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和“夜经济”能拯救你的生活吗?谈谈经济和经济学

这几天朋友圈里和媒体及自媒体圈里“地摊”经济大火。就是在偶尔吃饭的席间,也有人拿“地摊”经济举例。总感觉这事怪怪的。这事怪在与去年媒体们一直在热炒的“夜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

任何经济学名词背后一定是经济现象。我不是经济学者也分析不了经济,但我是一个运营人,很多时候我都乐意站在运营的角度对经济和经济现象进行解读。

一、危机之前,它会有很多提示,但依然是悄无声息地


正如我在2018年撰写在2019年出版的新书《运营元素》中一再强调的,做运营的人,必须懂经济,要能看得懂经济背后的原因所在,我谈到了“咆哮时代”,我发现彼时,整个社会所讨论的话题与美国咆哮时代没什么两样,活脱脱一个翻版,所以,在拟定标题的时候,我用了“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咆哮时代的消费升级》,我担心那个咆哮时代在我们的身上重演;我翻阅了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阐述,我又发现跟当时的我们很像;于是在2018年的11月间,我在公众号里提醒大家“《我们设想一下,当你不工作了,你是否还拥有收入?》;2018年就这么过去了,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经济繁荣,大手笔的投资与花钱。直到2019年年中,我忽然发现身边的一些人生活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反思“《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越变越糟的?》,我在反思里说,管住自己的欲望,尽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贯的追求,但林清玄的《生活品质》里的“求好”精神,才是生活的真谛。危机某些时候就在眼前,只是大家浑然不知,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只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可能会有问题,因为我不是研究经济学的,我就是个运营人,如果再把自己抬高一点,也无非就是“运营管理者”。危机的到来,总是悄无声息地,它会给你很多暗示与提示,只不过大家都没在放在心上。当危机来临,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和措手不及。

每一次危机,都会有个导火索,有时候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比如2008年某家公司的违规操作,有时候又是以另外的方式呈现,比如本次的新冠。它总是猝不及防的出现在大家面前,直到那一刻,大家才会手忙脚乱的有危机感。

所以,后来我在公众号里发文以及在对外的培训中说,本轮新冠疫情中倒下的企业,本身也不是什么经营良好的企业,它本来就要倒闭,只是时间长短而已,经济好的时候,经济向上再给它续命,新冠的到来只是将企业的死亡时间提前了而已。理性看待即可,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是要保持理性和乐观,凡事别钻牛角尖。

二、“夜经济”和“地摊经济”都在指向经济不省心


无论是“夜经济”还是“地摊”经济,本质都指向经济本身和世道不省心。加之前几天看了一篇新闻,大意是说,让无车家庭拥有车。这话说的,好像真是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事反过来一想,经济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的时候,也没有人想过要让无车家庭拥有车啊,可是现在,有人想到了,想让家家都拥有车,这真是美好的愿望。放在嘴巴里咂摸一下,发现不是那个味。

“夜经济”也好,“地摊经济”也罢,看起来冠上了经济,其实跟经济的总体走向还真是关系不大,如果说有点关系,无非也就是稳就业,给就业找个说法,再比如大学扩招,考研,凡此种种,都在指向,经济在某种程度出的问题导致了明显的失业率。

我们一向自诩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它的另外一层意思是,一般只要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放在整个社会中是看不出来的,或者说是没有感觉的,这就好比你把一杯水倒进碗里和缸里,它能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现在,缸里有变化了,只能说明,这个数据比我们能感知到的更大,意味着倒进缸里的不是一杯水,而是半桶水甚至是一桶水。

当世道不省心,对普通人而言,就是要学会过日子,至少可花可不花的钱,要忍住消费的欲望;“危机”这个词对有钱人来讲,才是真的机会,可以抄底,也可以就此开启一段创业之旅,毕竟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总会诞生巨头和巨无霸企业。

三、“夜经济”和“地摊经济”是经济吗?能拯救经济吗?


就像公司一样,每家成型的公司,总有最能赚钱的业务。如果没有最能赚钱的业务,你看这里能赚钱,那里能赚钱,其实往往到最后都赚不到钱,说明公司经营出现了失误。互联网上有句俗语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也请你停止低效努力。放在这里似乎也格外恰切。
国家也是如此,当你放眼整个互联网,朋友圈,都在谈地摊经济,夜经济,是不是有种走偏了感觉。这玩意是能解决一部分就业的问题,也能稍微减轻一点经济压力,可是,如果你把宝都压在地摊经济和夜经济上,是不是就成了个笑话?所谓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地摊经济和夜经济本身也不是雪中送炭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干的也是锦上添花的事,当原本的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我只能说小伙伴们骨骼清奇,只能用佩服形容。
直白点说,地摊经济和夜经济某种程度上,算不上所谓的经济,如果你一定要认为它是经济的话,暂且认为也可以。但在我看来,地摊经济和夜经济都不属于主流经济范畴。顶多只能算作主流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这个我会在后面谈到。
地摊经济总能让我想起那年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个体的人离经济是最近的,也是经济活动的一份子,尽管你不宏观,但你能切实的感受到,关于双创我是这么看的《创业并是一件多么高大上的事》。你说“双创”中有成功的公司吗?我必须承认,有,但后来活下来的少。而大多数人,不是失败就是破产,鲜有成功的案例,如果要查询案例,翻翻报纸媒体就可以了,而且所谓的媒体,可以信但也不要全信。创业这件事,即便是没有双创的概念,那些有梦想的人,该创业也不会犹豫。当报纸媒体们大肆宣传的结果就是一些不适合创业的人,结果走上了创业之路,其结果可想而知。说回地摊经济,不出意外,大部分人会成为本轮地摊经济中鲜活的韭菜。
2020年我们的生活和经济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擅长于炒,先是口罩,口罩机和熔喷布,后来是头盔,现在就是所谓的地摊神器。一旦涉及“炒这个概念,总有人会变成韭菜。我们总是沉不下心来踏实做事,而是以资本的方式去驱动和炒,炒的结果就会是一地鸡毛。
四、“地摊经济”能拯救你的生活吗?

现在解释“地摊经济和夜经济都不属于主流经济范畴。顶多只能算作主流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这个概念。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但义乌我呆了很多年,义乌小商品外贸繁荣,地摊经济和夜经济也很发达,诸如知名的宾王夜市或者贝村烧烤一条街。它的发生场景往往是,一家人吃好饭,没事做了,就想着去逛逛夜市,看看有什么便宜的东西可以买,或者说晚上几个同事没事干相约着去吃烧烤喝啤酒。虽然义乌夜经济和地摊经济繁荣,但我们不是每天都去,是偶尔,请注意,这个场景发生是一种“偶尔”。
仍然打比方,地摊经济和夜经济,就像是你的副业一样。作为普通人,上班用时间去换钱就是你的主业。如果恰好你有所长,假设你本来就是高段位的运营管理人,你可以去讲课,去做顾问;当你是设计师,你除了在公司里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好,有朋友给你介绍设计的活,你也可以接过来晚上回家做,凡此种种,这就是副业,副业在某些时候,收入可能会与你的主业相当,甚至高于你的主业,但副业有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稳定(至少我是有发言权的,我在从事本职工作之外,也兼职着做顾问,去讲课,大学里企业里都有)。如果副业一直很稳定,就自然走向了工作室,甚至可以交一份老板牌大饼消化不了的辞职报告。
现在我们回看,当你把副业当主业的时候,意味着你的生活会失去重心。毕竟我们都太普通了,就像疫情之下有些公司的管理者提倡全员搞营销在朋友圈里进行转发分享“摆摊”一样。你就自问一下,如果你能干这事,而且还干得特别好,作为一个工作已经十多年的人,你十多年前都去干了,还用得着现在去转行吗?而且如果摆摊摆的挺好,早就去当老板了,何苦拿时间去换钱,把上班当主业?
大家还算是清醒的,至少从我在朋友圈看到的是更多是一种调侃,一种好玩。世道再不省心,保持乐观,在未来总会给你以最大的回报。
五、“地摊经济”中的个人与整体经济趋势的关系

第一,地摊经济和夜经济在大的经济范畴里,它是锦上添花的。拯救不了整体经济。但对个人来讲,也许搞成了也说不定。至于作为个体的人,真得能否在地摊经济中成功实现个人价值,建议各位自行评估一下,具体可以参考《老罗的新人生,还是“村”里最靓的仔》。
第二,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就是告知大家,作为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副业还是需要的,至少在某些时候可以弥补由于失业或整个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第三,作为普通人来讲,在世道不太平的时候,还是要管住自己花钱的欲望,能省则省,手握现金是安全策略。
第四,如果你一定要强调,能力是逼出来的,那我也赞同。只是建议,你还是需要有份稳定的收入,这会让你面对生活的压力,至少在心理上,压力不会那么大。当然,在具体面对生活的时候,不是你想与不想,而是你应该怎么样?关键是千万别变成韭菜,尤其是这两年,割韭菜的机构和个人太多了,要注意分辨。
第五,关于经济发展与走势,我想引用《装修宝典》作者单毅在回复“如果华为被打倒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中的观点的精华部分,我深以为然,非常赞同,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很快,以至于很多人形成了一个错觉,误以为发展是必然的。但横向看遍世界各国,最近20年一直处于增长的,其实只有中国和美国。其它国家与其说在增长,不然说在维持现状。而且这些维持不变的国家里还包括很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是必然的吗?对中国来说,发展确实是必然的!但发展能真的成为必然吗?不,只有我们能抵住了美国的狙击,才真的能让发展成为必然!
第六,经济总会复苏,这是一定的,当然它有个前提正如上面一条中说到的,我们是否能顶住这种压力。而且目前之所以出现经济难的问题,除了本身发展不稳,结构上没调整好之外,还有本次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反应延后现象。
第七,我本身也不是做经济的,只是做运营管理的,在做运营的同时,会关注经济本身,毕竟运营是在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何况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对于经济学我懂得永远都只是皮毛。说的不完全正确,甚至班门弄斧,以偏概全,但也请注意,毕竟,这里只是“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