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文】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定”、“宁”探源

在某个汉字培训班听了某教授的课,我似乎顿悟了:原来中华民族自原始社会开始,就有“房奴”情结啊。当然,这是我的戏谑之词。但是,房屋、居所,对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此,结合教授的授课内容,翻检《说文解字》,我试图做一点关于“安”“定”“宁”三个字的探源工作。

先看“安”。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七】【宀部】注:安,靜也。从女在宀下。安是会意字,从宀(mián),从女。宀是房子的形状,整个字形就像一个女子安坐于房中,非常娴静、淑雅,意即安定。清代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女有家,男有室,相安之道。故'安’从女在宀下,女归于夫家也。”“安”是相对于男人的动荡生活而言的。女眷能有和平环境和平静生活,男人们就“安心”了。

再来说“定”字。还是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七】【宀部】中注:定,安也,从宀从正。定也是会意字,从宀,从正。宀是房屋,是家之居所,“正”在“宀”下有两解:一说“正”上为一横,下为“止”,一横表达的是目的地,“止”则是行进的脚,与上边的“宀”合意,整个“定”的意思是行路之人,当他的目的地是家之居所时,到家了他才心定了、安定了、稳定了;一说“宀”所指的房屋“正”了,不会像豆腐渣工程那样楼倒倒了,居住在里面的人才会有安全感、稳定感!

接着来看“宁”字。“宁”是“寍”或“寧”的简化字。《说文解字》注:寍,安也。会意字,从宀( mián),从心,从皿。“皿”是盛食物用的器具,诸如盆碗盏等;“心”在“宀”和“皿”之间,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多么朴素的观念!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
        看来,安居是古汉语中一直就有的思想。安、定、宁三个字都有一个“宀”,强调了房屋对于人的重要性。这里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项羽火烧阿房宫。那是公元前206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率领了数万人马攻入咸阳(其实早先刘邦已经打下咸阳,只是碍于面子,才让项羽不费一兵一卒“攻”入城内)。项羽因为祖上和故国被灭于秦,与秦有宿仇,到处寻仇,要杀秦君,无奈始皇帝早死,胡亥也被赵高弑了,新君子婴又被刘邦悄悄雪藏了。项羽气急攻心,杀不了秦君,报不了家仇国恨,他怎的回江东见父老啊?抬头忽见骊山之上,一派金碧辉煌,那是始皇帝手上动工兴建的阿房宫啊!项羽心想:有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把你的宫殿烧了,看你秦君到哪里“蹲点”?于是一把火把这宫殿点了,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这场大火不仅把大秦的气数焚烧殆尽了,也把汉代以前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付之一炬了!

第二个故事:杜甫茅屋破,为天下寒士呼号。话说1200多年前的某一天,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举家蛰居成都近郊,自造草堂一间。这天,忽然秋风发威,把草堂屋顶之上的茅草都刮走了,远处、近处,高处、地处,树上、江中,到处都是。可怜杜甫年事已高,腿脚跟不上风脚;偏又子女尚幼,也插不上手帮不了忙。周边看热闹的小毛孩子又一大群,没一个帮忙捡拾茅草,反倒助纣为虐,把那些四散而去的茅草抱走、拖走,看杜甫捶胸顿足干着急的样子,他们可乐坏了。入夜,草堂不避风,却又碰着大雨了,一家老小眼巴巴地淋着雨,杜甫也无可奈何。杜甫寻思:想我还有个一官半职,因了这场动乱、这场风雨,就如此狼狈,天下该有多少比我还不如人儿,正在这秋风苦于中瑟瑟发抖啊,于是在风雨间隙里奋笔疾书,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