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横的编钟转型为亲民的中国乐律琴(附图 视频)

(朱载堉纪念馆在北京的国家科技馆参展时演奏:琴钟箫歌《东方红》)

这段时间与浙江金华的琴友孙紫薇(孙琴友主要教古筝)微信聊天,讨论中国音乐的标准音。

孙紫薇琴友算科班出身,具有尊重事实的本心。

孙紫薇琴友主教的古筝定弦算人为设置音高,但她后来学的古琴不能完全人为设置音高了:两条弦之间的泛音必须保持同一振动频率。

然后问题来了,泛音对齐了,散音和按音好像有丢丢不对哦(孙琴友是音乐专业人士,听得清楚)。

为啥?为啥古琴不能按全世界统一的标准定弦?不能跟国际音乐界接轨?

因为中国原创音乐稍微与众不同:天人合一。

中国音乐对音律的精准度记载很早很早就有了:

周朝,距今至少两千多年全民统一听音乐的音高。

看看《琴与诗书同行》记载的周朝、汉朝、唐朝的案例吧!

看见没有,中国音乐两千多年前就有固定五准多音域音高的乐器——编钟编磬,还有随时随地流动的标准音样本——律管,这套全民音乐音准训练持续两千多年。1932年,没有然后了。

问题来了,文化自信要恢复原创中国音乐,那音准训练用什么乐器来做标准呢?

编钟吗?编磬吗?

很贵很贵哦:

据朱载堉纪念馆的梁丽红馆长说:一套十六个编钟编磬花了二十来万。

前年朱载堉纪念馆的陈列室的编钟、西安李延民大夫的编钟我们教室的琴友测试过相应的振动频率,至于是不是“隔八相生”的音律还是朱载堉推算的“新法密率”的音律就不公开了。

所以孙紫薇琴友在微信朋友圈感叹:编钟豪横!

要普及中国原创音乐标准需要与时俱进,用键盘乐器来移植中国音乐的标准,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超过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范围的音律示范弹奏,在中国人的心里建立起中国乐律听力辨识力。

我们教室的宋晓溪琴友对此的反应:

姑洗角,唐朝乡下仔杨收扣一下刚出土的古钟响一声就辨识出一个孤立音高的精准音律名。

编钟编磬的固定音律转型为中国乐律琴的必然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