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清单
文化常识 | ||
古代官职变化 | 授予 |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4.拜:授予官职。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6.除:任命,授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12.仕:做官。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13.知:主管。 |
罢免 | 1.罢:免去,解除官职。2.绌、黜:废掉官职。3.免:罢免。4.夺:削除。 | |
提升 | 1.升:升官。2.擢:在原官上提拔。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4.迁:一般指提升。5.陟:进用。6.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8.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 |
降低 | 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2.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4.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5.窜:放逐,贬官。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 |
调动 | 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3.调:变换官职。4.转、调、徙:调动官职。5.补:补充空缺官职。6.改:改任官职。7.出:京官外调。 | |
兼代 | 1.兼:兼任。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3.行:代理官职。4.署:代理、暂任。5.权:暂代官职。6.判:高位兼低职。7.假:临时的,代理的。8.摄:暂代官职。9.守:代理官职。 | |
辞官 | 1.告老:官员年老。2.解官:辞去官职。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4.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5.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 |
古代别称 | 百姓 | 黎民:泛指普通百姓。庶民:指一般的民众。黎庶:指平民大众。黎氓:亦作“黎萌”,泛指普通百姓。黎首:泛指普通百姓。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布衣: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者,借指平民百姓。白身:指平民,无官职、无爵位者。氓:多指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百姓的称呼。 |
朋友 | 金兰之交:是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通常友上加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勿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多指异性好朋友。患难之交:指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总角之交:指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八拜之交:指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连璧:并美的人或事物。 | |
其他 | ①桑梓:家乡。②巾帼:妇女。③须眉:男子。④鸿雁:书信。⑤社稷:国家。⑥汗青:史册。⑦轩辕:祖国。⑧三尺:法律,还可代指人自身,如三尺微命。 | |
谦称敬称 | 敬称 | 高足:对别人的学生的称呼 |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令尊、令堂、令爱、令郎,分别是对他人父亲、母亲、女儿、儿子的称呼 | ||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尊君、尊公(称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上(称父母)尊驾(称对方)、尊意(指对方的意思)、尊府(称对方的家) | ||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熟识的朋友或结拜兄弟) | ||
仁:表示爱重。仁兄(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仁公(地位高的人) | ||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 ||
对尊长者和朋辈间的称谓: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 | ||
谦称 | 普通人自谦:臣、卑职、愚、不才、鄙人、内人、舍弟、家父 | |
帝王自称:孤、寡人、不谷 | ||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 ||
年龄 | 孩提:指二到三岁的儿童。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始龀: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纪。束发:指男子十五岁的年纪。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加冠礼,泛指成年。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鲐背:指九十岁,泛指长寿老人。期颐:指人一百岁。 | |
科举 | 明清科考制度,主要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考中的人称“举人”,殿试中考中的人称“进士”。 | |
时间 | 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个月,常用孟、仲、季的顺序来称呼。农历的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尾最后一天叫“晦”,十六叫“既望”。 | |
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 ||
更: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
汉字形体演变 | 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大篆、六国古文(战国)→小篆(秦)→隶书(汉)→草、行、楷书 | |
其他 | 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变化
授予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2.仕:做官。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
13.知:主管。
罢免
1.罢:免去,解除官职。
2.绌、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
提升
1.升:升官。
2.擢:在原官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一般指提升。
5.陟:进用。
6.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8.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降低
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调动
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兼代
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的。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辞官
1.告老:官员年老。
2.解官:辞去官职。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4.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5.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别称
百姓
黎民:泛指普通百姓。庶民:指一般的民众。
黎庶:指平民大众。黎氓:亦作“黎萌”,泛指普通百姓。
黎首:泛指普通百姓。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布衣: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者,借指平民百姓。
白身:指平民,无官职、无爵位者。
氓:多指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百姓的称呼。
朋友
金兰之交:是两个或以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一种拟亲属的关系,通常友上加亲,关系比一般的远亲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
勿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多指异性好朋友。
患难之交:指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总角之交:指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八拜之交:指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
连璧:并美的人或事物。
其他
①桑梓:家乡。
②巾帼:妇女。
③须眉:男子。
④鸿雁:书信。
⑤社稷:国家。
⑥汗青:史册。
⑦轩辕:祖国。
⑧三尺:法律,还可代指人自身,如三尺微命。
谦称敬称
敬称
高足:对别人的学生的称呼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尊、令堂、令爱、令郎,分别是对他人父亲、母亲、女儿、儿子的称呼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尊君、尊公(称对方父亲)、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上(称父母)
尊驾(称对方)、尊意(指对方的意思)、尊府(称对方的家)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熟识的朋友或结拜兄弟)
仁:表示爱重。
仁兄(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仁公(地位高的人)
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对尊长者和朋辈间的称谓: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
谦称
普通人自谦:臣、卑职、愚、不才、鄙人、内人、舍弟、家父
帝王自称:孤、寡人、不谷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年龄
孩提:指二到三岁的儿童。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
始龀: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纪。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的年纪。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加冠礼,泛指成年。
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
鲐背:指九十岁,泛指长寿老人。期颐:指人一百岁。
科举
明清科考制度,主要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中考中的人称“举人”,殿试中考中的人称“进士”。
时间
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个月,常用孟、仲、季的顺序来称呼。
农历的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尾最后一天叫“晦”,
十六叫“既望”。
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
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大篆、六国古文(战国)→小篆(秦)→隶书(汉)→草、行、楷书
其他
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