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戡:闲话情人节

闲话情人节
赵 戡
2月14日,情人节,似乎没我什么事,却又象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早晨起床,微信,网络,报纸,电视关于情人节的信息无时无刻不扑向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脑袋,躲是躲不开的。商家更是不厌其烦地狂轰滥炸,尤以黄金珠宝、宾馆饭店、服装、床上用品为甚,就连楼盘开发商也掺和其中,情人节成了他们的饕餮( tāotiè)盛宴。
情人节是西方欧美人的传统节日,是“拿来主义”,是泊来品。既然是传统,是节日,就是久经岁月洗礼、久经时光考验的文化精粹,就自有她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情人节,顾名思意就是情人的节日,“情人”是什么?西方指爱人或友人。而中国“情人”的意思则丰富得多:①第三者,二奶;②婚外通奸者,不同与一般嫖妓;③正常恋爱对象;④暗恋倾慕的人,辟喻明星,名人;⑤有感情的人,包括同性;⑥朋友,亲人;⑦爱人,丈夫与妻子。西方人比较倾向第③⑥⑦种意思,而中国人则更多的联想到①②意思,且往往以⑥⑦意思掩饰①②意思,最后越解释就越不好意思。每每一到情人节,女人就紧张,男人就不自在。有情人的千方百计找借口溜出去,没情人的,或假装没情人的则瓜田李下自避嫌疑,偏偏不出门,一脸朦愣无辜相。当然,西方人怎么过情人节,我并没有亲身体验,无非是男女约会,夫妻团圆,应该是轻松愉悦,欢乐祥和的。大家互相祝福,品红酒享用烛光晚餐,互赠巧克力与玫瑰等礼品,主要是成年人的节日,大概与中国的七夕差不多吧,也与元霄节有类似之处,应该不会象相当一部分人想的那样偷情包二奶之类龌龊吧。因为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是共通的,对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追求是共通的。人们虽然观念不同,习性有别,但对文明的理解应该是世界大同的。英文“Valentine sday”译成“情人节”无疑是多么的浪漫而富有诗意,充满一种神秘的力量与激情,更有一种朦胧暧昧的意味,让人浮想翩跹。“Valentine sday”也有音译成“瓦仑丁节”的,则实在的干巴别扭。
情人节何时流行于中华大地,估计也没有什么确切的说法,何时流入中国,则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最迟晚清,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来了,西服领带来了,刀叉牛排来了,红酒高脚玻璃杯来了,形形色色的洋人洋妞来了,不管是借传播文明之虚,行侵略之实,还是以爱的名义,做苟且之事,反正那时情人节肯定流入了中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与加深,人员的快速流动,导致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大行其道,且有在中国扎根之势,某种意义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侵蚀。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与警觉。
现在,情人节与我而言总觉得水土不服,不伦不类,怎么也学不来那种品着红酒,嗅着玫瑰的矫情;西方的就是西方,商家再怎么咋呼也有点象光屁股打领带滑稽可笑。人们往往一提情人节就一脸坏笑,好象那一天就是“偷情节”见不得人似的。记得有一次到丽江旅游,导游一讲到摩梭族“走婚”,一讲到“摸奶节”,男男女女一个个象打了鸡血兴致高涨。据了解,其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随便——性开放日,只是他们族群男女特有的谈情说爱的日子罢了,只是吸引游客的一个由头,一个古老习俗而己,与真实生活相去甚远。我们习惯了元霄节耍龙舞狮,习惯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习惯了中秋节一边品着月饼一边望着月亮发呆,冷不丁冒出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故作深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习惯了重阳节登高赏菊呷鸭子。当然,七夕抱着老婆作春梦何尝又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呢?赚得盆满钵满的商家究竟成就了多少眷属我不知道,但狗血的新闻在情人节前后却常常一地鸡毛:某某被捉奸在床啦,某某情人节婚变啦,某二奶被曝光啦,原配剥光小三示众啦,小四招摇过市登堂入室啦,甚至裸奔,偷情猝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八卦新闻一件比一件刺激,一件比一件离奇,充斥着人们的耳目。反正,一切的一切,与金钱有关,与营销有关,与性事有关,与偷情有关,却偏偏与节日的主题——爱情,关系不大,美好的爱情挤到了被遗忘的角落。好好的一个情人节,就被那些内心龌龊的歪嘴和尚念得越来越离谱了。
忽然想起一成语——南橘北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泊来的情人节何尝又不是呢?既然如此,不过也罢。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