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彤|逆教育,真的管用吗?

高级企业培训师

资深职业辅导师

职业规划咨询顾问

情感专家

资深媒体评论员


苏苏妈:“我妈当初对我就是打骂教育,我每次被打时都会想,将来我要是有了孩子一定不会这么残忍,我一下也不会打的。”

军军爸:“我爸在我三岁时就不再回家,直到我上大学才见到他,还不爱和我说话。我妈里里外外一个人忙,累得脾气不好,难得和我说话,说起来还是数落批评。所以,我性格不好,特别爱钻牛角尖。我不能让我儿子在那种冷漠的环境里成长,我让我媳妇全职陪他,还让我妈、她妈都来帮忙照顾他,让他生活的环境热热闹闹充满了爱。”

小贝妈:“我们家穷啊!姐妹三个都穿亲戚孩子剩下的衣服,一家人吃顿肉也就三四块,还不够塞牙缝的。自从有了贝儿,我就尽量给她好的,再不能让她吃我那份儿苦了。”

这样的父母很多,经常是说起来声泪俱下。但是,是不是逆教育就一定会取得好效果呢?首先,这些父母认定自己小时候所受教育是有问题的,比方说父母粗暴,家庭环境冷漠,抑或是贫困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等等。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当初受的苦和罪,不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为了保证这一点,就必须把教育方式完全、彻底地调转过来。

然而,一种方法的失当,是不是反转过来就得当了呢?

事实证明,只是简单的反其道而行之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既不是父亲的翻版,也不是母亲再生,他们只是他们自己,用自己的体验来决定教育方式,有参考性,没必然性。

苏苏妈现在面临的问题可以侧面发现一些问题,她的确从不打孩子,苏苏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长到十岁。但孩子非常的怯懦,纵然是邻居家小朋友,她也不能够好好的和人家一起玩。

原因就是,苏苏妈对于孩子安全这件事,放在了极端关注的位置上,邻居家是男孩不能让苏苏一起玩,万一伤害了她呢?邻居家是女孩需要有条件地一起玩,不能比她大太多,不能小太多,不能太厉害等等。身边的小猫小狗不能接触,万一有传染病或是咬到她呢?单位活动不能带她去,万一人多被带走了呢?

她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认为孩子不犯错,没机会出错,也就不需要打她了。如此,一个逆教育的成果,就是孩子胆小、自私、社交能力低下。上学后,没有要好的同学,没有一起玩的伙伴,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活动。

军军爸最近的烦恼是,孩子一点不像个男孩,平时娇气任性,动不动就耍小脾气,近些时候甚至穿衣服都闹着要裙子。这个在一群女人中长大的男孩,说话故意捏细嗓音,头发坚决不让剪,爸爸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女孩好看,女孩说话好听。”

简单的逆教育,只是解决了问题的表面,却没有深层思考。军军爸从没想过,父母的忙碌和接触少虽然带来了负面效果,却也锻炼了他的坚强勇敢和超强的自理能力,与此同时,成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叔叔大爷们交流,也让他颇有男子气概。

小贝妈的头疼,在于孩子的挥霍元无度,小小年纪会把很贵的新玩具送给陌生小朋友,甚至邀请一群同学去餐馆大吃大喝,吓得餐厅经理不敢让他们进门。最近发生的事情让小贝妈不得不警觉起来,爸爸刚刚给她买的苹果手机,她居然拿到当天就送给了一位其他年纪的同学。妈妈问你怎么能这样做,小贝的回答让她目瞪口呆:“怎么了,又不是什么好东西。”

自己父母教育的成败,的确是我们对于下一代教育的参考,但并不是全部。因为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你经历的教育缘于你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你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那个时代产物。只有认清时代现状,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才能良好地教育他们,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