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产品经理的产品观(三):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

转载:简书——三体馒头

/ 产品干货 /

产品经理工作必备:七大常用文档写法

110份产品需求文档(PRD)模板

150份超好用的简洁风PPT及简历模板

38个经典产品经理面试题回答思路

校招产品经理:52道经典面试问题解答思路

/ 产品教室 /

我的朴素产品方法论       讲透产品经理简历撰写基本法

产品经理岗位扫盲串讲      产品经理面试三大必杀技

/ 产品圈子 /

欢迎加入,“穆宁和他的朋友们”



  前  言  

大家好,穆宁产品教室从今天开始,将会为大家连续带来三期专题节目:

《顶级产品经理的产品观》

第一期

顶级PM的产品观(一):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

第二期

顶级PM的产品观(二):滴滴产品副总裁俞军

第三期,带来分享的是腾讯微信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本文涉及的所有内容,均梳理于张小龙日常接受访问,及演讲报告中提到的观点,并做出精华重点内容概括,及相关概念的延伸。

祝您阅读愉快。

 张小龙谈产品 

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

2010-11-27 23:18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的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2010-11-27 23:24

如果说产品做的一切都在满足用户的虚荣,热闹,逃避,贪恋等,那么,大众同样都有受虐的心理,为什么不做一款产品去虐待他们?

2010-12-06 00:47

网络尚未普及的时候,产品必须依靠功能多来取胜,并且产品是自成一体的。网络普及后,才催生出一种新的产品形态:产品极简,反而有利于在网络这个大生命体中自我繁衍,并且产品是面向连接的。

2010-12-15 16:03

好的网络产品,必然是无法预料其会不会成功的。

成功的产品,刚好是“碰巧”成功了。

但这个碰巧并不是创造者的运气,而是,这个产品刚好能在网络生命体中生存和繁殖。就像我们无法知道一个小孩为什么成长如此迅速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一个网络产品为什么会成功,即使做的人,也应该感谢主。

2010-12-15 16:06

一个被人预见必然会成功的产品,必然会是个失败的产品。

成功的产品是不能预见的。至少,是不能被人所预见的。机器来预见还有可能。

2010-12-15 16:11

漂流瓶让我体会到群体的伟大:它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预想之外,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

如果非要分析,倾诉和期待回应(交友)还是第一位的。

2010-12-16 01:56

让人没有成就感的是,我们随便搞一个简单的游戏,比如扔石头看谁扔得远,都会参与者众。如果再辅以按省市区排名,就会火爆。

2010-12-23 14:35

互联网产品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

产品经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稍微用点力。

这方面,饭否给了个表率。这么久以来,他们只是添加了“测试版”三个字,其它什么都没变。对此,我很感动。

2010-12-25 18:14

流通正在取代内容本身,内容变得更小更方便传播。

mp3取代唱片,微博取代书本,短信取代信件。

我怀疑有一天,微小的内容也没有了,大家直接通过网络交换荷尔蒙。

2010-12-27 13:26

整天将KPI挂在嘴上,以KPI为目标来工作的leader,都是不合格的。

庸俗的,没有想法的,令人痛苦的,无法言语的。

2010-12-27 15:27

同意。请各部门按此落实执行。

转@和菜头 公司里,凡是有老板参加的会议就拼命发言的人,凡是有抄送老板的邮件就拼命回复的人,直接炒掉根本不会影响任何业绩,而且团队的开心度上升了。

2010-12-31 17:19

你问我们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没有他们那些臃肿艳俗的部分。

2011-01-02 15:20

如果有这样一个网站,号称数据放在月球,服务器放在卫星上,太阳能供电,永久运行,100年没问题。因此,你写的任何记录都会永久保存。不知道会不会很多人去用。

2011-01-04 19:31

每次看到我们产品中提示“xx操作已成功完成”“消息已成功发出”的“成功”二字,我就很头大,说了很多次还是出现,今天就下死命令产品中不可以再出现“成功”二字。

我有文字洁癖,还是走火入魔了。“消息已成功发出”,搞得好像还有不成功发出的消息似的。

2011-01-17 15:28

从众多的kik模仿犯来看,国内基本没有从用户心理考虑产品的产品经理。除了模仿,他们的创新也是意淫。

2011-01-17 17:42

心有千千结,每种结都是一个产品。关系千万重,每种关系都是一个产品。未来世界,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做一个十个用户的产品的时代。

2011-01-18 12:41

在两列火车擦肩,就要相向而过的刹那,他和她掏出手机,挥舞,终于,他们交换了微x号码。广告就这么拍了。

2011-02-17 00:52

互联网产品,好友是如何来的?必须是用户自己手把手拉来的。

任何的批量好友导入,都是收效不大的。

2011-05-18 03:12

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系学见鬼去。

2011-06-16 19:44

赞同。转@和菜头 要提防那些Blog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在Blog上花的时间越多,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原来还以为有例外,现在看起来无一例外。

2011-08-08 22:06

做产品,就是跟用户谈一场恋爱,否则只是一场商业交易而已。

产品人是多么的博爱啊。

2011-08-26 18:32

大部分的所谓创新,都是把问题搞复杂化而已。

2011-11-07 03:48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微博像是一个环境,但它不会主动刺激人,所以是个伪环境。

到微博看东西是不人性的,哪有到环境里逛逛再决定做什么的,那不叫反应。

而是当环境发生了点什么事情刺激到人了,人做出的行动才叫反应。所以,微博之后,将是推送。

 张小龙谈微博 

“微博让人变傻”。今天一起吃饭的朋友也这么说。其实微博本身不会这么厉害。

2010-12-14 16:30

他人即地狱,那么,微博是地狱的复数。

2010-12-15 16:27

微博是洪流,看似波澜壮阔,里面都是沙子。

2010-12-16 13:21

微博是个穿衣服的地方,饭否是个脱衣服的地方。

2011-01-06 12:44

开复竟然写了本《微博改变一切》的书。我很佩服他竟然能就微博写出那么厚一本书出来。

2011-01-11 19:33

微博和饭否都是蒙太奇,但微博的镜头太过花哨和表演,饭否更纪实。

2011-01-15 02:01

饭否上能看到很多真实的情绪外泄,不像微博都是围观别人的苦难和炫耀。

2011-03-06 17:16

新浪错失了最好的一次机会,就是做微信类东西。

2011-05-21 14:41

突然我明白了,那些微博上收听一个人还要弹个框的烂体验,真实意图是,提高用户的收听门槛,让用户以后逐渐畏惧收听,来保持timeline的清爽。

2011-07-18 18:28

每次看到知乎上人在讨论为什么启动画面是一个人顶个球,我就很乐。

 张小龙与微信 

张小龙:社交之王的商业与孤独

核心观点

1.QQ邮箱新的方向是快速、简洁,而内在逻辑是用户需求。

张小龙曾有总结,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经理,无需做到透彻思考人性和产品的所有方面,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做产品力求简单美,要满足用户“贪嗔痴”。

哪怕这种平衡存在矛盾,硬要把文艺与功利牵扯到一起,也一定要平衡。张小龙说,去掉其中的相对性,就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2.漂流瓶之前的张小龙更关注技术;之后,人性需求成为其产品哲学的内在核心

张小龙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化太快,旧有的产品分析模式已经落伍,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来把握用户需求。

他又说,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微信的开发初衷极具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考量,它最初只是腾讯的一个“补丁”。

有人曾以此批判张小龙,以牺牲程序员的健康达到目的。然而,这也从侧面说明,微信不是一次性成功的。张小龙说,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竞争对手抄袭“摇一摇”后,马化腾曾忧虑地表示微信是否需要增加一些功能。

对这位成功到无以复加的老板,张小龙说了不。他的产品哲学里反感功能“复杂”,以及一切增加用户选项的设计。他甚至拒绝个性化,把它称为产品经理不自信的炫技。

5.张小龙进入了他自己的“道”。

一部分“道”源于孤独者的相惜,对弱者以及脆弱人心的心灵捕捉。

比如微信没有“已送达”,那是因为张小龙认为“已送达”会给接收信息的用户带来无形的压力。

包括微信朋友圈对发送文字的“不友好”,也包含张小龙为用户考虑的仁慈:让一个人“写好”是很难的,获赞更非易事;如果鼓励发送图片,朋友圈将降至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使用,获得比新浪微博更多的受众。

另一部分“道”,则可能源于一位极客、天才、艺术家对产品的偏执与热爱。

微信4.0推出后,朋友圈、公众号陆续上线。虽然在马化腾的数次“劝说”下,张小龙才同意在朋友圈中出现广告,但是他设置了每次1 000万元的门槛,只允许有实力、做得漂亮的人进来。

微信甚至会主动清理营销号和水军,把自己与营销渠道尽量区隔开来。

6.微信团队曾有人建议开机图再加一个小人吧,张小龙说不:人很孤独,需要沟通。

张小龙:微信之夜4小时演讲

核心观点

1、每天5亿人吐槽微信做的不好,还有1亿人要教我做产品。

2、去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日登陆量超过了10亿。

国内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款能有10亿DAU的APP。对互联网产品来说,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3、一到过年过节,一些APP的界面、图像就会变,有的就像番茄炒蛋。

微信的启动页不会变,以后也不会变。

4、很多应用和APP的目标变成争夺用户的停留时长,这是违背常识的。用户的时间有限,沟通工具应该是帮助用户高效完成沟通任务。

5、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有很多用户?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好设计的十个原则:

一是有创意的;

二是有用的;

三是优美的,有美感;

四是容易使用的;

五是含蓄的,不招摇的;

六是诚实的;

七是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迅速消亡;

八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九是环保的,不浪费资源的;

十是少即是多。

6、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是什么页面?IE浏览器的404页面。

那微软为什么不在这放一个广告?海量曝光。我的同事回答不出来。微信启动页为什么不放一个广告?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每次见面,他脸上贴着广告,你要撕下来才能跟他说话?我不希望是这样。

7、任何一点改动都会有5亿人跳出来不满意,所以不能按照用户投票。

我用了两个月新版本之后我不愿意切换回旧的版本了。要不断往前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怕用户抱怨就不去改变。8、微信的两个源动力:

一是做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型产品。微信做了很多大胆突破,不是功能的突破,而是生活潮流的突破,比如“扫一扫”、“摇一摇”,这些变化会贯穿到生活之中。

二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如果平台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是短视的,无法长久,能够造福很多人才有生命力。

9、我们不会用停留时长作为衡量APP的价值体现。

“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这个理念我们没有变过。

10、很多人都在做小程序,代码接口和我们一样,但是我不觉得会构成威胁。

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都不会太长久。如果我们垄断头部的小程序,垄断流量,那整个生态就没有了。

11、APP要下载安装,体验并不好,网页的体验也不好。

小程序是这些年来对用户最友好的体验。对于小程序,我们决心很大,但毕竟是一个生态,不能立即验证,要有足够的耐性,慢慢培育。

作为流量红利来用,没有创造价值,对用户没有好处,对平台也是损伤。虽然小程序现在也不能说成功,但是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12、小程序和app很大的一个区别是APP每个都是孤岛。

连不起来,小程序却可以。小程序和用户的联系,是未完成的状态,我们会去完善。但是不会用粗暴的方式。

13、小游戏,离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

不是希望获得更多回报或者收入,而是希望更多高质量的原创的游戏。所谓创意的平台,游戏是载体,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

14、7.0微信的强提醒功能,目的是更多覆盖线下场景。

希望的场景是,我在一个地方排队,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排队的提醒,不需要下载APP、关注一个公众号、打开一个小程序。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用在线下。

15、公众号,内容的吸引力需要强化,好的内容才是根本。

从平台角度来说,好的平台要鼓励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如果没有更多优质内容产生,一定是我们的平台做的还不够好,吸引力不够大。

16、发朋友圈就是强硬地把自己的人设通过朋友圈塞到别人脑袋里。

是精心挑选的,对美化自己有帮助的。为了帮助表现人设,拍照片是最轻松的方式。很多人越是自己的短处越要强化它,就要发个朋友圈。

17、微信本质上是社交工具。

群体里最大的诉求是什么?不要被群体排斥。我觉得从社交产品角度来理解,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18、有人说要逃离朋友圈。

有人说觉得厌烦了,但并不是你以为的所有人都这样想。透露一个关于朋友圈的数据,现在7.5亿人每天进去,每天进去十几次,总数有100亿次。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社交。

19、朋友圈“三天可见”让朋友反目,但是从产品角度来说是合理的。

如果重新做一遍朋友圈,我会有朋友圈,但是个人相册是私密的,朋友圈和相册两个相互独立,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20、视频是希望记录自己和真实的世界,以及和真实世界的反应。

用视频记录,并且让好友看到,这个过程不应该类似朋友圈。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视频动态别人看不到,必须点开你的头像下拉才能看到。

21、我们没有工具,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功能,叫“时刻视频”。结果被太多人叫成“即刻视频”,我们无法忍受,新版本里叫“视频动态”。

22、视频会取代照片,成为交流的载体。

因为视频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得多。一个好的产品是不需要费口舌去解释的,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做得不够好。

23、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我认为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

社交系统具有纠错能力,是内部平衡系统,这就是社交关系的强大之处。

24.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

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传统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我可能只是对未来对AI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25.润物细无声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26、朋友圈就是一个人看到的全世界。

社交推荐的“看一看”“好看”,是借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的不同角度。

27.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