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长安,遇见最美的唐诗----吴言生教授《唐诗三百首》导读讲座圆满举办

4月8日,吴言生教授应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之邀,在雁塔校区积学堂,讲授“《唐诗三百首》导读”。800余名同学聆听了讲座。通识教育中心李玲老师主持了讲座。李玲老师说,除了基本选课的500余名同学外,前一天晚上开放报名时,有900多名同学积极报名,可见大家对参予本次讲座的兴趣非常之高,由于场地有限,在其中选取了320名同学到现场听讲。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广远、影响力大的唐诗选本。讲座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选本概况。二,生命书写。三,经典价值。

《唐诗三百首》是所有唐诗选本中最有生命力、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选本,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蘅塘退士”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编选出来的。共有8卷。《唐诗三百首》选录的诗作语言简洁明畅,简单易懂,便于儿童学习,同时也可以作为唐诗经典读物,值得成年人终身学习。《唐诗三百篇》选入的,多是精品中的精品。共选入唐代诗人 77 位,计 311 首诗。其中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 29 首,李白诗 27 首。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影响,《唐诗三百首》编选标准注重“温柔敦厚”。选入杜甫的诗作有38 首,是所选诗人中作品最多的。

作为一部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虽然存在作者张冠李戴、诗人时代归属错误、随意缩减原诗题目、文本臆改不当、照抄错误版本、选诗轻重不当等不足之处,但这不足以它的成功。作为一部选本,其成功之处有四:一是篇目适度,二是体裁完备,三是艺术性强,四是思想纯正。

吴言生教授重点讲述了《唐诗三百首》中的生命书写。《蒙卦·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启发蒙昧,培养正气,是圣人的功德。《唐诗三百首》中的启蒙养正,具体体现为生命书写,主要有社会生命书写、精神生命书写、自然生命书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命书写之一:社会生命书写

社会生命是由人的社会属性体现的生命存在,表现为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种种责任和义务。《唐诗三百首》中的诗歌,体现了乐于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种种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体现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爱国忧国情。唐诗中蕴含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慷慨的报国热情。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三百首》中选录的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盛唐诗人的经典诗作,多角度地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诗歌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热爱,能够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

《唐诗三百首》中的边塞诗,都传达出一种愿为国家浴血沙场、奉献生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边关战场,将大唐将士昂扬的斗志和豪壮的激情写得跃然纸上,读来振奋人心;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远赴沙场,浴血奋战,并不是为了邀功受赏,而是为了保家卫国;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了将士们将死生置之度外、舍身忘己的慷慨豪情;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对早日结束战争、结束分离、结束苦难的期盼。

其二是渴望不朽情。天地之大,向何处安身立命?每个人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古人看着和追求的三不朽。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使得诗人积极用世。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这种情怀的表现。这种渴望不朽的雄心壮志,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好本份工作。杜甫在大明宫的值班诗《春宿左省》、王维在大明宫的早朝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都反映了诗人的工作状态和性情品格。

诗人奋发向上,追寻不朽。期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而实际上,却往往是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在渴望不朽却又壮志难酬时,生起了强烈的宇宙意识,对功业无成的人生,产生了深切的悲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登高之际,在无限长远的时间和无限广远的空间的反衬下,个体的生命功业无成,理想破灭,使诗人慨当以慷,沧然涕下!这种宇宙意识的孤独,体现在“诗仙”李白的身上,是矢志抗争、决不气馁的悲愤与决绝 ;体现在“诗圣”杜甫身上,是思君忧国、缠绵悱恻的温良与敦厚。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生动体现。

生命书写之二:精神生命书写

人的精神生命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存在。吴言生教授从五个维度,带大家感受《唐诗三百首》中的精神生命的书写:高洁的性情、浓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绵长的乡情、唯美的爱情。

其一是高洁的性情。《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张九龄《感遇》: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自身品节修养的重视。“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反映的是“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修养。兰桂欣欣向荣,自个儿就成为一种美好的节操。即使无人欣赏,也要独自芬芳。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骆宾王《咏蝉》 :“无人信高洁,请为表予心?”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都体出唐人的高洁的性情。

其二是浓厚的亲情。一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二是兄弟的相亲相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弟》是表现兄弟之情的名篇。三是夫妇的相知相守。李白《长干行》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描写、元稹《遣悲怀》、李商隐《夜雨寄北》,都表达了夫妇间相濡以沫同体共命穿越时空的相知相守。

其三是真挚的友情。《唐诗三百首》表现友情的诗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离别后的深长思念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白雪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的友情。

其四是绵长的乡情。“月是故乡明”。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故乡永远在内心的最深处。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吟咏的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绵长的乡情。它们写出了人之共情,千古以来,一直在拔动着每一个人多情而柔软的心弦。

其五是唯美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也最为痴缠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说不完,写不尽。相遇的欢喜,离别的难舍,别后的相思,都能给人心灵以深深的触动。《唐诗三百首》中写爱情的名篇,很多都是是经典中的经典。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白居易《长恨歌》将爱情写得刻骨铭心。《唐诗三百首》选入了多首李商隐的爱情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描写了心灵的默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写了相思的执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描写了相思的痛苦;“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描写了爱的无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描写了爱的无常。

生命书写之三:自然生命书写
 
       自然生命是指人的生命在自然中获得精神的安顿。当人在社会上倍尝辛酸坎坷的时候,自然就成了抚慰心灵创伤的一个最好的所在。在《唐诗三百首》中,对自然生命的书写,充满了诗情禅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纯净的自然。二、空灵的禅趣。

其一是纯净的自然。《唐诗三百首》里的纯净的自然,或是充满着博大雄奇的美,或是充满着清幽灵秀的美。王维的《终南山》、《山居秋暝》就是这两种风格的代表。

其二是空灵的禅意。《唐诗三百首》书写自然生命的诗篇,蕴含着空灵的禅意。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宋代禅师们开堂说法时,经常加以引用,因为这两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禅意:行到水穷处,是由色入空;坐看云起时,是由空入色。两句体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机禅趣。

最后,吴言生教授强调了《唐诗三百首》的经典价值,指出这种价值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选得精,选得准,选得好,选得深。

一是选得精:优中选优,文质双美。学者王兆鹏整理出唐诗百首排行榜,在唐诗前一百的榜单上,《唐诗三百首》中所收录的诗作占了74首,占了74%,可见它选的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唐诗三百首》的精品意识强, 所选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名篇,文质双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二是选得准:普及性强,影响巨大。《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难易适中,各体皆备,易于诵读,对象明确,普及性强,影响巨大。自乾隆年间问世以来,《唐诗三百首》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脱颖而出,一直是初入门者吟诗习作的必读范本,风靡了二百五十多年,成为清代中期以来影响最大的唐诗选本。并且,《唐诗三百首》还超过了历史上其他任何一种唐诗选本,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影响力位列唐诗选本之冠。

三是选得好:内容醇正,惠泽当代。《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作内容醇正,彰显了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上很好地承担了诗歌启蒙的社会功能,积极地参予了国人文化素质的建构。同样,在当代、在未来,《唐诗三百首》将继续参予到国人的精神建构中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上对诗词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唐诗三百首》这部经典选本,完全可以满足大部分当代人对唐诗的阅读需求,它可以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的使命,可以帮助我们领会中华经典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是选得深:生命书写,启蒙养正。从思想性的角度看,《唐诗三百首》的选诗,注重启蒙教育,生命书写,其中:关于社会生命的书写,体现为爱国忧国情、渴望不朽情;关于精神生命的书写,体现为高洁的性情、浓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绵长的乡情、唯美的爱情;关于自然生命的书写,体现为纯净的自然、空灵的禅意。这对培养爱国情怀、提升品性修养、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注重天人合一、契合自然,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吴言生教授指出,《唐诗三百首》通过对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的书写,深度地参予了民族精神的建构。近来以来,各种蹭热点的、冠以“唐诗三百首”名目的诗歌选本,层出不穷。但没有任何一种像孙洙的这个本子那样受欢迎。它一直被模仿,从没被超越。

最后,吴言生以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诗、压卷之作《金缕衣》与大家共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希望同学们珍惜好时光,趁着青春好年华,多多汲取《唐诗三百首》的精华,熟读唐诗三百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流淌在每个人的生命基因里。

吴言生教授本人就是一位深深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唐诗的学者,为了推动陕西师范大学的经典吟诵活动,吴教授捐资在我陕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风雅颂奖学金”,旨在激励我校学子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弘扬。吴教授自己也熟读唐诗三百首,在讲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吴言生教授即兴吟诵起《长恨歌》的全文,全场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讲座知识系统,内容丰富,讲解生动,为同学们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

讲座结束时,李玲老师就吴教授讲叙的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