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殖民叙事:让非洲讲述非洲

非洲,世界第二大洲,其面积仅次于亚洲,远远超过北美洲。然而在平面的世界地图中,似乎北半球的面积比较大,而横跨地球中心线的非洲较小。相较于美洲、欧洲,非洲历史在我们的大脑中几乎是一片空白。正如每当我们谈及非洲,似乎只能以“气候炎热”、“法老”、“三角贸易”甚至《动物世界》”来掩盖我们对第二大洲,这片人类发源的大陆知之甚少的事实。在这种近乎断裂的认识中,非洲自古埃及的辉煌后就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走向下坡路,它无力、被动的承受着无尽难耐的酷热、赤贫、血腥与暴力。
全球化之下,体育赛事、时尚行业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满生命与野性之美的非洲形象,而在短视频平台上,非洲百姓的日常影像正牢牢占据着观众们充满好奇的心理,一门“非洲人生日祝福”的生意也悄然兴起。在小众文化中“非洲人”还用来指代那些运气不好的人。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我们认识非洲、理解非洲的渴望。
而非洲历史最好的讲述者,便是它自己。
点击封面小程序即可购买
《非洲通史》
(第四版)
[英] 凯文·希林顿 著
赵俊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开罗到开普敦

人类起源到当代社会

在距今180万年—160万年特别漫长而干燥的寒冷时期,直立人进化并取代了能人。直立人是第一个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南部的人族动物。后经过一系列漫长的演化,早期人类最终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林地地区进化为现代人,这些人的脑容量大小和现代人相同,可以像现代人一样思考。事实上,他们和现在的我们完全一样,唯独缺少我们习得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

近期研究揭示出:人类肤色变浅的年代,比我们所认为的晚近的多,这一变化与人类的饮食结构有关。

人类在非洲的演变

1532 年,第一批被卖为奴隶的非洲俘虏跨大西洋运输了过来。在此后的头 100 年里,虽然每年数量相对较小,但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在稳步增长。自 17 世纪 30 年代开始,先是荷兰人,后是法国人、英国人都参与到奴隶贸易当中,巴西、加勒比海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快速扩大。随着奴隶劳工需求的提升,西非的奴隶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自此,出现了持续 200 年之久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奴隶贸易。

1750 年前后,配枪的守卫在奴隶笼子外观看一个奴隶被抽打。关在笼子里的奴隶即将被运输。

关于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的争论,常常被低估的一个因素就是非洲人为获得自身自由而展开的斗争。即便是非洲史、奴隶贸易史,也很少重视非洲人的斗争。在反对奴役和奴隶贸易方面,非洲人既有文争也有武斗。从奴隶贸易一开始,非洲俘虏便竭力抵制奴役。他们的抵抗行为通常是孤注一掷的,几乎是自杀性的。一踏上跨大西洋运奴船,非洲俘虏的反抗就没有间断过,海员不得不全副武装时刻看守他们。
1939 年 9 月,英国和法国向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宣战,非洲殖民地再次卷入一场本与非洲人无关的欧洲战争。
1939—1941 年,欧洲、亚洲、北美卷入全面战争。但是,早在 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时,非洲其实就已经展开了反抗纳粹侵略的战争。

二战期间,欧洲对非洲的依赖促使英法这两个主要的殖民国家改变了对各自非洲殖民地的态度。在战争中,英属和法属殖民地的经济潜力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也反映在战后的殖民地的发展战略中。1945 年后,联合国作为一个新的因素出现了。自 1945 年联合国在旧金山创立以来,在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联合国一直持反殖民主义立场。当时,美国、苏联已经主导了“世界舆论”。此外,印度等新近去殖民化的国家也在呼吁反殖民主义。英法明显放松了对非洲的管控,这其实也是势在必行之举。相比之下,葡萄牙、比利时这两个殖民“小国”却无视这一趋势,并没有实行变革的计划。1959 年,比利时人试图奋起直追,但给比属刚果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1960 年 3 月 21 日的沙佩维尔屠杀是南部非洲政治史的转折点。沙佩维尔屠杀暂时中断了南非走向政治自由的和平进程,却加速了南非邻国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的去殖民化进程。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非洲独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 40 多岁或 50 岁出头,他们受惠于20 世纪 60 年代的非洲教育大发展,青年时期见证了一连串非洲国家政府—多党制、一党制、军事独裁—的失败。他们不再回溯殖民统治的问题,而是更多地思考非洲本身的政治经济灾难。20 世纪 80 年代,非洲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让这一代人更多了一种紧迫感。他们决心要为非洲问题找到解决之道,遭受政治精英滥用的非洲选民决定让非洲国家政府负起责任来。这正是非洲新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动力之所在。

德拉巴(Dlaba)地区的“青年组”在集体土地上的小米植物间锄地,现场还有音乐伴奏。

半生心血 

以非洲本位勾勒宏伟瑰丽非洲画卷

数个世纪以来,非洲历史的书写方式多种多样,古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象形文字。他们在纸莎草卷轴上,在神殿和陵墓墙壁上记录了古埃及的历史,还把历史刻在坚固的岩柱上。古埃及人希望未来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历史,即使它们通常只是一些国王的名字和统治者英勇作战的奇异故事。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麦罗埃(meror)王国就有了文献记录,但这些文献迄今尚未破译。到了6——16世纪,最杰出的非洲历史记录者是说阿拉伯语的北非学者。他们记录了北非社会和撒哈拉以南的“黑人之地(al-sudan)”的历史。北非学者通过贸易听说过“黑人之地”,甚至有北非学者还亲自访问过“黑人之地”。这些早期的非洲历史著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时其地的口述传统,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著述也是理解非洲远古时代的基础。

罗塞塔石碑,刻有古埃及及圣体书象形文字、古埃及世俗文字和古希腊文字。自4世纪以后,无人能看懂古埃及象形文字了。1799年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有3中文字版本的同一段文章。

18世纪末,欧洲人基于严格的考据、解释原则,确立了现代历史学科。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书面记录就没有历史可言。在19世纪末的殖民时期,他们将这一观点应用于非洲并得出结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或根本没有历史。这一结论恰好与他们的种族优越感契合,而且他们还以种族优越感来为殖民征服证明。至少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种族主义偏见严重阻碍了非洲历史的研究和书写。

殖民统治早期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主义觉醒,非洲历史研究和撰写出现了大复兴。这一时期的史学主张非洲历史与欧洲历史的平等,但忽视了“非国家状态”的小型社会。同时历史学家希望撰写“民族国家史”来迎合那些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的需要。

1990 年 2 月 11 日,纳尔逊·曼德拉牵着妻子—“国母”温妮·马迪基泽拉·曼德拉—的手,结束了27 年之久的牢狱生活(大部分时间被关押在臭名昭著的罗本岛),获得了自由。这是一个重要时刻,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走向终结。经过 4 年艰苦的谈判后,南非于 1994 年 4 月举行“自由选举”,纳尔逊·曼德拉就任自由南非的首任总统。

而当独立的兴奋消退时,希望也幻灭了。新的政治精英以欧洲发展模式为圭臬却以失败告终。此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出现。历史研究的重心从过去的伟大帝国转向了普通民众:农民、移民劳工、佣人。在殖民地时期,这些普通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展开的斗争对后殖民时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来说具体启发意义。

《非洲通史》借鉴了非洲研究中已有的方法和路径。既可以在前殖民地时代的论述中看到非洲主义的传统,也可以在现代非洲历史的论述中看到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新书推荐

全新修订

95幅全彩地图 185幅全彩插图

非洲史巨匠单卷本勾勒非洲历史画卷

点击封面小程序即可购买

希林顿撰写的《非洲通史》,是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佳作。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此书,给越来越多希望了解非洲前世今生的读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中国前驻南非、津巴布韦大使,中国政府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刘贵今
作者凯文·希林顿用生动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为我们带来了观察非洲历史的不同视角。“非洲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但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政治稳定。”确实,内部与外部因素的良性互动对非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非洲通史》(9-11卷)
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李安山
在浩繁的非洲史学著述中,凯文·希林顿编纂的《非洲通史》可以用基础性、通俗性、学术性、专业性加以概述。这部以编年体形式著就的史学著作,从纵、横两个维度向世人展示了非洲历史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脉络,内容涵盖非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凸显了凯文·希林顿非洲本位的治学理念,既是一部通俗易懂的院校教材,也是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著作。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张宏明
(0)

相关推荐