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面对分歧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向恺然(平江不肖生),是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家,甚至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鼻祖。他曾经两度留学日本。据他自称,在日本时,就听说了形意、八卦、太极拳。回中国后见识了形意、八卦,一直没机会见识太极拳。
1925年5月,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先生从北京来到上海,开了一家“致柔拳社”。陈微明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先生,他在清朝光绪年间考取举人,好像还是兄弟三人同科考取的。不过没多久,大清就亡了。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编撰清史,陈微明先生是二十多位纂修之一。这么一位学究,先跟孙禄堂学形意、八卦,后又被孙禄堂推荐,拜入杨澄甫门下,跟杨宗师学习太极拳。7年后,1925年,陈微明跑到上海,开了一家拳社。知识分子吃教拳的饭,想想也挺好玩的。

我们的主人公向恺然,就在陈微明先生的致柔拳社学习了几个月。这时候,他遇到了多年好友王志君。王志君是吴鉴泉(后世吴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的学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还是致柔拳社学费太贵,向恺然先生就跟王志君练起了太极拳(当时都称为太极拳,按姓氏划分这事要到1950年代)。

向恺然当时就疑惑了!他在文章中记载道:
1928年,向恺然随湖南的军队进了北京(当时已经改名为北平),国民政府已然南迁南京。读过我以前文字的朋友可能记得,吴鉴泉、杨澄甫两位宗师,就是1928年先后南下,或南京,或上海。向恺然与两位大宗师失之交臂。结果让他更疑惑了。

那时,许禹生在北京开了一个体育学校,因为吴鉴泉、杨澄甫宗师都已南下,北平没有好的太极拳老师,于是从陈家沟请了陈绩甫(陈照丕)来学校教拳。我们的主人公向恺然自然要去学习请教。这一学习,出现了更大的疑惑,他在文章中写道:

这日由许君介绍在体育学校会面,并见他练了拳,推了手,还和他谈论了好一会。不曾会他倒也罢了,会过之后使我更加疑惑起来。因为他这“地道”的太极拳,不仅和吴鉴泉传授的形式大不相同,就是和杨澄甫所传授的比较也全不是那门一回事,连拳谱上的名目也不一样。
最终,向恺然得出了一个结论:陈照丕的拳法,不及杨家完备。向恺然文章中间,还写了很多,谈到定步推手、大lv(提手旁,履)等等,一通推论,最后提出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了看看。

向恺然是有点特别的。一般人,初始看到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几乎百分之百会认为陈式太极拳是拳,而杨式太极拳不像拳。确实,拳术,进化到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为代表),已经超出了一般人对于拳术的理解。这种训练方法,练出功夫的神奇无比;练不出功夫的,满大街都是。

太极拳这种训练方法,不能以动作来区分练的是不是太极拳。如果以动作区分,那承认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话,吴式、武式、孙式、陈式都不是太极拳了。

是不是太极拳,要以身法区分,身法合度,就是太极拳,动作却在其次。而且,练出功夫的关键,也在身法

前面我写了一篇练出太极拳功夫的人,为什么这么少?,似乎练习太极拳,出不了功夫已经成了正常。其实是大多数人把重点放错了地方,都过于重视太极拳的动作,而忽略了太极拳训练时身法的要求。时时注意身法,很快就会有不一样出现。

太极拳训练时怎样加入身法要求,这一点我也摸索了很久,逐步总结了些经验,从抻筋拔骨的基本功,到最基础的太极步,到拳架的一招一式。有身法要求和没身法要求,一个不完美的比喻,就像炒菜里那点盐:有,有可能是美味佳肴;没有,就是几种食材混放而已。

在过去整整的一年,我们总结过往线上线下太极拳授课经验,筹备、设计、拍摄制作了全新一套课程。这套把身法要求融入太极拳的训练课程,终于在新一年来临之际和大家见面了。通过太极拳基本功动作24式太极拳练法,以30天为一个单位,全套课程120日,每日陪同练习和打卡。“百日筑基”后,让你体会到不一样的“中式锻炼”。课程分段收费:99元/30天。

想知道传统太极拳是怎样以身法来训练的,试一试,绝对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