以上,形成了“坐船”,这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在松散的、已经变形的滑坡堆积体设置钢管桩,效果是较差的,很难有效抵抗其后部的剩余滑体下滑力。

3)该滑坡后部清方后,形成的强风化绢云母千枚岩人工边坡对后部山体的支撑效果如何,需要进行评价,必要时应设置锚固工程对清方后的暴露边坡进行补偿,防止清方造成后部山体出现失稳。

图1 滑坡后缘的千枚岩地层

基于此,考虑到地质的有利条件,建议

1)加大桥梁后部的堆积体清方,完全消除桥梁后部滑体对桥梁的剩余下滑力,并利用清方平台设置落石槽,防止后部山体落石威胁下部桥梁安全,继而取消桥梁后部设置的钢管桩;

2)在清方平台后部设置锚杆和锚索工程对清方后的人工边坡进行补偿加固,防止后部山体出现卸荷变形和稳定性降低的情况出现。

3)考虑到桥梁的重要性,将桥梁前部间距为4.5m的2.5×3.5×32m的抗滑桩优化为间距为5.0m的1.6×2.4×28m左右的抗滑桩,并对深层滑面予以“楔锚”,提高其稳定系数。

4)建议在河岸处的挡墙部位设置锚杆工程,对土岩界面这一不利结构面进行必要的补强。

5)补充设置完整的滑坡截排水工程措施。

笔者建议方案约为原方案造价的50%,且工程安全性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